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27_09_校笺_01_校勘
此两语,帛书甲本“资(简作资)”假为“齎”(上古二字皆为精纽脂部,属同音假借;朱骏声《说文通训定声》:“齎,假借为资。”)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改。乙本同此两语。今从乙本。河上公本、王...
《老子》14_02_校笺_06_许永璋
许永璋云:“希,即四十章‘大音希声’之意。希声,即希少之声、超量感之声,亦即无声。”
《老子》56_04_校笺_15_水海
水海按:马叙伦校“銼”为“剉”,非是。“剉”则为“挫”之假借,但非《老子》故字,《老子》故字当作“銼”(cuò),意为消磨、折去、挫折。《篇海类编·珍宝类·金部》:“銼,折也,摧也。...
《老子》20_11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作“□□皆有餘,我獨遺”,前句损掩“衆人”二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乙本前句“有”假为“又”,无后句。《乙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此下甲本有‘我獨遗’三字,通行本作‘而我...
《老子》31_06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损掩前句的“兵者”二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,后句同此;乙本损掩前句“不祥”后的“之”字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补,后句同此。今前句甲、乙本合校即得此句,后句从甲、乙本。今...
《老子》31_08_校笺_09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吴澄作‘美之者,是樂殺人也’。磻溪作‘而美之者,是樂殺人’。按:《经幢》、易州‘殺’作‘煞’,下同。各本并作‘是樂殺人’,无‘樂之者’、‘也’四字,惟寇、吴、潘有‘也’...
《老子》10_02_校笺_05_张煦
张煦云:“葛‘氣’作‘炁’,无‘如’字,苏亦无‘如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10_05_校笺_08_罗振玉
罗振玉云:“‘天門’,敦煌丙本作‘天地’;‘圈’下,敦煌丙本作‘而為’,景龙、御注、英伦三本均作‘能為’。”
《老子》58_02_校笺_09_老子甲本释文
帛书《老子甲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‘邦’,各本作‘民’,盖避汉高帝刘邦讳改。又,上二句缺文据乙本补,‘其民屯屯’,迳改作‘其邦’。”
《老子》58_08_校笺_12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馆本无‘是以聖人’四字,宋河上、臧疏、柰卷、易州‘劌’作‘害’,馆本、磻溪及《韩非子·解老》引作‘穢’。伦谓作‘劌’是。‘穢’借字,‘害’讹字。又疑河上‘割’字作‘害’...
《老子》17_06_校笺_13_王弼
王弼注云:“自然,其端兆不可得而见也,其意趣不可得而睹也。···居无为之事,行不言之教,不以形立物,故功成事遂,而百姓不知其所以然也。”
《老子》20_08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同;帛书乙本“泊”假作“博”(上古二字皆为铎部),“佻”作“垗”,谓“我博焉未垗”。今从甲本。河上公本、熊刻王弼本、邢玄本、景福本、英伦本、楼正本、李约本、陆希声本、...
《老子》67_13_校笺_04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夫慈,以陳則正,以守則固’,‘陳’,音陣,军师行伍之列也。古本如此。”
《老子》41_08_校笺_06_张煦
张煦云:“‘媮’,吕等作‘偷’。”
《老子》77_05_校笺_04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人之道則不然,損不足以奉有餘’,六朝残卷无‘損’字,‘以’作‘能’。卷子、馆本无‘之’字、‘以’字,成疏但无‘以’字,彭、臧疏‘以’作‘而’。”水海按:臧疏本无“而”...
《老子》30_06_校笺_05_张松如
张松如云:“‘果而勿得已居’,诸本俱无‘居’字,‘居’,句末助词,与‘乎’同,见王引之《经传释词》及杨树达《词诠》。”
《老子》13_07_校笺_03_罗运贤
罗运贤云:“《理惑论》引作‘以吾有身也’。”
《老子》21_05_校笺_12_高明
高明云:“帛书甲本‘中有請吔’,乙本作‘其中有請呵’,世传今本多同王本作‘其中有精’。从本节经文分析,下文既言‘其中有信’,上文似当作‘其中有情’,前后句型一律。可见帛书甲本前句夺...
《老子》39_10_校笺_11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:范作‘侯王无以為貞將恐蹙’,是也。范于上文‘王侯得一以為天下貞’校曰:‘河上作:侯王,则王弼同古本矣。’···张嗣成作‘侯王无以貞貴高,將恐蹙’。寇、张之象、宋河上...
《老子》28_01_校笺_01_校勘
此三句,帛书甲本同。《甲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‘溪’字水旁在右。”帛书乙本两处“其”作“亓”,“溪”假作“雞”(上古二字皆為支部,属叠韵通假)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改。今从帛书《甲本释文》...
《老子》42_07_校笺_08_水海
水海按:“益”,增也,河上公注谓“夫增高者致崩”,此为证。“損”,减也,《玉篇》云:“损,减少也。”“或”,古通“有”(见《经传释词》)又,“物或损之而益,益之而损”,是老子揭示的...
《老子》08_05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“正”、“政”古虽通用,然《老子》古本当作“正”。此一“善”,直述水“道”,非论政道,故当作“正”,不作“政”也。宋刊河上公本、王弼本作“正”者是。王弼云:“言水皆应於此道...
《老子》53_07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全损。乙本作“□□盗□”,“盗”字前损掩“是謂”二字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补;句末一字,仅残存右部“木”旁,或是从木于声之字,或是“李”字之坏写。今从《韩非子·解老》校补...
《老子》56_04_校笺_16_水海
水海按:诸家之解,各持己见,莫衷一是。我认为《老子》此处用“紛”,乃是楚方言意义的“紛”也。扬雄《方言》卷十云:“紛,怡喜也。湘潭之间曰紛怡,或曰巸已。”敦璞注:“巸已、嬉怡二音。...
《老子》18_02_校笺_10_刘师培
刘师培云:“按:‘大僞’与‘仁義’对文,则‘大’非大小之大···‘大’即‘汰’字。《新书·道术篇》:‘厚志隐行谓之洁,反洁为汰;’则‘大’者,夸诞之谓也。”
《老子》20_03_校笺_12_楼宇烈
楼宇烈云:“‘何若’,如何,幾许。意为‘美’与‘惡’相去无幾。十八章王弼注:‘甚美之名,生於大惡,所谓美惡同门。’”
《老子》21_03_校笺_11_俞樾
俞樾云:“按:‘惚兮恍兮’二句,当在‘恍兮惚兮’二句之下。盖承上‘惟恍惟惚’之文,故先言‘恍兮惚兮,其中有物’,与上‘道之為物,惟恍惟惚’四句为韵;下文‘惚兮恍兮,其中有象’,乃始...
《老子》22_01_校笺_20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聖人以曲自养,不居功,不伐善,不好高,不自大,不以取聖于人為心,不以自私于己立念,家国天下,身心性命,未有不保全者也。夷险祸辱之来,是非顺受,不争不辩,此便是枉之义。聖...
《老子》70_05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知我者稀,則我貴矣’,‘稀’,司马、苏、曹、陈、黄、程并作‘希’。苏、曹、陈、叶、程并作‘則我者貴’。”
《老子》39_02_校笺_02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《御览》二引‘天得一以清’,三十六引‘地得一以寧’。《辅行记》五之四引‘寧’作‘甯’。‘安寧’,字当作‘學’。《说文》曰:‘定息也。’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