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35_05_校笺_05_张煦
张煦云:“‘兮’,吕作‘乎’。”
《老子》55_01_校笺_04_焦竑
焦竑云:“‘含德之厚,比於赤子’,古本作‘含德之厚者,比之於赤子也’。”
《老子》14_01_校笺_04_彭耜
彭耜云:“‘夷’,李如字,平易之称。”
《老子》60_01_校笺_12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‘烹’、‘亨’、‘享’,三字皆即《说文》之‘亯’字。《说文》:‘亯,献也,从高省,曰象进孰物形。《孝经》曰:祭则鬼亯之。凡亯之属皆从亯。,篆文亯。’段注:‘《礼经》言馈...
《老子》62_08_校笺_06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不日求以得’,河上、王弼‘求’字在‘以’字下。高翻‘日’作‘曰’。‘有罪以勉’,诸本作‘以免邪’,高翻作‘不免邪’。”
《老子》63_02_校笺_08_高亨
高亨云:“‘大小’者,大其小也,小而以為大也;‘多少’者,多其少也,少而以為多也。视星星之火,谓将燎原。观涓涓之水,云将漂邑。即谨小慎微之意。”水海按:释德清云:“世人皆以名位為大...
《老子》64_07_校笺_05_焦竑
焦竑云:“‘九成’,一作‘九層’。”又云:“‘成’,一作‘層’。今从傅奕古本。”
《老子》20_12_校笺_06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范‘愚’上有‘獨’字,各本并无。譣弼注曰:‘绝愚之人,心无所别析,意无所好欲,犹然其情不可睹,我颓然若此也。’则王亦无‘獨’字。无者是也。盖涉上句而衍。馆本‘愚’作‘...
《老子》67_06_校笺_04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顾、彭、傅、范、高、赵、楼正诸本均有‘夫’字。《韩非子·解老》及《群书治要》引均作‘慈,故能勇”。
《老子》22_01_校笺_06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公、王弼‘正’作‘直’。”
《老子》22_09_校笺_14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此言人君去健羡,绌聪明,清虚自守,卑弱自持,而自处于不争之地,是以天下之人,皆莫能與之争也。”
《老子》23_02_校笺_18_顾本王
顾本王注云:“山泽相通,爲於飄風;阴气喷击,作於驟雨。阴阳失节,则惊風驟雨。人失中和,則為暴疾,残身丧实,不可常行。惊暴非恒,自然难久。故曰‘不終朝’也。”
《老子》38_08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《韵会》云:“泊,音薄。”二字可假借。帛书乙本“薄”即借为“泊”,此证马叙伦说之确。薄,浅薄,不足。“亂之首”,祸亂之开端。“亂”指“世亂”。河上公注:“禮废本治末,忠信日...
《老子》25_02_校笺_06_王昶
王昶云:“开元、至元作‘寂兮寥兮’。”
《老子》73_02_校笺_03_焦竑
焦竑云:“‘此两者’,一‘此’上有‘知’字,非。”
《老子》25_05_校笺_06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范谓王弼同古本,则范见王本‘字’上有‘强’字。《庄子·则阳篇》郭注:‘而强字之曰道;’是郭本亦有‘强’字。以理而推,大既强名,则道亦强字,‘字’上有‘强’字者,是也...
《老子》39_10_校笺_08_武内义雄
武内义雄云:“景、遂、敦三本‘侯王’与上文合,下又同。景、遂二本‘貴高’,敦本无‘高’字,然下文‘貴高’并称,有‘高’字是。”(水海按:遂州碑本,“侯王”作“王侯”,武内义雄失校矣...
《老子》39_15_校笺_14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‘故致數車无車’,两‘車’字,法京敦乙本上之‘車’作‘與’,下之‘車’作‘譽’,与苏灵芝御注本同。范应元曰:王弼同古本,河上公作‘數車无車’。今案:诸王本作‘輿’,道藏...
《老子》27_08_校笺_15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善人者,备兹五善之人也。”
《老子》40_04_校笺_02_文子
《文子·道原篇》云:“有形产於无形,故无形者,有形之始也···有名产於无名,无名者,有名之母也。”
《老子》29_03_校笺_02_焦竑
焦竑云:“‘為者’,龙兴观碑次解本‘者’作‘故’,下同。”
《老子》02_02_校笺_05_张煦
张煦云:“赵孟頫本下‘已’字作‘矣’,安素轩石刻本皆作‘已’。”按:元延祐三年赵松雪书《道德经》石刻(今存北京西便门外白云观)皆作“已”,谓“天下皆知美之為美,斯惡已;皆知善之為善...
《老子》06_01_校笺_07_毕沅
毕沅云:“陆德明曰:‘谷,河上本作浴’。后汉陈相边韶建老子碑《铭》引亦作‘浴’。”
《老子》49_11_校笺_05_高亨
高亨云:“龙兴观碑唐写本残卷作‘核’。按:‘孩’,借为‘閡’。《说文》:‘閡,外闭也;’《汉书·律历志》‘閡藏万物’,颜注引晋灼曰:‘外闭曰閡。’聖人皆孩之者,言圣人皆闭百姓之耳目...
《老子》51_06_校笺_08_奚侗
奚侗云:“‘亭之,毒之’,谓安之定之也。《说文》:‘亭,民所安定也。’引申有安定谊。《文选》谢灵运《初去郡诗》注引《仓颉篇》:‘亭,定也。’《广雅·释诂》:‘毒,安也。’他本‘亭’...
《老子》55_07_校笺_03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河上注曰:‘人能知道之常行,则日以明达于玄妙也。’是河上亦作‘日明’。··.·‘日’为‘曰’误。”
《老子》55_10_校笺_04_易顺鼎
易顺鼎云:“《内经》卷一王冰注引作‘不道早亡’。”
《老子》57_05_校笺_08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范应元、张之象、二赵、吴、臧疏‘多’上有‘民’字,是。易州、磻溪、彭、寇、白上有‘人’字···‘昏’,宋河上、馆本、臧疏、赵写、集唐及《治要》引作‘昏’。按:‘滋’当为...
《老子》58_04_校笺_05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按:易州‘孰’作‘熟’。‘極’,尽也。··福依于禍,禍隐于福,而谁能知禍福之穷尽乎?”
《老子》16_01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“至”、“致”通,但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至”。河上公注:“‘至虚極’,得道之人,捐情去欲,五内清静,至於虚極。”河上公本经文及注文皆作“至”,正与帛书本合。“督”,察视之义。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