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41_10_校笺_02_易顺鼎
易顺鼎云:“‘大方无隅’,《道德指归论》作‘大方不矩’。”马叙伦云:“《说文》曰:‘方,并船也。’此借为‘□’。《说文》曰:‘□,受物之器也。’盖筐之初文。”水海按:应作“大方无隅...
《老子》49_10_校笺_02_成玄英
成玄英疏云:“河上作‘注’,诸本作‘浮’,浮者染滞也,颠倒之徒,迷没世境,纵恣耳目,滞著声色,既而漂浪长流,愆非自积。聖人愍其困苦,故显其病,而六根之中,偏举两者,欲明此二患最深。...
《老子》18_02_校笺_15_成玄英
顾欢本成玄英疏云:“‘智慧’,聖智也。上以聖智治,法物令滋彰,下则诈僞百端,以避刑网,还窃聖智以为僞具,智之害物,备在庄文。”
《老子》13_05_校笺_06_张松如
张松如云:“明太祖《御注道德真经》本无‘是謂寵辱若驚’句。”
《老子》41_08_校笺_15_水海
水海按:当作“媮(tōu)”,苟且、怠惰之义。同“偷”。朱骏声《说文通训定声·需部》谓:“媮,字亦作偷。”《汉书·元帝纪》云:“媮合苟从,未肯极言,朕甚闵焉。”颜师古注:“媮,与偷同...
《老子》03_02_校笺_04_水海
水海按:“不貴貨,使民不盗”,虽可与上两句对称,但老子為文,未必尽求骈偶。“難得之貨”四字连用,六十四章、十二章皆有成例。又二十七章王弼注:“不贵難得之貨则民不為盗”,即引此章经文...
《老子》11_01_校笺_06_饶宗颐
饶宗颐云:“‘卅幅’,‘卅’字惟玄本(索洞玄本)同,他本并作‘卅’。敦煌本成玄英《老子开题》云:‘古有三十分為二文,今时卅总為一字,有此离合,故少一文也。’按:系师葛本不足五千言,...
《老子》30_06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“果而毋得已居”,“毋”,副词,表示否定,相当於“不”。王引之《经传释词》卷十云:“‘無’,不也。····《老子》下篇:‘聖人不積。’《魏策》引作‘聖人無積’。《诗经·皇矣...
《老子》75_04_校笺_16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賢’,如‘犹賢乎尒’之‘賢’。夫惟无以厚為其生者,是犹賢於貴其生者矣。秦皇、汉武焚书坑儒,反道败德,恣情纵欲,苦万民以自贵其生,适以輕死。及至末年,招来方术,东游海上...
《老子》43_01_校笺_03_彭耜
彭耜云:“‘馳聘天下之至堅’,叶无‘聘’字,达真‘堅’作‘剛’。”水海按:《太平御览·木部一》引“堅”亦作“剛”。“堅”与下文“間”为韵,作“剛”则失韵也。
《老子》49_02_校笺_02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聖人无常心,以百姓之心為心’,古本有‘之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15_11_校笺_07_魏稼孙
魏稼孙云:“(景龙)碑皆以‘熟’為‘孰’,御注‘成之熟之’作‘熟’,馀作‘孰’,严失校。”
《老子》02_03_校笺_03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較’,音角,又校,量,深浅也。‘傾’,高下不正貌,去营反。”
《老子》32_03_校笺_09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三十七章言‘侯王’者一,三十九章言‘侯王’者三,弼注十章曰:‘侯王若能守;’即引此文,亦作‘侯王’,可证作‘侯王’者,乃古本。《史记·李斯列传》‘自置为侯王’,是秦...
《老子》31_09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故本当作“夫樂殺人,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”。“夫樂殺人····”是承上句“··是樂殺人也”而论,故作“夫樂人殺人者”衍“殺”前一“人”字和一“者”字;作“夫樂煞者”,...
《老子》10_05_校笺_13_王弼
王弼注云:“‘天門’,谓天下之所由从也。開闔,治乱之际也。或開或闔,经通于天下,故曰‘天門開闔’也。雌应而不唱,因而不為。言天門開闔能為雌乎?则物自宾而处自安矣。”
《老子》27_02_校笺_10_高亨
高亨云:“按:‘瑕讁’,皆玉疵也。《管子·水地篇》:‘夫玉瑕適皆见,精也。’尹注:‘瑕適,玉疵也。’《荀子·宥坐篇》:‘瑕適并见,情也。’义同。《吕氏春秋·举难篇》:‘寸之玉必有瓋...
《老子》12_03_校笺_09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‘難得之貨,令人行妨’,马其昶云:‘行妨,妨农事也。’以此可见老子为华夏重农学派之元祖。”
《老子》62_06_校笺_03_毕沅
毕沅云:“‘不如進此道也’,河上、王弼‘進’上有‘坐’字,无‘也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32_05_校笺_17_吴澄
吴澄云:“道之功普遍於天下,譬如天地之气相合而降为甘露,雖无人使今之,而自能均及於萬物。萬物生畜,於此道之中,故有道者可以为萬物之主,而萬物咸賓焉。”
《老子》58_09_校笺_10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:馆本‘肆’作‘悉’。按:‘肆’疑借为‘恣’。古书‘放肆’字皆‘恣’之借。‘恣’、‘肆’古音同部。按:宋河上、柰卷、易州作‘曜’,各本及《韩非子·解老》、《意林》引作...
《老子》42_07_校笺_08_水海
水海按:“益”,增也,河上公注谓“夫增高者致崩”,此为证。“損”,减也,《玉篇》云:“损,减少也。”“或”,古通“有”(见《经传释词》)又,“物或损之而益,益之而损”,是老子揭示的...
《老子》36_08_校笺_15_成玄英
成玄英疏云:“利器,权柄也。权隐於心,故物莫之害也。权示人,即为人所制,故不可以示人。”
《老子》16_11_校笺_07_高亨
高亨云:“‘容乃公,公乃王,王乃天,天乃道,道乃久’,此五句疑原作‘容乃公,乃王,乃天,乃道,乃久’。今本重公、王、天、道诸字,后人所益也。二十二章曰:‘强为之名曰大,大曰逝,逝曰...
《老子》73_02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当有“知”字,正与下文“天之所惡,孰知其極”相衔贯。这里所说的“知此两者,或利或害”,指作者能够知道勇於柔弱无为的一种人有利,勇於坚强有为的一种人有害,这两种不同的结果;下...
《老子》79_02_校笺_02_河上公
河上公注云:'古者聖人執左契,合符信也。无文书法律,刻契合符以為信也。但刻契為信,不責人以他事也。'
《老子》23_01_校笺_10_顾欢
顾欢云:“希,少也。人能爱气少言,則行合自然。”
《老子》62_02_校笺_08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‘善,人之寳;不善,人之所不保。’按:此文当以‘善’、‘不善’断句,道既含有萬物庇荫之义,则‘善’、‘不善’均在奥中。惟人则不能无所选择,善为人之寳,故‘寳而持之’,持...
《老子》15_12_校笺_10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范同此(‘孰能安以久,動之而徐生’)。唐写卷子残本作‘孰安以久,動之徐生’。《经幢》作‘孰能以久動之以(下阙)’。馆本、易州作‘安以動之徐生’。磻溪无‘而’字,作‘孰能...
《老子》29_05_校笺_11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范‘噤’字同此。寇、磻溪作‘煦”,罗卷、馆本、易州、臧疏、彭、白、赵写作‘嘘’,二张、赵、吴作‘呴’。字当作‘噤’。”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