校笺

《老子》30_05_校笺_07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范‘驕’作‘’。各本‘不’作‘勿’,石田羊一郎‘不’作‘無(今简作无)’。”
02614

《老子》47_05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本损掩句首的“弗”字和句末的“成”字;帛书乙本如此。今从乙本。宋刊河上公本、赵孟頫本“弗為”作“无為”,作“无為而成”。其他诸本作“不為而成”。
03414

《老子》51_05_校笺_01_校堪

此两句,帛书甲本前句作“夫莫之时”,“时”即“爵”之省形,帛书《老子甲本释文》就校为“爵”,句末无“也”字;后句同。帛书乙本前后两句皆同。今从乙本。严遵本、顾欢本、敦煌己本、遂州本...
04114

《老子》34_01_校笺_17_李息斋

李息斋云:“大道汎兮,充满八极,及其用之,如在左右。”
05514

《老子》14_10_校笺_04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是謂芴芒’,古本。《音辩》云:‘芴,音忽。芒,虚往切。於无非无曰芴,於有非有曰芒。’《淮南子》、扬雄、傅奕同古本。《庄子·至乐篇》曰:‘天无為以之清,地无為以之宁,故...
03414

《老子》57_07_校笺_09_水海

水海按:作“法物”是,从蒋锡昌说。前文已明“忌諱”指禁令(政令)教诫之属,此文若为“法令”,则与前文“忌諱”之“政令”义重;况且,从字源上来说,“盗贼”之义也与货物相连(按:《说文...
03314

《老子》20_09_校笺_14_吴澄

吴澄云:“(衆人)徇外以为悦,如享太牢而食,可悦口者甚美;如登春臺而观,可悦目者甚备。我则泊然而静,情欲未开,无端倪可见,如婴兒未能孩笑之时,一不知外物之为乐也。”
04514

《老子》67_02_校笺_03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柰卷无‘夫惟’二字。馆本、卷子成疏无‘似’字。”
05414

《老子》24_07_校笺_09_高明

高明云:“今本‘故有道者不處’,帛书甲、乙本同作‘故有欲者弗居’。‘有道者’与‘有欲者’意义相悖,帛书研究组云:‘居,储蓄。此言惡物为人所弃,虽有贪欲之人亦不贮积。’许抗生云:‘疑...
03514

《老子》22_02_校笺_10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按:‘窪’,宋河上作‘窳’。‘敝’,宋河上、易州、磻溪、馆本、臧疏、彭、寇、二赵及《治要》引作‘弊’,张嗣成作‘蔽’。”
04714

《老子》22_09_校笺_06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‘夫惟不争,故天下莫能與之争’,按:张嗣成‘惟’字同此,无‘能’字。馆本‘惟’作‘唯’,无‘天下’二字。宋河上同此,但‘惟’作‘唯’。譣河上注曰:‘此言天下贤與不肖,无...
04714

《老子》22_11_校笺_13_吴怡

吴怡云:“‘全而歸之’的‘全’,虽然是由前一句的‘曲則全’而来,可是它的意义却不限于‘曲則全’的‘全’字。老子在此处只是以‘曲則全’為例,其实,这里的‘曲則全’是包括了‘枉則直’、...
04914

《老子》23_04_校笺_09_奚侗

奚侗云:“强梁之气,反乎自然,其势不可久。··强梁之气,虽天地亦不能持久,何况於人?”
04814

《老子》75_01_校笺_08_蒋锡昌

蒋锡昌云:“按:《后汉书·郎颉传》引作‘人之飢也,以其上食税之多也’。人君欲多,则费大;费大,则税重;此必然之势也。然税重,则民飢矣。”
05314

《老子》39_12_校笺_03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‘高以下為基’,御注脱‘为’字。”
04614

《老子》26_05_校笺_18_吴澄

吴澄注云:“有輕而无重,則失其輕之根;有动而无静,則失其躁之君。”
05314

《老子》28_08_校笺_12_唐玄宗

唐玄宗疏云:“忒,差忒也。知白守黑,是谓德全。德全之人,可為天下法式,則真常之道随应而用,应无差忒。”
03014

《老子》45_04_校笺_03_罗振玉

罗振玉云:“‘訥’,敦煌(己)本作‘呐’。”
05314

《老子》30_06_校笺_05_张松如

张松如云:“‘果而勿得已居’,诸本俱无‘居’字,‘居’,句末助词,与‘乎’同,见王引之《经传释词》及杨树达《词诠》。”
03114

《老子》03_07_校笺_07_罗振玉

罗振玉云:“‘知’,今本作‘智’,《释文》出‘知者’二字,注音‘智’,知王本作‘知’。景龙、御注、敦煌三本亦作‘知’。又景龙、御注、敦煌、景福四本‘為’下均无‘也’字。”
03614

《老子》47_03_校笺_10_张松如

张松如云:“‘尠’,一作‘尟’。诸王本‘尠’作‘少’。按:‘尠’耶?‘少’耶?抑‘近’耶?帛书不能定也。‘近’字不词,‘尠’、‘少’同谊;‘遠’、‘尠’二字为韵,‘少’与‘道’为韵...
03614

《老子》48_01_校笺_09_薛蕙

薛蕙云:“為學者贵博,故多聞多见,务日有所益。”
04514

《老子》05_05_校笺_09_蒋锡昌

蒋锡昌云:“强本成疏:‘多聞、博赡也。’是成作‘多聞’。二十三章‘希言自然’、四十三章‘不言之教’,‘多言’为‘希言’或‘不言’之反;老子自作‘多言’,不作‘多聞’或‘言多’也。”
03914

《老子》13_08_校笺_04_毕沅

毕沅云:“河上‘苟’作‘及’,无‘乎’字,王弼同。”
03014

《老子》57_06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人多知,而何物兹□”,前句句末无“慧”字;后句“奇”假作“何”(上古“何”字属匣纽歌部,“奇”字属见纽歌部,为叠韵通假)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改;后句句末损掩“起”...
03414

《老子》58_08_校笺_02_陆德明

陆德明云:“‘不劌’,劌,居卫反,河上作‘害’,伤也。”
03614

《老子》17_06_校笺_03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百姓皆曰我自然’,‘曰’字,严遵同古本。··故功成事遂,百姓不知帝力,皆曰我自然,此乃相忘于道德也。”
03614

《老子》64_09_校笺_02_奚侗

奚侗云:“四句(指‘為之者敗之,执之者失之。是以聖人无為也,故无敗也;无執也,故无失也’)与上下文谊不相属,此第二十九章中文,彼章捝下二句,误羼于此。”
04314

《老子》65_05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如此,今从帛书本。傅奕本“恒”作“常”,谓“常知此两者,亦稽式也”。李道纯本无“恒”字和“知”字,“稽”作“楷”,无“也”字,谓“此两者,亦楷式”。遂州本无“...
02514

《老子》23_09_校笺_02_薛蕙

薛蕙云:“‘同於失者,失亦得之’,一‘亦’字下有‘樂’字。”
0511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