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03_07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马叙伦谓“為无為”三字為注文而衍,則是也,今帛书乙本則无“為无為”一句。又,“夫”,犹“衆”也,《淮南子·本经篇》高注云:“夫人,衆人也。”《尚书·召诰》云:“夫知保抱携持...
《老子》50_04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高说是也。“動皆之死地”之“之”字,意为“适也,趋也”(吴澄注语),作動词用。“動”,“作为也”(吴澄注),实指妄为而動。此句言:过分看重生命,而妄動不顺乎自然,而趋向于死...
《老子》50_09_校笺_01_校堪
此句,帛书甲本“兕”作“矢”,为“兕”的假借。帛书《老子甲本释文》校“椯”为“揣”,高明校为“投”。帛书乙本作“罗无□□□□”,损掩“所椯其角”四字。严遵本、敦煌唐写本P二六三九、 ...
《老子》37_03_校笺_13_王弼
王弼注云:“化而欲作,作欲成也,吾將鎮之无名之樸,不為主也。”
《老子》15_13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无“者”字;帛书乙本作“葆此道□□欲盈”,损掩“者不”二字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补。今从《乙本释文》。高明校本漏脱“者”字。河上公本、想尔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景龙本、傅奕...
《老子》72_04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見’,陆:贤遍切;李:显也。”
《老子》70_05_校笺_07_李翘
李翘云:“《汉书·扬雄传·解难》云:‘老聃有遗言:贵知我者希;’颜注下句作‘則我贵矣’。《金楼子·自序》引同此,下有‘矣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23_04_校笺_04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易州、馆本无‘乎’字。易州‘尚’作‘上’。《理惑论》引作‘天地尚不得长久,而况人乎?’”
《老子》39_15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故致數與无與”;乙本作“故至數輿无輿”。今从乙本。严遵本“至”作“造”,无“數”字,第一“輿”字后有“於”字,谓“故造輿於无輿”。河上公本、王羲之本、顾欢本、景龙...
《老子》44_04_校笺_04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‘知足不辱’与‘知止不殆’,词异谊同,谓人主不贪名與貨者,则无辱殆也。人主无辱殆则清明在躬,天君泰然,以之治身则健康,以之理国则民安,故可以長久也。《史记·范睢蔡泽...
《老子》11_07_校笺_12_马达甫
马达甫云:“有之,‘有’指实体,‘之’是语气助词,下‘之’同。為利,有利用价值。為用,起作用。有和无的对立,即实物和空虚处的对立。这是物质世界内部两种不同形态的对立,也就是物质的间...
《老子》55_06_校笺_05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高翿‘而’下有‘嗌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15_12_校笺_06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安以動之徐生’,御注(即易玄本)作‘安以久動之,徐生’。王弼作‘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’。《永乐大典》作‘孰能安以動之徐生’,无‘久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64_15_校笺_08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‘輔’,佐也。自然,物之本性也。衆生起妄,失於本性。聖人慈诱,劝學无為,将以輔佐物之自然,真性不敗,故不敢為於俗學与多欲也。”
《老子》20_10_校笺_06_薛蕙
薛蕙云:“‘乘乘兮若无所歸’,‘乘乘’一作‘儽儽’。‘乘乘’,不住著於物之意。‘无所歸’者,性本无所歸也。”
《老子》20_14_校笺_06_纪昀
纪昀云:“‘我獨昏昏’,按:‘昏昏’,河上公注本作‘若昏’。”
《老子》21_02_校笺_09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道藏王本‘惚’作‘忽’。《释文》出‘怳’字,知王本作‘怳’,《头陀寺碑文》注引《老子》作‘怳’,王注亦作‘怳’。《抱朴子·地真篇》引‘老子曰’与河上本同。英伦本与御注同...
《老子》68_02_校笺_06_武内义雄
武内义雄云:“敦、遂、景三本‘與’作‘争’。按:此‘争’字與下‘不争之德’相对,作‘争’是也。”
《老子》31_07_校笺_11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以恬憺為上’,按:罗卷及《治要》引‘澹’并作‘惔’,各本作‘淡’,当从此。石田羊一郎以‘以恬憺為上’一句為衍文。按:‘恬’,《说文》作‘恼’,安也。‘故不美也’,按:...
《老子》53_03_校笺_17_王弼
王弼注云:“言大道荡然正平,而民犹尚舍之而不由,好从邪徑,况复施为以塞大道之中乎?故曰‘大道甚夷,而民好徑’。”
《老子》34_05_校笺_09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寇、磻溪‘知’作‘為’。罗卷‘知’作‘為’,无‘而’字。臧疏‘之’作‘焉’,‘知’作‘為’,无‘而’字。成疏曰:‘至道寥廓,萬物歸之,不主之义,已如前释。’是成作‘萬物...
《老子》54_03_校笺_09_罗振玉
罗振玉云:“景福本无‘之’字,下同。景龙、御注、敦煌三本均无‘於’字,下四句同。又敦煌本‘乃’作‘能’,下四句‘乃’字同。御注‘眞’作‘貢’。”
《老子》25_02_校笺_15_王安石
王安石云:“寂者,上也;寥者,遠也。寂无遗响,太空寥廓。”
《老子》11_07_校笺_02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有之以為利’,各本句上有‘故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55_05_校笺_11_吴承仕
吴承仕云:“‘朘’与‘脽’近,《说文》‘脽,臀也,尻也。’‘朘’、‘脽’、‘’声近义同,皆以后竅之名移称前竅耳。夋声谆部,谆真旁转最近,故《老子》借‘全’为‘朘’。《宦者传论》:‘...
《老子》20_09_校笺_10_于省吾
于省吾云:“‘如婴兒之未孩’(二十章),‘圣人皆孩之’(四十九章),河上公注:‘如小兒未能答偶人时也。’‘圣人爱念百姓,如孩婴赤子,长养之,而不责望其报。’王注:‘如婴兒之未能孩也...
《老子》80_06_校笺_06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六朝残卷‘犬’作‘狗’。‘國’字,《魏都赋》注引作‘里’。‘犬’字,潘,柰卷、馆本、卷子成疏、臧疏及《治要》引作‘狗’,《经幢》作‘猫’。‘聲’字,磻溪作‘音’。”
《老子》67_12_校笺_09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勇者必以慈为本,廣者必以儉为本,先者必以後为本。今俗君舍弃其本,但务其末,是灭亡之道也。”水海按:此三“舍···且···”,言若舍弃慈爱、节儉、谦卑处後这三寶,而专...
《老子》22_09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不争’,‘争’,李:平声。‘故天下莫能與之争’,叶作‘是以天下莫能争’。”
《老子》27_11_校笺_08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敦煌本与此石(景龙碑)同(作‘知’)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