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75_04_校笺_13_水海
水海按:朱谦之说非是。《淮南子·精神训》所云虽本于《老子》,然非《老子》原文,不足為据。且此二句是承上文“求生之厚”而申言,非单独為“一段”明矣。又,“賢”后他本有“於”字,而帛书...
《老子》50_09_校笺_01_校堪
此句,帛书甲本“兕”作“矢”,为“兕”的假借。帛书《老子甲本释文》校“椯”为“揣”,高明校为“投”。帛书乙本作“罗无□□□□”,损掩“所椯其角”四字。严遵本、敦煌唐写本P二六三九、 ...
《老子》10_04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愛民治國,能无以知乎’,王弼、孙登同古本。”
《老子》59_07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柢’,丁计反,亦作‘幕’。”水海按:“菷”,同“帚”。《玉篇》云:“菷,俗帚字。”由此可知,陆氏謂“柢”作“菷”,误也。疑陆氏误“蒂”为“菷”。彭耜謂:“‘柢’,陆:...
《老子》19_06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帛书甲本残缺,乙本“私”字处也残剩半字。然将其残迹与第七章诸“私”字对照,亦可证乙本原作“少私”无疑。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私”。刘师培说误。又,傅奕作“褒”,帛书本及通行本作...
《老子》20_16_校笺_14_水海
水海按:道藏苏辙本注文云:“寂然无朕,不見其止宿也。”按苏注文当作“寂兮若无所止”。然道藏苏辙本经文作“寂若无所止”。
《老子》72_04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見’,陆:贤遍切;李:显也。”
《老子》14_12_校笺_02_焦竑
焦竑云:“‘執古之道’,古本‘道’下有‘可’。”
《老子》23_04_校笺_04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易州、馆本无‘乎’字。易州‘尚’作‘上’。《理惑论》引作‘天地尚不得长久,而况人乎?’”
《老子》44_04_校笺_04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‘知足不辱’与‘知止不殆’,词异谊同,谓人主不贪名與貨者,则无辱殆也。人主无辱殆则清明在躬,天君泰然,以之治身则健康,以之理国则民安,故可以長久也。《史记·范睢蔡泽...
《老子》45_07_校笺_06_易顺鼎
易顺鼎云:“《文选》扬雄《解嘲》注引作‘知清知静,為天下正’··两句皆四字,以‘静’与‘正’為韵也。”
《老子》09_05_校笺_18_水海
水海按:“功遂”,遂,成就、成功之义。《广韵·至韵》:“遂,成也。”《篇海类编·人事类·定部》:“遂,就也。”功遂即功业成就。“身退”,王真注:“非谓必使其避位而去也,但欲其功成而...
《老子》15_12_校笺_06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安以動之徐生’,御注(即易玄本)作‘安以久動之,徐生’。王弼作‘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’。《永乐大典》作‘孰能安以動之徐生’,无‘久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20_14_校笺_06_纪昀
纪昀云:“‘我獨昏昏’,按:‘昏昏’,河上公注本作‘若昏’。”
《老子》68_02_校笺_06_武内义雄
武内义雄云:“敦、遂、景三本‘與’作‘争’。按:此‘争’字與下‘不争之德’相对,作‘争’是也。”
《老子》27_04_校笺_15_许抗生
许抗生云:“‘關籥’,甲本作‘阐籥’,乙本作‘關籥’,傅奕本作‘關键’。吴澄说:‘關鍵,拒門木也。横曰關,竖曰鍵。’‘閳’、‘關’义同。‘籥’与‘鑰’同。‘籥’有閉之义,以鎖鎖之叫...
《老子》28_03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作“恒不雞,復歸婴兒”,《甲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‘德’字原无重文号。按下文‘德乃足’、‘德不貣’例,此处当作‘德不離’,写者误将‘德’字重文号置於恒字之下。乙本此三处...
《老子》78_05_校笺_04_焦竑
焦竑云:''故聖人云','故'一作'是以'。古本'人'下有'之言'。'
《老子》01_07_校笺_06_高明
高明云:“与今本校勘,世传本均较帛书多出四字,即句首‘此’字、‘出’后‘而’字与‘謂’后‘之玄’二字,读作‘此两者同出而異名,同謂之玄,玄之又玄,众妙之門’。彼此经义虽无原则差异,...
《老子》33_06_校笺_10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强行者,乾乾不息,臂如川流不息,不舍昼夜,须臾不肯间断,便是强行有志之人也。”
《老子》11_01_校笺_11_河上公
河上公注云:“古者車三十幅,法月数也。共一轂者,轂中有孔,故众輻共凑之。治身者当除情去欲,使五藏空虚,神乃归之。治国者寡能,揔众弱共扶强也。”
《老子》35_06_校笺_01_校勘
此二语,帛书甲本损掩“視之”二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乙本同此二语。今从乙本。想尔本、景龙本、敦煌丁本、遂州本、(唐)李荣本、成玄英本皆无“之”字,无“也”字,作“視不足見”。唐玄...
《老子》15_04_校笺_06_毕沅
毕沅云:“‘豫’,本又作‘與’,聚珍版弼注‘兮’作‘焉’。陆希声无‘兮’字。张守节《史记正义》引作‘與予冬涉川’。”
《老子》64_15_校笺_08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‘輔’,佐也。自然,物之本性也。衆生起妄,失於本性。聖人慈诱,劝學无為,将以輔佐物之自然,真性不敗,故不敢為於俗學与多欲也。”
《老子》22_10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帛书乙本作“曲全”不误。“曲全”之说为春秋战国时流传的古谚,如《孙子·九地篇》:“善為道者,以曲為全。”《庄子·天下篇》:“人皆求福,己独‘曲全’。”又,帛书乙本作“幾語才...
《老子》28_10_校笺_11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景龙本‘朴’,本或作‘璞’。《玉篇》引《老子》曰:‘璞散則為器。’《文选·演连珠》注引《尸子》曰:‘郑人谓玉未理之者為璞。’”
《老子》55_05_校笺_11_吴承仕
吴承仕云:“‘朘’与‘脽’近,《说文》‘脽,臀也,尻也。’‘朘’、‘脽’、‘’声近义同,皆以后竅之名移称前竅耳。夋声谆部,谆真旁转最近,故《老子》借‘全’为‘朘’。《宦者传论》:‘...
《老子》57_09_校笺_11_唐玄宗
唐玄宗注云:“无爲,则清静,故人自化。好静,则得性,故人自正。”
《老子》80_06_校笺_06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六朝残卷‘犬’作‘狗’。‘國’字,《魏都赋》注引作‘里’。‘犬’字,潘,柰卷、馆本、卷子成疏、臧疏及《治要》引作‘狗’,《经幢》作‘猫’。‘聲’字,磻溪作‘音’。”
《老子》67_12_校笺_09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勇者必以慈为本,廣者必以儉为本,先者必以後为本。今俗君舍弃其本,但务其末,是灭亡之道也。”水海按:此三“舍···且···”,言若舍弃慈爱、节儉、谦卑处後这三寶,而专...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