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10_06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明白四達,能无以為乎’,古本。‘明白’,虚也;‘四達’,通也。谓此心虚明坦白,四達皇皇,感而后应,应而常虚,无以私意為之,人能之乎?盖此心无為而无不為也。无為是本,无...
《老子》53_03_校笺_11_刘师培
刘师培云:“‘徑’字之下当有‘大’字。四十一章‘大笑之’,王念孙谓当作‘大而笑之’。‘大’与‘迂’同,王以‘迂’义解彼文‘大’字,义虽稍曲,然此文‘徑’、‘大’,‘大’实训‘迂’。...
《老子》34_05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萬物歸之而不知主’,王弼、司马公同古本。”水海按:今王本作“萬物歸焉而不為主,可名為大”,前句不同於范氏所见王本。譣王弼注:“萬物皆歸之以生,而力使不知其所由。此不為...
《老子》11_01_校笺_05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景龙作‘三十’,敦煌、广明作‘卅’,罗误校。又室町本亦作‘卅’。吴云曰:‘卅,诸本作三十。’是也。《玉篇》‘卅,先阖切,三十也。’又‘輻’字,疑本或作‘輹’。《周易·小...
《老子》53_06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厭’,於艳反。”
《老子》34_07_校笺_09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罗卷作‘是以聖人終(下残阙三字)成其大’。成疏曰:‘体道聖人,忘我存物,静退谦柔,終不為大,只為先物后己,忘物忘大;故為众生之长,独居三界之尊,而成其大。’是成亦作‘是...
《老子》11_04_校笺_02_河上公
河上公注云:“埏,和也。埴,土也。和土以為饮食之器。器中空虚,故得有所盛受。”
《老子》53_08_校笺_07_奚侗
奚侗云:“此句赘,疑是衍文。”
《老子》35_03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同;乙本前句损掩“餌(简作饵)”字,后句同此。今从甲本。吕惠卿本“與(简作与)”作“於(今作于)”,“格”作“客”,谓“樂於餌,過客止”。想尔本“樂(简作乐)”连上...
《老子》12_01_校笺_03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《吕氏春秋·本生篇》高诱注引作‘五色乱目,使目不明’。《庄子·天地篇》、《淮南子·精神训》并云:‘五色乱目,使目不明。’岂高注所引乃《庄子》语耶?”
《老子》54_03_校笺_03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脩之身’,河上、王弼‘脩之’下有‘於’字,下‘脩之家’、‘脩之鄉’亦然。御注、高翻五句皆无‘於’字。”水海按:今存王弼本有“於”字,譣王注:“修之身则真,修之家则有餘...
《老子》35_05_校笺_08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二十三章‘希言自然’,弼注曰:‘下章言道之出言,淡兮其无味也,視之不足見,聽之不足聞;’则王同此(‘淡兮其无味’),‘味’下有‘也’字。今王本盖为后人依别本改之矣。罗卷...
《老子》12_04_校笺_05_水海
水海按:关于“爽”之义,约有以下几种说法: 其一曰“爽”為“亡”(亡失)。河上公注云:“‘爽’,亡也。人嗜于五味,则口亡,言失于道也。”邵若愚注云:“‘爽’,失也。盲、聾、口失,皆...
《老子》54_06_校笺_08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修道於國,俗易风移,还淳反朴,不偏於所近;一鄉修道,犹未為遍,一國尽修,乃豐厚。夫百姓归厚,在君之化,修之庙堂,德流海外者,盖内正其身,不言而化,不教而理,下之应上,...
《老子》35_08_校笺_16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若能執大象而用之,其用则不可既矣。大则极于无际,而无不通;细则极于无伦,而无不贯。前乎上古,后乎万世,而无不彻;位天地,育万物,无所不至,无处不有;能用,则如其量之不可...
《老子》12_07_校笺_08_苏辙
苏辙云:“‘彼’,物之自外至者也;‘此’,性之凝于内者也。”
《老子》55_01_校笺_07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此二句,河上、王弼本,均作‘含德之厚,比於赤子’。帛书乙本‘厚’字下有‘者’字,语意始足,今据补。”
《老子》36_02_校笺_04_吴云
吴云云:“河上公本‘將欲弱之’作‘使非弱之’。”
《老子》13_03_校笺_05_焦竑
焦竑云:“‘寵為下’,陈碧虚作‘寵為上,辱為下’。”
《老子》55_04_校笺_05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筋’,馆本作‘’。”
《老子》36_04_校笺_15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張之’、‘强之’、‘興之’、‘與之’之时(‘興’、‘與’二字当从帛书作‘與’、‘予’),已有‘翕之’、‘弱之’、‘廢之’、‘取之’之机(‘廢’、‘取’当从帛书作‘去’...
《老子》13_07_校笺_03_罗运贤
罗运贤云:“《理惑论》引作‘以吾有身也’。”
《老子》55_06_校笺_10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《道德真经集注》云:‘弼本嗄作噫;’又引弼曰:‘无争欲之心,故終日出声而不噫也;’是弼本‘嗄’作‘噫’。《释文》出‘不嗄’二字,云:‘一迈反,气逆也,又于介反,而声...
《老子》36_07_校笺_04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悦’,吐活切。輕悦也。···‘脱’,消肉癯也,《韵略》训‘骨去肉也’。今依古本。《西升经》曰:‘人在道中,道在人中,鱼在水中,水在鱼中,道去人死,水乾鱼终。’是知‘鱼...
《老子》13_09_校笺_11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傅、范本作‘故貴以身為天下者···’,范注‘古本’二字,陈碧虚引王弼本与傅、范同,当亦王弼之古本。遂州本作‘故貴以身於天下者····’;敦煌两本作‘故貴以身於天下.··...
《老子》55_09_校笺_02_张煦
张煦云:“苏‘則’作‘將’。”水海按:道藏本《道德真经注》(苏辙撰)的经文作“物壯則老”,苏本作“則”而不作“將”。不知张氏何据。
《老子》36_08_校笺_17_王安石
王安石注云:“圣人之利器,常隐於微妙,而不可离於樸也。”
《老子》14_01_校笺_07_劳健
劳健云:“范注特引傅氏义训,知所见傅本必作‘幾’。然今道藏傅本与诸王本并皆作‘夷’,《释文》亦作‘夷’。注:顾云平也,钟会云灭也、平也。盖‘夷’、‘幾’二字草书与六朝别本,形皆相近...
《老子》56_04_校笺_05_武内义雄
武内义雄云:“敦、景、遂三本作‘忿’,盖‘紛’为‘忿’之借字。”
《老子》37_03_校笺_08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化而欲作,吾將鎮之以无名之樸’,按:各本及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同此,范、彭无‘以’字。‘无名之’三字衍文。‘之’字涉上‘镇之’而衍;‘无名’二字涉三十二章而衍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