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09_02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□□朵之□之,□可常葆之”,前句损掩“揣而”二字,《甲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乙本作‘(揣)而允之’,通行本作‘揣而鋭之’,河上公注‘揣,治也。’此处之上残字缺左旁,...
《老子》51_06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長’,张丈反。‘亭之’,如字别也。‘毒之’,‘毒’徒笃反,今作‘熟’。”
《老子》33_02_校笺_10_严復
严復云:“智如燭,明如鉴。”
《老子》09_04_校笺_07_罗振玉
罗振玉云:“景龙、御注、景福三本作‘咎’,乃‘咎’别构。”
《老子》52_02_校笺_04_张煦
张煦云:“苏‘得’作‘知’,‘知’作‘生’。苏、吕‘以’作‘復’。”水海按:苏辙《道德真经注》经文作“既得其母,以知其子”。不知张氏据何本谓“苏‘得’作‘知’,‘知’作‘生’”矣。
《老子》33_06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故本有“者”字,想尔本等删字本无“者”字为误。又,“彊(简作强)”,努力,尽力。《集韵·养韵》:“彊(今简作强),勉也。”《荀子·宥坐篇》:“幼不能彊(今简作强)学...
《老子》10_01_校笺_07_易顺鼎
易顺鼎云:“钟会注云:‘載,辞也。’盖下皆四字,此独多一字,故士季以为发语之词。《礼器》碑文曰:‘皇戏统华胥,承聖天外。’首句五字,以后数十句皆四字,乃知古人原有斯例,然施之首句则...
《老子》52_05_校笺_01_校勘
此三句,帛书甲本作“啓亓悶,濟亓事,終身□□”,“悶”当为“”的省写;损掩两字为“不棘”。乙本作“啓亓说,齊亓□,□□不棘”,“齊”为“濟”之假借(上古二字皆为脂部),损掩“事終身...
《老子》33_08_校笺_09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《意林》卷一、《群书治要》卷三十引《道德经》‘死而不妄者,壽’,并引河上公注(河上公注谓:‘目不妄视,耳不妄听,口不妄言,则无怨恶于天下,故长壽。’),知河上公所见古本...
《老子》10_03_校笺_02_水海
水海按:“脩”,上古心纽幽部【sǐeu】;“滌”(“涤”的繁体),定纽觉部【dieuk】,陆德明谓“徒历反”;幽部【eu】和觉部【euk】,主要元音相同,可以对转,故觉幽通韵。因此“脩”、“滌...
《老子》52_08_校笺_10_高亨
高亨云:“按:習读為襲。《小尔雅·广诂》:‘襲,因也。’習、襲古通用。《周礼·胥师》:‘襲其不正者’,郑注:‘故书襲為習。’《文选·齐竞陵文宣王行状》:‘龟谋襲吉’,李注:‘襲与習...
《老子》34_02_校笺_12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(道)生物之功既成,未尝名為己有。”
《老子》10_06_校笺_05_张煦
张煦云:“开元、吕等作‘能无知’,六句并无‘乎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53_03_校笺_13_奚侗
奚侗云:“‘人’指人主言,各本皆误作‘民’,与下文谊不相属。盖古籍往往‘人’、‘民’互用,以其谊可两通。此‘人’字属君言,自不能借‘民’为之,兹改正。‘徑’,邪道也,见《离骚》王逸...
《老子》34_05_校笺_05_焦竑
焦竑云:“‘歸焉’,古本作‘歸之’。‘不為主’,‘為’,一作‘知’。可名於大尔,言不可名大。既云可左可右,所以非大。非大,所以成其大。”
《老子》11_01_校笺_07_秦维聪
〔美〕秦维聪《李耳道德经补正》的《补正注释》云:“甲、乙、王文皆为古‘轂’字,故改為‘軸’字,以求易懂。”水海按:秦先生即把“三十幅同一轂”妄改為“三十輻同一軸”。《说文》云:“轂...
《老子》53_06_校笺_04_焦竑
焦竑云:“‘資貨有餘’,古本作‘貨財’,一作‘資財’。”
《老子》34_07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古棣说不确。《老子》原本当如帛书甲、乙本。此二句是言聖人效法“道”,不自以為是天下的主宰(以其不為大),所以能成為天下的主宰(故能成大)。这一章的层次很清楚:先言“道”的特...
《老子》11_05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缺文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。乙本如此,今从乙本。今诸通行本“牖”后有“以為室”三字。
《老子》53_08_校笺_09_古棣
古棣云:“《老子》故书应重‘盗夸’,否则语法不完整。帛书乙本‘也’后无‘哉’字,‘哉’字应有,与上文‘夸’、‘餘’谐韵,无‘哉’字则失韵。”
《老子》35_03_校笺_03_老子甲本释文
帛书《老子甲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‘過格止’,乙本同。‘格’,通行本作‘客’。《尔雅·释诂》:‘格,至也。’.·.·.”
《老子》12_01_校笺_05_张松如
张松如云:“‘五色令人目盲’,甲本‘盲’讹作‘明’。”
《老子》54_03_校笺_05_易顺鼎
易顺鼎云:“按:《周易集解》虞氏注引《老子》曰:‘修之身,德乃真。’无‘於’字并无‘其’字矣。”
《老子》35_05_校笺_10_唐玄宗
唐玄宗注疏云:“道之出口者,言人君约道德清静之法,以为不言无为之教者,初出于口,淡然无味,岂如俗中有亲誉畏侮等,以为滋味乎?”
《老子》12_05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同,乙本“聾(简作聋)”字损掩。今从甲本。景龙本、赵孟頫本“使”作“令”,无“之”字,“聾(简作聋)”作“”,谓“五音令人耳”。按:“”即“聾”的异体。《字汇·耳部》...
《老子》54_07_校笺_02_毕沅
毕沅云:“‘溥’,河上、王弼诸本作‘普’。”
《老子》35_08_校笺_18_任法融
任法融云:“利欲的美色,动聽的音乐,爽口的厚味、香鼻的肴馔,不過只能引人注其耳目,快利口鼻。··唯有纯粹、素朴、清静、无为的自然之道,虽淡而无味,視而不見,聽而不聞,但它的功能及作...
《老子》12_07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“故去彼而取此”,“彼”指“為目”,“此”指“為腹”。人一起贪欲,则永难满足,以致亡身。所以老子要“去目”,即“摒弃物欲的诱惑”,而“為腹”即“持守安足的生活”。“去目”、...
《老子》55_01_校笺_09_吴澄
吴澄云:“含怀至厚之德於内者,有如婴儿也。上篇曰:‘专气致柔,能婴儿乎?’‘常德不离,复归於婴儿。’《孟子》曰:‘大人者,不失其赤子之心。’苏氏曰:‘老子言道德,以婴儿况之者,言其...
《老子》36_02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查道藏河上公本及王羲之本(古棣所謂“河上公古本”)皆作“將欲弱之”。吴云所见本当是宋刊河上公本(影宋本),但宋刊河上公本作“將使弱之”,而不作“使非弱之”。“弱”:形容词用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