校笺

《老子》47_03_校笺_19_水海

水海按:钱钟书、陈鼓应说是也(参看后文“述评”一节)。古棣对《老子》原旨理解有误,故不从。
0545

《老子》32_06_校笺_11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作‘天’乃字误。宋刊河上本、室町本皆然。毕沅曰:‘河上公作天亦將知止;’知其误已久。广明本‘夫’字稍缺,吴云亦误校为‘天’,云:‘天,傅本作夫,易州本亦作夫。’不知‘天...
0525

《老子》09_02_校笺_08_孙诒让

孙诒让云:“‘’即‘揣’之或体,见《集韵·四纸》。然以注义推之,‘揣’当读为‘捶’(《集韵·三十四梁》文以‘’为或‘捶’字,二字古本通也)。王云:‘既揣末令尖,又鋭之令利;’即谓捶...
0495

《老子》34_01_校笺_05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‘道氾’,御注作‘道汎’。”
0405

《老子》53_04_校笺_02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朝甚除,田甚蕪,倉甚虚’,古本如此。‘除’,去也,开也。先言‘朝甚除’者,谓朝廷尚施为要贿赂,去君子,取小人,甚开私小之路也。上有好者,下必有甚焉者矣。故智诈并兴,官...
0295

《老子》12_02_校笺_02_陆德明

陆德明云:“‘騁’,敕领反。‘狂’,求匡反。”
0385

《老子》13_08_校笺_02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苟’字,应吉父、司马公同古本。”
0435

《老子》14_08_校笺_09_魏源

魏源云:“苏辙本‘物’作‘象’。”
0325

《老子》14_11_校笺_01_校勘

此两句,帛书甲本作“□□□□□□□而不見其首”,损掩“而”前七个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乙本作“隋而不見亓後,迎而不見亓首”,“随(简作随)”假作“隋”(上古二字皆属邪纽歌部),《...
0475

《老子》15_06_校笺_12_张舜徽

张舜徽云:“‘儼兮其若客’,王本‘客’误作‘容’,帛书甲、乙本均作‘客’,與河上本合,不误也。‘客’字与下文‘釋’、‘樸’、‘谷’、‘濁’等字為韵,尤可证已。”
0375

《老子》62_06_校笺_02_焦竑

焦竑云:“‘坐進此道’,古本作‘進此道也’。”
0435

《老子》21_03_校笺_09_王昶

王昶云:“至元同开元(作‘忽兮恍,其中有象’)。”
0425

《老子》22_07_校笺_07_水海

水海按:“伐”,功伐,功劳。详見上章节校笺文。全句意思是:不自以為有功劳,所以能有功绩。
0405

《老子》69_06_校笺_15_劳健

劳健云:“王弼注云云,后人相承,多误解‘哀’字,如哀伤之义,大失其旨。王弼注‘慈以陈則正’句云:‘相慜而不避於难,故正也。’与此句注大同小异,則王弼本意当亦以‘哀’為慈爱而非哀伤。...
0585

《老子》38_05_校笺_03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上仁‘无以為’,上義‘有以為’,范本同此。”
0427

《老子》28_04_校笺_04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易说是也。《说文》:‘谿,山渎无所通者。’‘谷,泉出通川為谷。’《老子》以‘谿’喻无有能入,‘谷’喻无所不出,间以‘式’字则不伦矣。又‘漓’与‘足’对,‘婴兒’与‘樸’...
0555

《老子》45_03_校笺_02_陆德明

陆德明云:“‘屈’,丘物反,伪也。”
0435

《老子》29_06_校笺_09_高亨

高亨云:“‘或强或羸’,按:《国语·周语》:‘此羸者阳也。’韦注:‘羸,弱也。’强、羸义正相反。”
0385

《老子》30_05_校笺_06_王昶

王昶云:“至元‘驕’作‘憍’。”
0985

《老子》30_08_校笺_03_焦竑

焦竑云:“‘不道’,古本、龙兴观碑次解本并作‘非道’。‘早已’,言不久也。”
0495

《老子》31_05_校笺_07_水海

水海按:以帛书甲、乙本考之,通行本之“不祥之器”,則在下文“不得已而用之”之前,仅次序错乱,非為衍文也。《文子》是较早的解释《老子》的著作,《上仁篇》所引当為节引(约引)者也。上文...
0465

《老子》05_04_校笺_08_罗振玉

罗振玉云:“今本王作‘屈’,与景龙、御注、景福三本同。《释文》出‘掘’字,知王本作‘掘’。”
0345

《老子》49_06_校笺_01_校堪
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□信也”,损掩一“得”字,帛书《老子甲本释文》就校为此“得”字。帛书乙本作“德信也”,帛书《老子乙本释文》认为“德”为“得”之借字,校作“德(得)信也”。高明连同...
0385

《老子》08_04_校笺_01_校勘

此三句,帛书甲本第一句同此(“地”字稍残),第二句“淵(简作渊)”误作“潚”(sù),第三句作“予善信”,当为“予善天”與“言善信”之合文;帛书乙本如此。今从乙本。《甲本释文》校注...
0315

《老子》57_01_校笺_02_彭耜

彭耜云:“‘以正治國’,纂微、曹、陈‘正’作‘政’。”
01065

《老子》15_09_校笺_13_唐玄宗

唐玄宗疏云:“心照清静,而能容物,和同光尘,不自殊异,渾然如濁,物莫能知。”
0555

《老子》62_01_校笺_03_彭耜

彭耜云:“‘萬物之奥也’,‘奥’,李乌报切,言道体无外而万物资给于奥中。纂微、苏、曹、陈、清源、程并无‘也’字。”
0535

《老子》17_04_校笺_13_甲本释文

《甲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‘案’,乙本作‘安’。通行本此处多作‘信不足焉,有不信焉’。‘安’、‘案’与‘焉’,音近义通,作‘于是’解。或误以‘焉’为句尾语词,属之上句,遂并下句增一‘焉...
0265

《老子》63_02_校笺_10_水海

水海按:帛书甲本与严遵本、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傅奕本、景龙本、顾欢本、范应元本等本同,是知没有缺夺,姚鼐、奚侗、陈柱之说误也。马叙伦以吴澄误捝本(吴本此两句放在下一章节)為据,想取消...
0545

《老子》20_02_校笺_12_水海

水海按:刘师培、易顺鼎之说是。帛书甲本正作“訶(简作诃)”,乙帛正作“呵”。通行本作“阿”者,为“訶”的借字(上古二字皆为歌部),“訶”,大声斥责,大声喝叱,非难,责难,责备。《说...
035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