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12_07_校笺_08_苏辙
苏辙云:“‘彼’,物之自外至者也;‘此’,性之凝于内者也。”
《老子》13_07_校笺_03_罗运贤
罗运贤云:“《理惑论》引作‘以吾有身也’。”
《老子》60_02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□□□天下,亓鬼不神”,损掩“以道立”三字;帛书乙本同此。今从乙本。帛书《甲、乙本释文》及高明等皆校“立”为“莅”。道藏严遵本、宋刊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景龙本、御...
《老子》16_07_校笺_04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‘復命,常也;知常,明也。’各本均作‘復命曰常,知常曰明’,今据帛书甲、乙本写正。此言安静可以復还性命,乃物理之常;知此常理而能守之,然后謂之明也。”
《老子》17_01_校笺_13_张松如
张松如云:“‘太上,下知有之’,帛书甲本及河上、王、傅、范与诸唐本皆如此。邓锜《道德真经三解》、吴澄《道德真经注》‘下’作‘不’,王夫之《老子衍》从之。···《淮南子·主术训》、《...
《老子》17_05_校笺_10_张煦
张煦云:“吕无‘兮’字。各本无‘哉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66_03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帛书本“欲上民”前有“聖人之”三字,“聖人”是主语,不能省略。若省去,则无所指,语义不明确。今存本凡无“聖人”二字者,皆因後人传写而误漏之。又,“必以”与“以其”,语义有不...
《老子》21_08_校笺_03_俞樾
俞樾云:“按‘甫’与‘父’通。‘衆甫’者,‘衆父’也。四十二章:‘我将以為教父;’河上公注曰:‘父,始也。’而此注亦曰:‘甫,始也。’然则‘衆甫’即‘衆父’矣。一章:‘有名万物之母...
《老子》68_01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此二句谓:善帅兵者不逞勇武,不露锋芒,而重用的是谋略;善戰者以戰略勝,不逞武夫之奋怒,所以不会被敵方所激怒。
《老子》22_05_校笺_04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景龙碑本‘彰’字残缺不明,下‘不’字泐,当据他本补之。遂州本‘不自見,故明’在‘不自是,故彰’句下。”
《老子》39_04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侯□□□而以為正”,损掩“王得一”三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无“正”前“天下”二字。帛书乙本同此句。今从乙本。傅奕本、王羲之本、范应元本、白玉蟾本等本“侯王”作“...
《老子》39_15_校笺_06_焦竑
焦竑云:“‘數輿无輿’,‘輿’古本作‘譽’,一作‘車’。”
《老子》41_02_校笺_02_河上公
河上公注云:“中士聞道,治身以长存,治国以太平,欣然而存之。退见财色荣誉,惑于情欲,而复亡之也。”
《老子》77_02_校笺_04_陈汉章
陈汉章云:“‘高者抑之’,言揉弓也。《大射仪》注:‘揉,宛也。’宛为屈抑也。‘下者舉之’,言扬弓也。《大射仪》注:‘扬弓者,执下末。’扬猶舉也。”
《老子》41_08_校笺_06_张煦
张煦云:“‘媮’,吕等作‘偷’。”
《老子》27_06_校笺_08_晁说之
晁说之云:“‘常善救人,故无棄人;常善救物,故无棄物。’独得诸河上公本,而古本无有也,赖傅奕辨之尔。”
《老子》78_04_校笺_08_水海
水海按:'莫弗知','弗'作'能'者,则为误也,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则作'不','不'与'弗'义同。此为证。试问以水之道为例,天下谁人不知柔弱可以勝剛强?疑此作'能'者,盖涉七十章'天下莫之能知...
《老子》29_05_校笺_16_水海
水海按:古棣说為是,《老子》故书当作“或炅或吹”。“炅(rè)”,“熱(简作热)”的古字。王冰注《素问·举痛论》谓:“炅,熱(简作热)也。”《老子·德篇》“靓勝炅”,《甲本释文》校...
《老子》47_02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不窥’,‘窥’起规反。”
《老子》53_07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全损。乙本作“□□盗□”,“盗”字前损掩“是謂”二字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补;句末一字,仅残存右部“木”旁,或是从木于声之字,或是“李”字之坏写。今从《韩非子·解老》校补...
《老子》13_01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此前句是古语,老子引而用之。“龍(简作龙)”,通“寵(简作宠)”(chǒng),《甲本释文》即校為“寵”。《广雅·释言》云:“龍,寵也。”王念孙疏证:“龍、寵声相近,故古人以二...
《老子》55_10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古棣反驳俞樾此两句下有“是故用其光,復归其明”说,甚为有力;但说“已”当作“亡”,非是矣。彼三十章作“亡”,亦为个别本子,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傅奕本等通行本皆作“已”,帛书甲...
《老子》57_03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吾□□□□□也茂”,损掩“何以知其然”五字;“茂”,則为“哉”的异体(《字汇·戈部》:“茂,与茂同。”)“茂”或“茂”的后起字为“哉”(《汉语大字典·戈部》:“,...
《老子》15_13_校笺_07_成玄英
成玄英疏云:“保,持也。言持此动寂不殊一中道者,不欲住中而盈满。此遣中也。”
《老子》20_08_校笺_12_洪颐煊
洪颐煊云:“‘我獨怕兮其未兆’,河上注:‘我獨怕然安静,未有静欲之形兆也。’按:《说文》:‘怕,无为也,从心,白声。’义即本此。俗本作‘泊’字,非。”
《老子》20_16_校笺_09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作‘漂兮若无所止’,與陆見本不同。”
《老子》21_02_校笺_14_成玄英
成玄英疏云:“言至道之為物也,不有而有,虽有不有,不无而无,虽无不无,有无不定,故言‘恍惚’。所以言物者,欲明道不离物,物不离道,道外无物,物外无道;用即道物,体即物道···”
《老子》22_01_校笺_09_张煦
张煦云:“吕‘正’作‘直’。”
《老子》72_01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□□□畏畏,則□□□□矣”,前句损掩“民之不”三字,“威”假作“畏”(上古二字皆为影纽微部);后句损掩“大威將至”四字;《甲本释文》全已校补。帛书乙本二“威”字...
《老子》73_02_校笺_06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磻溪、高翻、柰卷作‘知此两者’,严遵、景福作‘常知此两者’。”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