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69_05_校笺_05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无敵’,各本作‘輕敵’,罗卷上‘輕’字作‘誙’。卷子、馆本、成疏‘无’作‘侮’。成疏曰:‘侮輕凌也。’(臧疏作‘輕凌侮也’。)‘則’字,赵写作‘者’。··.·.譣弼注曰...
《老子》23_01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此。今从帛书本。傅奕本“希”作“稀”。其他诸本皆同帛书甲、乙本。
《老子》70_02_校笺_08_水海
水海按:“天下”,指“天下人”,这是定中结构,省略了中心词“人”。“莫能知”和“莫能行”当作 “莫之能知”和“莫之能行”,王弼注正作“莫之能知”和“莫之能行”。帛书本均如此,为《老...
《老子》23_02_校笺_11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:寇、白、两经幢、馆本、易州、臧疏、二赵、吴及《治要》引无‘故’字。‘崇’,范同此。成疏曰:‘会不崇朝,何能竟日。’是成亦作‘崇’,各本作‘終’。傅奕本‘驟’,各本同...
《老子》70_05_校笺_13_高亨
高亨云:“‘則’读为賊,賊我者贵,谓害我者皆居上位。知我者既少,害我者又贵,故聖人被褐懷玉,求无人知,且以免祸。老子去周入秦,殆由斯故欤!”
《老子》23_04_校笺_10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此言君道主於柔缓,而力戒暴疾。既举飄風暴雨為例,又重申天道且不能以暴疾持久,人道更可知矣。”
《老子》71_03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聖人之不病’,纂微、苏、曹、陈并无‘之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72_01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則大威至矣’,纂微、司马、苏、曹、陈、叶并无‘矣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38_05_校笺_04_韩非子
《韩非子·解老》云:“義者,君臣上下之事,父子贵贱之差也,知交朋友之接也,亲疏内外之分也。臣事君,宜;下怀上,宜;子事父,宜;贱敬贵,宜;知交朋友之相助也,宜;亲者内而疏者外,宜。...
《老子》23_09_校笺_03_毕沅
毕沅云:“‘失亦得之’,河上作‘失亦樂失之’,王弼作‘失亦樂得之’。”水海按:道藏河上公本、强思齐本引河上公注文本并作“失亦樂得之”。毕氏之校疏失也。
《老子》72_03_校笺_08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各本均作‘夫唯不厭,是以不厭’。上‘不’字,帛书甲、乙本并作‘弗’,古人行文,二句相联,有易字见意之例,今从改正。”
《老子》38_08_校笺_11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忠信质衰,则务外饰;务外饰,则生诈伪;生诈伪,则亂起焉。是禮实产于忠信之薄,而为亂之首。故曰:‘禮者,忠信之薄,而亂之首’也。”
《老子》25_02_校笺_10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宗兮寞兮’,按:范同此,磻溪‘宗’作‘寂’,各本并作‘寂兮寥兮’,馆本、易州作‘寂漠’,无二‘兮’字。又按二十章‘淡兮其若海,飄兮似无所止’两句,当是此章之文,一本错...
《老子》73_02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当有“知”字,正与下文“天之所惡,孰知其極”相衔贯。这里所说的“知此两者,或利或害”,指作者能够知道勇於柔弱无为的一种人有利,勇於坚强有为的一种人有害,这两种不同的结果;下...
《老子》38_11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成玄英本有异同。顾欢本成疏作“處”,强思齐本成疏则作“居”。又,蒋锡昌谓“‘實’指道言,‘華’指智言。‘處其實不居其華’,言處道不處智也。”
《老子》25_05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蒋氏、马氏、古棣之说非也,譣之帛书甲、乙本,“字”上并无“强”字。古人為求上下一律,即因下句“吾强為之名曰大”,而在本句“字”上增一“强”字,而致误。“字”、“名”义不相同...
《老子》73_05_校笺_04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‘不’作‘勿’。”水海按:譣今道藏河上公本、宋刊河上公本皆作“不”。不知毕沅所据何本。
《老子》39_04_校笺_13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强本荣注:‘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’,是荣作‘正’。《书钞》一百四十九引‘貞’作‘真’,此则因宋钞兼避仁宗讳,故又改‘貞’為‘真’耳。按:‘貞’为‘正’之假,其谊专指清静之...
《老子》25_08_校笺_08_陈柱
陈柱云:“《说文·大部》‘大’下云(见吴氏所引文),许慎所见,作‘人亦大’也。段玉裁注云:‘《老子》:道大,天大,地大,人亦大··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。’则段氏本疑亦作‘人亦大’...
《老子》74_03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如此,乙本前句作“□得而殺之”,损一“吾”字,无“將(简作将)”字,后句同此。今从甲本。宋徽宗本、彭耜本无“將”字,“得”作“豈”,“而”前有“執(简作执)”字,无...
《老子》39_07_校笺_07_成玄英
成玄英疏云:“言地不能用道寧静,则恐有崩沦之灾。昔‘岐山崩,三川震’是也。”
《老子》25_10_校笺_11_陈鼓应
陈鼓应云:“道法自然,道纯任自然,自己如此。就是说,道以自然為归,道的本性就是自然。董思靖说:‘道贯三才,其体自然而已。’吴澄说:‘道之所以大,以其自然,故曰法自然。非道之外别有自...
《老子》74_05_校笺_13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言不善之人,司殺自殺,人君用势得執殺而便殺之,是代司殺者殺人,不得天理,犹如拙夫代大匠斫木矣。大匠斫木,动合方圆;拙夫代之,必失绳缠,惡得不损其材而傷其手乎?”
《老子》39_10_校笺_12_奚侗
奚侗云:“‘為貞’,河上、王弼本均作‘貴高’,与上数句文例不合,谊亦违谬。‘貞’、‘贵’形近,因‘貞’误作‘貴’,又涉下‘貴’、‘高’句增‘高’字而删‘為’字。他本或作‘貞而貴高’...
《老子》26_02_校笺_15_李贽
李贽云:“有輜重,則虽終日行而不為輕,何則?以重為之根也。”
《老子》75_02_校笺_08_水海
水海按:高明说是也。又,“有為”、“有以為”文义相近。“有以為”,指有所目的而作為。又,首句“不治”后或用“者”字,犹“也”也(见《经文释词》)。
《老子》39_13_校笺_08_易顺鼎
易顺鼎云:“按:‘自謂’当作‘自稱’。四十二章云:‘人之所惡,唯孤、寡、不穀,而王公以為稱。’则此亦必作‘稱’也,《淮南子》高注正作‘稱’。《文选·邶希范与陈伯之书》注引此作‘王侯...
《老子》26_04_校笺_14_古棣
古棣云:“‘奈何’,河上公本、王弼本如此;帛书作‘若何’;傅奕本作‘如之何’。三者于义皆通,於文亦无别。大多数本子皆作‘萬乘之主’,‘主’字帛书甲本作‘王’。河上注说:‘王者至尊,...
《老子》76_01_校笺_04_毕沅
毕沅云:“‘彊’,或作‘强’。《谷神子》无二‘也’字,下并同。”
《老子》39_15_校笺_18_水海
水海按:“致”与“至”通(上古二字皆为质部),帛书本作“至”,当为原字。“數”,帛书甲、乙本均有此字,可证《老子》本文之“數”不为衍文,马说非是。关于“輿”,此则为《老子》本字,或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