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17_05_校笺_03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此复释‘親之譽之’也。百姓所以親爱君之善行,称譽君之功业者,由君有德教之言,故貴重君言而称譽之尔。古‘猶’字,与‘由’字通用。”
《老子》26_03_校笺_11_高亨
高亨云:“按:此文‘行’与‘處’对,則‘終日行不離輜重’者,言聖人出行之自重也。‘雖有榮觀,宴處超然’,言聖人居處之自重也。‘雖(简作虽)’读為‘唯’,古字通用(见王引之《经传释词...
《老子》05_02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“聖人不仁”,“仁”,“爱也”(见《荀子·大略篇》);此即聖人无所偏爱之意,谓聖人“法天地”而对于百姓纯任自然也。
《老子》49_11_校笺_01_校堪
此句,帛书甲本损缺“孩之”二字,帛书乙本全损。今据河上公本补。严遵本“孩”作“駭”,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景龙本、御注三本、楼正本、成玄英本、李约本、杜光庭本、宋徽宗本、邵若愚...
《老子》09_02_校笺_03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揣’,初委反,又丁果反、志瑞反。顾云:‘揣,治也。’《简文》:章樏反。‘而棁’,‘棁’音锐。‘棁’字,音菟夺反,又徒活反,河上作‘鋭’。”
《老子》54_01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善建□□拔,□□□□□”,前句损掩“者不”二字,后句全损,《甲本释文》已据通行本校补;帛书乙本仅残留前句“善建者”三字,余皆损掩,《乙本释文》已据通行本校补。严...
《老子》63_03_校笺_05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各本‘於’下皆有‘其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20_10_校笺_04_彭耜
彭耜云:“‘乘乘兮’,李‘乘乘’,乘,食陵切,运动相适貌。”
《老子》38_03_校笺_04_焦竑
焦竑云:“‘上德无為而无以為’,古本作‘上德无為而无不為’。”
《老子》39_12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甲本“基”作“至”,乙本作“坛”。因甲、乙本皆把“其”作“亓”,故“至”、“坛”皆为“基”字。基,《说文》云:“墙始也,从土其声。”《诗经·周颂·焦衣》云:“自堂徂基。”《...
《老子》48_06_校笺_05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成玄英《庄子·逍遥游篇》疏引作‘不足以取天下也’。譣五十七章弼曰:‘上章云:及其有事,又不足以取天下也。’是王有‘又’字,‘矣’作‘也’。宋河上‘足’字不作‘可’。”
《老子》67_14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以慈衛之’,叶(梦得)上有‘必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25_02_校笺_13_水海
水海按:帛书乙本作“蕭(简作萧)”,“蕭(简作萧)”:冷清,清静,静。《淮南子·齐俗训》“蕭条者,形之君”,高诱注:“蕭条,深静。”“蕭”则与“寂”义同。“寂”:静,无声音,冷清。...
《老子》25_05_校笺_13_许啸天
许啸天云:“因為天道无形,性理玄妙,不可定名。但没有字号,不便称呼,所以假用一个‘道’字為分辩的用處。实在这个‘道’字还不能够包括天道自然之妙,所以说强為之,是勉强用的,我们心中还...
《老子》29_06_校笺_04_焦竑
焦竑云:“‘羸’,古本作‘剉’。王本作‘挫’。”水海按:今见王弼本全句作“或强或赢”。而下句则作“或挫或隳”,才出“挫”字,但亦非本句“剉”字。焦氏此说有疏失。
《老子》30_08_校笺_09_易顺鼎
易顺鼎云:“《内经》卷一王冰注引作‘不道早亡’,疑唐时本有作‘亡’者。”
《老子》11_03_校笺_08_罗振玉
罗振玉云:“今本作‘埏’,《释文》出‘挻’字,知王本作‘挻’,今据改。御注本同。景龙碑、敦煌丙本作‘埏’。”
《老子》14_04_校笺_05_高明
高明云:“帛书‘計’字乃‘詰’之借字。经文当从今本作‘三者不可致詰’。”
《老子》17_03_校笺_05_薛蕙
薛蕙云:“‘其次畏之,其次侮之’,一无下‘其次’二字。”
《老子》20_13_校笺_15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作‘純’是也。《易传·文言》:‘純粹精也;’崔觐注:‘不杂曰純。’景龙碑本‘純純’,室町本作‘沌沌’义同。《庄子·山木篇》‘純純常常,乃比於狂’。”
《老子》41_07_校笺_15_肖天石
肖天石云:“圣人虚心若谷,涵盖天地,无所不容,无所不应,所以致虚极,而守上德不德也。圣人纯白素朴,性天全真,一尘不染,而能含垢若污,不与世知,所以‘知其白,守其黑’,而致天下之大白...
《老子》03_07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马叙伦谓“為无為”三字為注文而衍,則是也,今帛书乙本則无“為无為”一句。又,“夫”,犹“衆”也,《淮南子·本经篇》高注云:“夫人,衆人也。”《尚书·召诰》云:“夫知保抱携持...
《老子》50_09_校笺_01_校堪
此句,帛书甲本“兕”作“矢”,为“兕”的假借。帛书《老子甲本释文》校“椯”为“揣”,高明校为“投”。帛书乙本作“罗无□□□□”,损掩“所椯其角”四字。严遵本、敦煌唐写本P二六三九、 ...
《老子》10_04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愛民治國,能无以知乎’,王弼、孙登同古本。”
《老子》37_03_校笺_13_王弼
王弼注云:“化而欲作,作欲成也,吾將鎮之无名之樸,不為主也。”
《老子》59_07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柢’,丁计反,亦作‘幕’。”水海按:“菷”,同“帚”。《玉篇》云:“菷,俗帚字。”由此可知,陆氏謂“柢”作“菷”,误也。疑陆氏误“蒂”为“菷”。彭耜謂:“‘柢’,陆:...
《老子》19_06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帛书甲本残缺,乙本“私”字处也残剩半字。然将其残迹与第七章诸“私”字对照,亦可证乙本原作“少私”无疑。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私”。刘师培说误。又,傅奕作“褒”,帛书本及通行本作...
《老子》65_04_校笺_05_刘师培
刘师培云:“《文子》引作‘德’,则‘福’字乃后人所改。”(转引自马叙伦《老子校诂》卷第四)
《老子》74_02_校笺_06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馆本、卷子成疏、易州无‘使’下‘民’字。‘常畏’,范作‘而畏’。卷子、馆本、成疏‘常’上有‘不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30_07_校笺_14_清世祖
清世祖注云:“不矜其能,不伐其功,不驕其势,其果常出於不得已,是乃果而勿强之道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