校笺

《老子》44_01_校笺_03_王弼

王弼注云:“尚名好高,其身必疏。贪貨无厌,其身必少。”
02915

《老子》04_04_校笺_07_刘师培

刘师培云:“按:“湛兮”句疑当在‘淵兮’句之下,抄写致讹。”
02910

《老子》07_04_校笺_04_彭耜

彭耜云:“‘私邪’,李‘邪’,以遮切,语助。”
02912

《老子》54_07_校笺_02_毕沅

毕沅云:“‘溥’,河上、王弼诸本作‘普’。”
0296

《老子》58_09_校笺_09_王先慎

王先慎云:“《说文》无‘耀’字,河上公作‘曜’,傅本作‘耀’。李约本作‘方而不割,直而不肆,光而不耀,廉而不劌’,与各本全异,误倒。”
02915

《老子》20_03_校笺_03_焦竑

焦竑云:“‘善’,古本作‘美’。”
0295

《老子》20_05_校笺_13_蒋锡昌

蒋锡昌云:“顾本成疏:‘莽是眇莽,叹其久远。’是成从诸家作‘莽’。按:罗氏谓‘荒’借为‘充’,是也。其解‘未央’为‘无主’,则非。《广雅·释诂一》:‘央,尽也。’‘未央’即无尽之谊...
02914

《老子》23_03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、乙本同。今从帛书甲、乙本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景福本、楼正本、唐玄宗注本、唐玄宗疏本、李约本、强思齐本、陆希声本、杜光庭本、宋徽宗本、陈象古本、邵若愚本及其他宋人本和元...
02912

《老子》41_09_校笺_04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質真若渝’,‘質’,朴也;‘真’,实也;‘渝’,变也。真之質者,随宜应物,故如渝变。”
02914

《老子》42_04_校笺_06_水海

水海按:应作“中”,帛书《老子甲本释文》也校为“中”。他本作“冲”、“盅”,皆是借字,非本字也。“中氣”,即陰和陽合和统一而形成的“中和之氣”。《老子》本作“中氣”,是老子当时使用...
02915

《老子》10_04_校笺_11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爱民治國,能无以知乎’,谓‘抱一’、‘專氣’、‘滌除’等事,既以修身明心,可推充此道以及人物,即愛民治國之本也。循自然之理,以应事物,莫不有当行之路,则何以智為?愛民...
0296

《老子》55_02_校笺_10_古棣

古棣云:“作‘蜂蠆虺蛇’,盖读者注语,后人以为其形象具体而改正文,殊不知这样一改就破坏了诗的格律和整齐美。‘蠆’是蝎子,可说它螫人;虺(毒蛇),则只能说它咬人,不能说它螫人。只作‘...
02914

《老子》58_05_校笺_02_道德真经集注

《道德真经集注》云:“明皇、王弼二本‘正’下有‘邪’字。”水海按:是知道藏集注本的作者所见王弼本“正”下“也”作“邪”。
02911

《老子》70_01_校笺_03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六朝残卷作‘其易行’。譣弼注曰:‘可不出户窥牖而知,故曰:甚易知也。无为而成,故曰:甚易行也。’盖王亦同此。”
02910

《老子》41_07_校笺_13_水海

水海按:应作“辱”。“”(rǔ)为后起字,故《说文》无此字。《玉篇》云:“,垢黑也。”《广韵》云:“,黑垢。”蒋锡昌云:“王注:‘知其白,守其黑,大白然后乃得。’是王以‘黑’解‘辱...
02913

《老子》79_02_校笺_05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''責',求也。契之有左右者,取其符合而已。聖人執左契以合德,唯无私而已。初不欲过求於人也,又何用聚敛之徒哉?《音辩》云:'古者削木為契,右契所以責事為取契也,左契所以符合,...
02912

《老子》57_10_校笺_06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易州无‘而’字。··《文子·微明篇》引‘我无事’句在‘我无為’句上。《盐铁论·周秦篇》引‘我’字作‘上’,譣弼注曰:‘上之所欲,民从之速也。’是汉魏以前本皆作‘上’也。...
02912

《老子》63_02_校笺_03_奚侗

奚侗云:“‘大小多少’句,谊不可说,疑上下或有捝简。”
0295

《老子》81_03_校笺_02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善言不辯,辯言不善;知者不博,博者不知。’古本。”
02911

《老子》77_05_校笺_07_肖天石

肖天石云:“損有餘而補不足,使小大相均,有餘、不足相一。損不足以奉有餘,使高者愈高,下者愈下,贫者愈贫,富者愈富,乃人道之不平等不均衡也。”
02914

《老子》08_05_校笺_02_陆德明

陆德明云:“‘善治’,‘治’直吏反。”
02910

《老子》55_01_校笺_10_水海

水海按:此谓含怀道德之厚者,无为、无知、寡欲、柔弱恬静,正与初生之婴儿心地纯洁、无知寡欲相似。奚侗云:“婴儿天理浑然,无分别智故,含德最厚。”
02915

《老子》22_01_校笺_01_校勘

二此句,帛书甲本“全”作“金”,“正”作“定”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改;乙本前句同,后句“枉”假作“汪”(上古二字皆为影纽阳部)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改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御注三本...
0297

《老子》22_03_校笺_07_吴澄

吴澄注云:“少者,不多也。‘少則多’一句,变文析為二句。少則易于有得,所以能积累而多。贪多則杂而生惑,于一且无所得,豈能多乎?”
0297

《老子》38_02_校笺_01_校勘

此两句,帛书甲本损掩,只余末一“德”字;乙本如此。今从乙本。其他诸本以及《史记·酷吏列传》引皆同乙本。
02912

《老子》41_14_校笺_02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严遵、王弼同古本(作‘善貸且善成’),河上公作‘善貸且成’。今从古本。‘貸’,施也。谓道虽隱于无名,然而夫唯此道,善貸施万物,而且善成之也。”按:道藏河上公本、宋河上公...
0297

《老子》28_01_校笺_04_刘师培

刘师培云:“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作‘以為天下谿’,则古本似有‘以’字。”
0298

《老子》78_06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同此,唯'謂(简作谓)'假作'胃';乙本'邦'讳作'國(简作国)'。今从甲本。'詢(gòu)',同'詬(简为诟)',张松如、《甲、乙本释文》、复旦本即校为'詬(简为诟)',其义为耻...
0296

《老子》28_06_校笺_12_冯达甫

冯达甫云:“知其雄是内自强,守其雌是外谦下;知其白是心底瞭亮,守其黑是外貌糊涂;知其榮是内心自尊,守其辱是外卑下。是守雌、守黑、守辱,莫非韬光养晦而已。这样,才能足此常德,而歸於樸...
0299

《老子》46_05_校笺_08_蒋锡昌

蒋锡昌云:“吴、明、危(本)‘禍莫大於不知足’在‘咎莫大於欲得’句下。按:顾本成疏:‘罪者,摧也。言为苦之所摧逼也。前境美丽,称可欲之心,故言可欲也。……咎,考责也。欲得之心,略无...
0291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