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39_16_校笺_07_洪赜煊
洪赜煊云:“‘琭琭’犹‘録録’,《广雅·释诂》:‘逯逯,众也;’《说文》:‘娽,随从也;’并通用字。王本‘貴物以多而见賤,落落石坚貌,石本賤物,以坚而自貞,是以两不欲也。’《晏子春...
《老子》41_08_校笺_04_焦竑
焦竑云:“‘偷’,古本作‘媮’。‘偷’,苟且也。”
《老子》25_09_校笺_04_毕沅
毕沅云:“‘域中有四大,而王處其一尊’,河上公、王弼句下无‘尊’字,有‘焉’字,‘處’作‘居’;河上公无‘而’字。”水海按:道藏河上公本无“而”字,宋刊河上公本则有此“而”字。
《老子》35_07_校笺_03_高亨
高亨云:“‘聽之不可聞’句,傅本未误。”
《老子》07_03_校笺_02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,外其身而身存’,按:寇‘後其身’作‘後其时’,盖刊误。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‘後其身而身先,外其身而身存’。”
《老子》53_01_校笺_09_古棣
古棣云:“‘介’字,甲本作‘摞’,其他各本,包括乙本,皆作‘介’。旧注,一说‘介’训小;一说训大。蒋锡昌说:‘《列子·杨朱篇》:无介然之虑者;《释文》:介,微也。顾本成疏:介然,微...
《老子》16_11_校笺_09_张松如
张松如云:“‘容乃公,公乃全,全乃天,天乃道,道乃久。’按:劳健《古本考》如此。诸本‘全’均作‘王’,盖自帛书已然。帛书乙本‘王’已模糊,甲本尚清楚。····‘公’、‘王’、‘天’...
《老子》29_06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损掩,《甲本释文》则校补為“或强或挫”,高明校补為“或强或赢”,许抗生校订為“或强或剉”。乙本作“或唑”,脱“或强”二字,《乙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‘或唑’上似可据傅奕本...
《老子》43_05_校笺_03_焦竑
焦竑云:“‘希及之’,政和本下有‘矣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17_03_校笺_14_水海
水海按:蒋说“畏”、“侮”二字“义不相关”,应“分成二个阶级”,诚是;但謂“重其次”二字,是欠妥。譣帛书甲、乙本,则作“其次畏之,其下侮之”,连同上文所说的两个等级,即为“大上··...
《老子》25_08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范氏等人之说误也,盖皆因下文“人法地”而致误。今譣之帛书甲、乙本,均作“王亦大”,与河上公本、王弼本等本同,范氏、陈柱、陈鼓应(见《老子注释》)、古棣(见《老子校诂》)等所...
《老子》42_10_校笺_07_罗运贤
罗运贤云:“《说文》:‘父,巨也。’‘巨,规巨也。’‘教父’即‘教巨’,犹言‘教条’也。训‘父’为‘始’,非是。”
《老子》27_06_校笺_11_高亨
高亨云:“‘是以’二字衍文,盖后人所加。”
《老子》72_03_校笺_09_高明
高明云:“帛书甲、乙本‘夫唯弗猒,是以不猒’,前作‘弗猒’,后作‘不猒’,前后用词不同,谊有区分。今本前后用‘不’字,或同用‘无’字,绝非《老子》原本之旧。朱谦之云:‘……。’朱说...
《老子》35_08_校笺_08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按:景福、磻溪、楼正、室町、高翻诸本均有‘之’字。又《永乐大典》王本作‘用之不足既’,他王本‘足’亦作‘可’。遂州、傅、室町、《中都四子》亦作‘可’。按:《说文》:‘既...
《老子》30_03_校笺_09_俞樾
俞樾云:“‘善有果而已’,按:河上公本作‘善者果而已’,当从之。王注曰:‘果,犹济也,言善用師者,趣以济难而已矣;’是其所据本亦作‘善者’,故以‘善用師者’释之。今作‘善者’,以形...
《老子》62_01_校笺_09_楼宇烈
楼宇烈云:“‘奥’,原为室之西南角,室中幽隐之处。‘奥’与‘暖’一声之转。‘暖’,蔽障,隐翳之意。所以王弼注:‘奥,犹暖也。可得庇荫之辞。’”
《老子》49_03_校笺_01_校堪
此两句,帛书甲本后句句末损掩一“之”字,今据诸通行本校补;帛书乙本仅残留前句句首一“善”字,其余全损。其他诸本两“善者”后有“吾”字,作“善者吾善之,不善者吾亦善之”。王雱本、崇宁...
《老子》28_07_校笺_06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知白守黑,不受万物之染,终无得失之患,所以聖人以此為天下式,即万民之模范,万事之准則也。”
《老子》63_07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是以聖人由難之’,纂微、清源、程‘由’作‘猶’,五注无‘難’字。‘故終无難矣’,纂微、苏、曹、陈无‘矣’字,叶作‘終以无難’。”
《老子》50_08_校笺_07_柳存仁
柳存仁云:“‘不避甲兵’句,河上本‘避’字作‘被’,玄宗同河上本。”
《老子》14_02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如此;乙本“名”作“命”。今从甲本。今诸通行本皆无“而”字,“弗”作“不”,无“名”后“之”字,謂“聽之不聞名曰希”。
《老子》03_08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无不為’,傅奕、孙登同古本。河上公作‘无不治’,亦通。今存古本。”
《老子》26_02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“冬”假作“衆(简作众)”(上古春秋时二字皆為侵部,战国时為冬部),“輜(简作辎)”假作“甾”(上古二字皆為庄纽之部),《甲本释文》皆已校正;帛书乙本前句同此,后句...
《老子》76_04_校笺_14_高明
高明云:“甲本‘木强則恒’,乙本作‘木强則競’;王本作‘木强則兵’;世传今本多同傅奕本作‘木强則共’,唯黄茂材《老子解》作‘木强則折’……自黄茂材根据《列子》改订此文为‘木强則折’...
《老子》76_02_校笺_16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人之生也,和气流行,自然以之柔弱。人之死也,和气离散,四肢以之堅强。言此者,示柔弱堅强为生死之戒。萬物草木,气聚而生,故枝叶敷荣而柔脆,气竭而死,则条干变衰而枯槁。”
《老子》16_02_校笺_13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夫萬物萬形,动作不同,及觀其歸復常在於本。《易经》曰:‘雷在地中,復。’復者,反本之謂也。故静则歸復,动则失本也。”
《老子》48_01_校笺_05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二十章王注:‘下篇為學者日益,為道者日損;’系引此章经文,可证王本二‘日’上亦有‘者’字,当据补正。”
《老子》79_03_校笺_10_成玄英
成玄英疏云:'司,主也。徹,迹也。言上德之人主,意妙契不執名,言无德之君犹滞筌蹄,未能洞遣迹,既不泯,故言司徹也。'俞樾云:'按:古字'徹'与'轍'通。二十七章'善行无轍迹'。《释文》作'徹...
《老子》01_07_校笺_10_王安石
王安石云:“两者,‘有’、‘无’之道,而同出于道也。言有无之体用皆出于道。世之学者,常以‘无’为精,‘有’为粗,不知二者皆出于道,故云‘同謂之玄’。此两者同出而異名者,同出乎神;而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