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78_03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'□□□□,□勝强',前句损四字,《甲本释文》校补为'故柔勝剛',后句损一字,校补为'弱'。帛书乙本作'水之朕剛也,弱之朕强也','柔'作'水',《乙本释文》校注云:''水',...
《老子》42_05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天下之所惡,唯孤、寡、不”,“人”作“天下”,“”即“穀”的假借或省写;帛书乙本作“人之所亞,□□寡、不”,“亞”为“恶”的假借,“唯孤”二字损缺,“棠”为“穀...
《老子》28_03_校笺_10_詹剑峰
詹剑峰云:“老子认為有道者的修养常保持其纯真,如同婴兒一样,故他说:‘常德不離,復歸於婴兒。’‘含德之厚,比於赤子。’以婴兒作比喻者,因為婴兒的特性是天真的、纯厚的、生机活泼的、不...
《老子》78_06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''垢',古口反。'
《老子》42_08_校笺_03_彭耜
彭耜云:“‘亦我義教之’,司马无‘義’字,邵作‘我亦義教之’。”
《老子》28_07_校笺_01_校勘
此三句,帛书甲本前句作“知其”,《甲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‘知其’下,乙本有‘白’字,通行本同,此脱。”后两句同此。乙本同此三句,唯“其”作“亓”,《乙本释文》直作“其”。今从《乙本释...
《老子》79_01_校笺_05_水海
水海按:帛书本作'焉',他本皆作'安'。《经传释词》卷二云:'《周易·同人·正义》:'安,犹何也。'《汉书·吴王濞传》严师古注:'安,焉也。'《左传·宣公十二年》曰:'暴而不戢,安能保大?犹...
《老子》43_01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天下之至柔,□甹於天下之致堅”,损掩一“馳(简作驰)”字,“甹”为73德篇校笺译评“聘(简作骋)”的借字(上古二字皆为耕部)或省写,“致”为“至”之借字(上古二字皆...
《老子》28_10_校笺_09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樸散則為器’,易州、罗卷、臧疏无‘則’字。按:‘分散’字当為枝,《说文》曰:‘分离也;’今通用‘散’。‘聖人用之則為官長’,按:三十二章弼注曰:‘始制,谓樸散始為官長...
《老子》79_03_校笺_16_水海
水海按:'徹'是周代奴隶制的劳役地租制。据《会笺》云:'鲁之税亩,变徹法而别為一法,故有若请仍用徹也。今曰税亩,则是不复以粟多寡為程(征),而但计亩之多寡為粟之程(征)也,·...盖助徹...
《老子》43_03_校笺_04_魏稼孙
魏稼孙云:“严举御注‘之’字‘益’字,失校御注‘是’上‘吾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29_01_校笺_05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公、王弼无‘者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01_05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常无’绝句。‘觀’,去声,谛视也。‘妙’,微妙也。‘常’,久,自然之道,自古固存,然而无形无声,微妙难穷,故謂之‘常无’,则欲要使人以觀其微妙也。唯人也由此道而生,为...
《老子》44_03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费’,芳贵反。‘藏’,才良反。”水海按:因古无轻辱音,“费”在上古为帮纽物部,读音当为bèi【pu5t】。
《老子》29_04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故物’,苏、五注、达真、叶、清源、黄、程‘故’并作‘凡’。”
《老子》01_08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玄之有玄,衆眇之□”,“又”假作“有”(上古二字皆为匣纽之部),“門(简作门)”字损掩;帛书乙本同此。今从乙本。《甲、乙本释文》和复旦本及高明本皆校“眇”为“妙...
《老子》45_02_校笺_07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大满若盅,其用不窮’,范、罗卷及《一切经音义》五一、《文选·赠陆机出为吴王郎中令诗》引并作‘满’。各本作‘盈’,‘盈’字是故书。‘盅’,范同此。各本及《治要》、《文选...
《老子》29_06_校笺_04_焦竑
焦竑云:“‘羸’,古本作‘剉’。王本作‘挫’。”水海按:今见王弼本全句作“或强或赢”。而下句则作“或挫或隳”,才出“挫”字,但亦非本句“剉”字。焦氏此说有疏失。
《老子》02_03_校笺_03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較’,音角,又校,量,深浅也。‘傾’,高下不正貌,去营反。”
《老子》45_05_校笺_07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帛书甲、乙本均作‘趮’,其字从走,有动义。身动则暖,可以勝寒;心静则凉,可以勝熱,此常理也。”
《老子》29_08_校笺_03_彭耜
彭耜云:“‘是以聖人’,司马‘以’作‘故’。”
《老子》02_05_校笺_08_易顺鼎
易顺鼎云:“考十七章王注云:‘大人在上,居无為之事,行不言之教,萬物作焉而不為始’数语,全引此章经文,是王本作‘不為始’之证,但比傅本多一‘焉’字耳。作‘不辭’者,盖河上本,后人因...
《老子》46_02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同;乙本前句作“无道”,无“天下”二字,后句同此。今从甲本。罗卷本“戎”误作“我”,谓“天下无道,我馬生於郊”。传世诸本同此二句。《韩非子·解老》引句尾有“矣”字,...
《老子》46_03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禍莫大於不知足’,河上本在此句上有‘罪莫大於可欲’一句。”
《老子》30_03_校笺_05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故善者果而已’,河上、王弼无‘故’字,《大典》亦无‘故’字,‘而已’下有‘矣’字。今王弼‘者’作‘有’。”
《老子》03_03_校笺_06_刘师培
刘师培云:“《文选·东都赋》注引作‘使心不亂’。《易经·艮卦》孔疏引此文亦无‘民’字。盖唐初避讳,删此字也。古本实有‘民’字,与上两‘使民’一律。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此文亦无‘民’...
《老子》46_06_校笺_08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帛书《老子》,凡‘常’字,多作‘恒’,以其传写时代甚早,故不避汉文帝讳,仍原文用‘恒’字。此后各本,凡用‘恒’字处,皆改作‘常’矣。亦犹用‘邦’字处为避高祖讳,皆改作‘...
《老子》30_05_校笺_12_任法融
任法融释义云:“‘矜’:逞能。‘伐’:自夸。‘驕’:傲慢。征戰勝利,再不可以逞能、自夸、驕傲。”
《老子》03_07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仅存“使”字,他字全损;帛书乙本如此。今从乙本。想尔本、敦煌甲本皆无“夫”字,“知”后有“者”字,“弗”作“不”,无“而已”二字,谓“使知者不敢、不為”。景龙本无“...
《老子》47_03_校笺_04_张煦
张煦云:“吕‘镾’作‘彌’,‘尟’作‘少’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