校笺

《老子》29_06_校笺_11_高明

高明云:“乙本‘或唑’二字,犹今本‘或吹’。‘唑’、‘吹’二字古為双声叠韵,音同互假。在此当从易氏作‘或嘘或吹’。甲本有六字残损,参譣王本,其中包括‘或强或羸’一句;乙本虽保存完好...
0357

《老子》02_03_校笺_10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罗卷、臧疏亦无‘故’字。‘較’,各本并作‘形’。《说文》‘荆’之古字作‘’,则古文‘形’或亦有作‘’者。‘爻’旁与‘較’字之爻旁相同。或《老子》本作‘’,传写脱讹成爻,...
0288

《老子》45_07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本“清静”作“請靚”,“請”為“清”的借字,《老子甲本释文》即校為“清”,“靓”为“静”之假借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改。帛书乙本全部损掩。今从《甲本释文》。严遵本“清静”作...
0228

《老子》29_08_校笺_10_王安石

王安石注云:“安于所安,则能去甚;以俭為宝,则能去奢;以不足自处,则能去泰矣。”
0309

《老子》02_05_校笺_15_罗振玉

罗振玉云:“景福本作‘功成不居’。敦煌本作‘成功不處’。”
05213

《老子》46_02_校笺_08_水海

水海按:诸家释“戎馬”为“军馬”、“兵馬”或“战馬”等。如此解释“戎馬生於郊”,义不可通。古代战馬为骟馬,不得生於郊也;且古者战馬用牡不用牝,不得生於郊明矣。 又,蒋锡昌云:“此言...
03814

《老子》30_03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。今从甲、乙本。想尔本、景龙本、御注三本、邢玄本、景福本、敦煌丁本、楼正本、陆希声本、强思齐本、(唐)李荣本、杜光庭本、陈象古本、吕惠卿本、司马光本、道藏苏辙...
0448

《老子》03_03_校笺_02_彭耜

彭耜云:“‘使心不亂’,纂微‘心’上有‘民’字。”
04711

《老子》46_06_校笺_04_张煦

张煦云:“林、苏无‘矣’字。”
05815

《老子》30_05_校笺_08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遂州、敦煌、景福三本‘果而勿驕’在‘果而勿矜’之前。又‘驕’,范本、楼正本亦作‘憍’。”又引杨树达云:“‘憍’字从心,乃驕傲之‘驕’本字,但《说文》未收耳。‘驕’则‘憍...
0796

《老子》03_06_校笺_05_蒋锡昌

蒋锡昌云:“按:二十七章王注,系约引此章,非《老子》原文也,阅其‘不尚賢’下增一‘能’字,三‘使’字皆改作‘則’,可知。易说非是。‘難得之’三字,当为《老子》经文。十二章:‘難得之...
0338

《老子》47_02_校笺_13_水海

水海按:老子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依循着“道”(某种规律和法则)在运行着。认识的根本任务和方法就是要通过“直观”(以物观物)、“静观”(沉静观物)、“双观”(正反两面去观物),掌握住...
05510

《老子》30_08_校笺_05_纪昀

纪昀云:“‘不’,一本作‘非’。”
04812

《老子》04_01_校笺_09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‘道沖,而用之久不盈’,傅奕本作‘盅’,‘盅’即‘沖’之古文。《说文·皿部》:‘盅,器虚也。’盖器中之虚曰盅,盅则容物,故《庄子·应帝王篇》曰:‘太盅莫胜。’··作‘久...
0406

《老子》47_05_校笺_02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‘不為’,河上公本、赵孟頫本作‘无為’。以上‘不行’、‘不見’二语证之,作‘不為’是。”按:敦煌唐写本S三九二六号、P二六三九号《老子德经河上公章句》本、道藏河上公本、《...
0357

《老子》31_02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本同。乙本作“物或亞□”,“恶(简作恶)”假作“亞(简作亚)”(上古二字皆為影纽铎部,為同音假借)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改;句末损掩一“之”字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补。今从甲本...
03213

《老子》04_03_校笺_08_谭献

谭献云:“五十六章亦有‘挫其鋭’四句,疑羼误。”
03415

《老子》48_04_校笺_01_校勘

此两句,帛书甲本全损;帛书乙本前句损掩一“為”字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补,后句全損,《乙本释文》校补為“无為而无不為也”,许抗生校为“无為则无不為”,皆不合《老子》本义(见下文笔者校注...
04310

《老子》31_06_校笺_02_饶宗颐

饶宗颐云:“想尔本‘兵者不祥(之)器’,索洞玄本不删‘之’字。”
0295

《老子》05_01_校笺_02_陆德明

陆德明云:“‘以萬物為芻狗’,芻,楚俱反;‘狗’,古口反。”
0398

《老子》49_01_校笺_05_张纯一

张纯一云:“景龙本、顾欢本皆无‘常’字,此文当作‘常无心’。”
05011

《老子》31_08_校笺_10_蒋锡昌

蒋锡昌云:“强本成疏引经文云:‘若美必樂之;’是成作‘若美必樂之’。‘而’与‘若’相通。‘而美之者,是樂殺人’,言若美之者,是樂殺人也。”
0419

《老子》05_04_校笺_10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按:‘詘’,各本作‘屈’,王弼注曰:‘故虚而不得穷屈,動而不可竭尽也。’则王亦作‘屈’。按:‘虚’借為‘空’,‘屈’借為‘渴’。《吕氏春秋·慎势篇》:‘尧且屈力。’高诱...
03812

《老子》49_06_校笺_03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按臧疏引节解曰:‘故道常得其信也。’是节解‘得’字同此,‘矣’作‘也’。然以上句例之,当亦作‘得信矣’。”
0409

《老子》31_11_校笺_05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‘居左’,御注、《大典》作‘處左’,下‘居右’亦作‘處右’。御注作‘言以喪禮處之’,易州无此句。”
04012

《老子》06_02_校笺_06_宋徽宗

宋徽宗注云:“庄子曰:‘万物有乎生,而莫见其根,有乎出,而莫见其門,而见之者,必圣人已。’故于此名言‘玄牝之門,是謂天地根’。天地者,万物之上下也,物与天地,本无先后,明大道之序,...
0275

《老子》49_09_校笺_04_张煦

张煦云:“吕、苏、葛、赵作‘為天下渾其心’。”
02313

《老子》31_13_校笺_09_冯达甫

冯达甫云:“兵是不得已而用之,樂殺人者不可以得志。用兵貴右,在以居喪心情待之。”
04012

《老子》07_02_校笺_15_高明

高明云:“‘以其不自生’,则谓天地不自私其生。第五十章云:‘生之徒十有三,死之徒十有三,而民生生,动皆之死地十有三,夫何故也?以其生生也。’‘生生’即贵于养生,俗谓贪生怕死,故而死...
05314

《老子》50_03_校笺_01_校堪

此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如此,今从之。严遵本及《谷神子》引皆作“而民生”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景龙本、敦煌己本、景福本、易玄本、邢玄本、遂州本、楼正本、成玄英本、唐玄宗注本、唐玄...
038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