校笺

《老子》17_03_校笺_16_范应元

范应元注云:“大朴既散,人伪日生,又其次之君,道(导)之以政,齐之以刑,民免而无耻,虽畏之,而亦侮之也。苏曰:‘以政齐民,民非不畏也,然力之所不及,则侮之矣。’”
02613

《老子》39_05_校笺_09_张松如

张松如云:“帛书无‘一’字,下句又以‘谓’起,苏辙曰:‘致之言极也。’高亨曰:‘致,犹推也,推而言之如下文也。’如此,‘其致之也’,似是启下,非总上,高说是。‘一’字当属衍文。”
0516

《老子》09_04_校笺_14_水海

水海按:“遺(yí)”,留也。上古余纽微部,音【Kiwei】,《经典释文》谓“以之反”,即今音yí。又云“唯季反”,则今音wèi,即赠、给予之义;然此音义,于经文则不通也。又,“咎(jiù)...
03510

《老子》63_04_校笺_06_罗振玉

罗振玉云:“敦煌辛本无‘天下’二字。”
03213

《老子》61_02_校笺_11_刘韶军

刘韶军云:“‘天下之牝’,宋、清二帝同,唐、明二帝作‘天下之交牝’。”
03013

《老子》15_01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本损掩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,乙本损掩一“善”字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补。今从《乙本释文》。河上公本、想尔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景龙本、御注三本、景福本、敦煌丙本、遂州本、楼正...
04712

《老子》35_04_校笺_03_彭耜

彭耜云:“‘道之出言’,纂微、司马、苏、陈、清源、黄、程‘言’并作‘口’。”
07915

《老子》01_01_校笺_05_杨兴顺

杨兴顺云:“在古代圣人中,老子首先把‘道’当作哲学上的范畴而给以各方面的论证。老子认为‘道’是自然界、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法则。在老子哲学中,‘道’意味着普遍存在的、视之不见的、与物质...
04911

《老子》50_04_校笺_11_水海

水海按:高说是也。“動皆之死地”之“之”字,意为“适也,趋也”(吴澄注语),作動词用。“動”,“作为也”(吴澄注),实指妄为而動。此句言:过分看重生命,而妄動不顺乎自然,而趋向于死...
02815

《老子》22_11_校笺_13_吴怡

吴怡云:“‘全而歸之’的‘全’,虽然是由前一句的‘曲則全’而来,可是它的意义却不限于‘曲則全’的‘全’字。老子在此处只是以‘曲則全’為例,其实,这里的‘曲則全’是包括了‘枉則直’、...
04714

《老子》27_07_校笺_16_蒋锡昌

蒋锡昌云:“按五十五章‘知常曰明’,是‘明’即‘常’谊;‘常’者,即一章所謂‘常道’也。‘是謂襲明’,言聖人能行上述之言是謂因顺常道也。”
0258

《老子》72_03_校笺_03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夫惟无猒,是以无猒’,古本。‘猒’,如‘天厭之’之‘厭’。”
0395

《老子》26_05_校笺_16_水海

水海按:今譣帛书甲、乙本,前句則作“輕則失本”,正与想尔本、王弼本、傅奕本、范应元本等古本相合。《韩非子·喻老》引作“輕則失臣”,“臣”則為误。顾广圻云:“‘臣’当作‘本’,傅本作...
0275

《老子》13_05_校笺_03_奚侗

奚侗云:“吴澄本无‘是謂寵辱若驚’六字,以下文例之,似是。”
04414

《老子》79_02_校笺_12_水海

水海按:吴澄说以主左契者為主财物者,而不向人取财物释之,是'主财说';蒋锡昌说以债权人与負债人双方换契方法释此两句,是為'换契说';高亨说以'吉事尚左'為据,认定執左契者為尊来释之,是為...
0317

《老子》20_02_校笺_03_彭耜

彭耜云:“‘阿’,李乌何切。”
0447

《老子》80_04_校笺_07_水海
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作“民”而不作“人”,帛书乙本、严遵本、河上公本等汉代人本和傅奕本、范应元本等古本即作“民”。从帛书本和汉代人本考察,《老子》“有車舟……而用之”几句俱全,马氏...
06114

《老子》50_01_校笺_06_水海

水海按:根据本文“執生”之旨,王弼之说为是。《韩非子》等人的“从生到死”说不合老旨,故不从。
0536

《老子》53_08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本全损;帛书乙本作“□□非□也”,“非”前损掩“盗竽”二字,“非”后损掩“道”一字。“盗竽”二字,按《老子》文义及句子成分的完整性,当应重出,故校补此二字;“道”字,据...
0389

《老子》34_07_校笺_06_纪昀

纪昀云:“‘以其終不自為大,故能成其大’,按河上公注本作‘是以聖人終不為大,故能成其大`;《永乐大典》作‘以其不自大,故能成其大’。”
03112

《老子》53_08_校笺_02_陆德明

陆德明云:“‘盗夸非道也哉’,河上本同。”
03114

《老子》32_01_校笺_04_王夫之

王夫之云:“‘道,常,无名。’王辅嗣曰:‘道无形不系,常不可名。’”
05211

《老子》08_06_校笺_05_张煦

张煦云:“苏、吕无‘矣’字。”
05211

《老子》25_10_校笺_09_王安石

王安石云:“‘人法地’,‘王亦大’是也。‘地法天’,‘地大’是也。‘天法道’,‘天大’是也。‘道法自然’,‘道大’是也。盖自然者,犹免乎有因有缘矣。非因非缘,亦非自然。然道之自然,...
0298

《老子》23_07_校笺_03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范、彭、张嗣成、张之象作‘失者,同於失’。臧疏作‘失者,同於失’。”
03710

《老子》20_03_校笺_10_水海

水海按:易氏、蒋氏之说至确,帛书本即作“美與惡,其相去何若”。今通行本“美”作“善”者,乃形近而讹。 又,顾本成玄英疏云:“顺意为美,逆心为惡。违顺既空,美惡安奇(寄)?且唯、阿出...
0288

《老子》77_03_校笺_09_蒋锡昌

蒋锡昌云:“《文子·十守篇》云:‘天之道,抑高而舉下,損有餘補不足。’盖同王本。”
03012

《老子》59_04_校笺_05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宋河上、柰卷、易州、白‘克’作‘剋’。汪一鸾本《淮南子·主术训》注引亦作‘剋’。馆本无‘莫’上‘則’字。按:‘克’当作‘勊’,今通作‘剋’。《说文》:‘勊,尤剧也。’‘...
0368

《老子》25_09_校笺_02_彭耜

彭耜云:“‘域中有四大,而王處一焉’,苏、程‘處’作‘居’。纂微、司马、曹、黄并作‘而王居其一焉’。陈无此两句。”
03713

《老子》42_06_校笺_06_劳健

劳健云:“‘而王公以為稱’,诸唐本、河上本皆如此。此作‘王公’,乃与‘稱’字谐韵,亦如第三十二章‘侯’、‘守’字,第三十九章‘王贞’、‘王稱’字。当从诸唐本。”
0521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