校笺

《老子》52_02_校笺_06_蒋锡昌

蒋锡昌云:“道藏王弼本作‘既知其母,復知其子’。譣谊,藏本为长,当据改正。‘既知其母,復知其子’,言圣人既知萬物之母为道,復知道之子为萬物也。”
03815

《老子》33_06_校笺_08_王弼

王弼注云:“勤能行之,其志必获,故曰‘强行者有志’矣。”
0476

《老子》10_01_校笺_09_毕沅

毕沅云:“诸本‘褒’并作‘抱’。按:‘褒’,裹也;‘抱’同‘捊’,取也,义异,应用‘褒’字。”
04011

《老子》52_05_校笺_03_奚侗

奚侗云:“《尔雅·释言》:‘濟,盖也。’‘救’当训治。《吕览·劝学篇》:‘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。’高注:‘救,治也。’開其兑,则民多智慧;益其事,则法令滋彰;天下因以爚乱,終身不能治...
03510

《老子》33_08_校笺_11_水海

水海按:张松如、古棣、高明之说皆非是。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死而不忘者,壽也”。“忘”,若作“亡”,《说文》謂“逃也”,《玉篇》謂“死也,去也,逃也,无也”;孔颖达疏《周易·旅》“亡”...
05010

《老子》10_04_校笺_02_陆德明

陆德明云:“‘民’,‘治’,河上本又作‘活’。”水海按:今存诸种河上公本以及河上公注文皆作“治”,无作“活”者。可知陆德明于唐代尚见到一河上公古本作“活”的。
0525

《老子》52_08_校笺_12_水海

水海按:“毋遺身殃”,“遺”不应作“道”。帛书甲本作“道”,因与下句“謂”义相同而传抄者妄改耳。“遺”有两训。一训音為“唯季反”(陆德明说),即今音wèi,义谓“赠”(马叙伦说);二...
0347

《老子》34_03_校笺_02_陆德明

陆德明云:“‘衣’,於既反,河上作‘愛’也。”
06910

《老子》10_06_校笺_07_李翘

李翘云:“‘明白四達,能无知乎’,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作‘明白四達,能无以知乎’。”
0496

《老子》53_03_校笺_15_许抗生

许抗生云:“‘嶰’,甲本作‘解’,乙本作‘懈’,其他诸本皆作‘徑’。徑,小路也。意谓大道非常平坦,而民好走小路。上下文义通。作‘解’与‘懈’,文义不通。甲本释文注:解疑读为嶰,指山...
03013

《老子》34_05_校笺_07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河上作‘為大’,《大典》作‘於大矣’。”
0458

《老子》11_01_校笺_09_冯达甫

冯达甫云:“共,向。《论语·为政篇》:‘為政以德,譬如北辰,居其所而众星共之。’朱注:‘共,音拱,亦作拱。共,向也,言众星四面旋绕而归向之也。”
0368

《老子》53_06_校笺_06_罗振玉

罗振玉云:“‘厭’,敦煌本作‘饜’。‘財’,敦煌本作‘资’。”
0496

《老子》34_07_校笺_13_宋常星

宋常星云:“聖人常隐而无名,常公而不宰,終不為大也。然不為大,正所以成其大也。立天下之大本,成天下之大用,皆在此不為之中,具不為之妙,故曰‘終不為大,故能成其大’。”
03914

《老子》11_05_校笺_03_许抗生

许抗生云:“此句通行本皆作‘鑿户牖以為室’,甲、乙本无‘以為室’三字。户牖,即門窗。彭耜纂集引陈景元说:‘半門曰户,門傍窗谓之牖。’”
04212

《老子》54_01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善建□□拔,□□□□□”,前句损掩“者不”二字,后句全损,《甲本释文》已据通行本校补;帛书乙本仅残留前句“善建者”三字,余皆损掩,《乙本释文》已据通行本校补。严...
02811

《老子》35_03_校笺_05_沙少海

沙少海云:“马王堆帛书本《老子》甲、乙本,‘客’假作‘格’。”
03614

《老子》12_01_校笺_07_培真

培真云:“‘五色使人目明’的‘明’字,帛书甲本如此,切合文意。其余诸本皆為‘目盲’,似与文意不符,故本文取用‘目明’而不用‘目盲’。”
03815

《老子》54_03_校笺_07_张煦

张煦云:“苏、葛‘之’下有‘於’字,下同。”
0467

《老子》35_05_校笺_12_宋常星

宋常星云:“大象之道,非世味可比。出之于口,淡乎其无味。然无味之味,其味虽淡,具先天之造化,明太极之本体,亘古亘今,其味不变。人能知此淡中之味,则大象在吾心,道味在吾口。”
02711

《老子》12_05_校笺_03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按:《吕氏春秋·本生篇》高诱注引作‘五聲亂耳,使耳不聰’;《庄子·天地篇》亦云:‘五聲亂耳,使耳不聰。’《理惑论》及《文选·七命》注引同此(‘五音令人耳聾’)。”
0559

《老子》54_07_校笺_04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按:‘溥’,各本作‘普’,《说文》曰:‘普,日无光也;溥,沛也。’溥字是。《左传·昭公七年》:‘溥天之下’,《释文》:‘溥,本作普。’《诗经·北山》:‘溥天之下’,《孟...
0696

《老子》36_01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同此;乙本“拾”假作“擒”(上古二字皆入缉部,为叠韵通假)。今从甲本。宋刊河上公本、嘉靖刊河上公本、景福本、敦煌丁本、遂州本、虞世南本、(唐)李荣本、《意林》本、林...
0278

《老子》13_01_校笺_02_陆德明

陆德明云:“‘寵辱’,简文云:‘寵,得也;辱,失也。’‘若驚’,顾云:‘若,而也。’‘貴’,重也,河上公:‘畏也。’‘大患若身’,河上云:‘空也。’”水海按:今譣诸河上公注文皆无“...
0386

《老子》55_02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逢喂地弗螫”,“逢”即“蠭”之省形或音假,“喇”即“蛪”(là)之音借,“地”为“蛇”之假借(上古二字皆为歌部)。《甲本释文》校作“蜂蟹虺蛇弗螫”,并注云:“《广...
03210

《老子》36_02_校笺_08_成玄英

成玄英疏云:“欲令歸道柔弱,必先极其强大,然后示之以雌柔。”
05514

《老子》13_03_校笺_09_刘师培

刘师培云:“‘寵為下’三字,当从河上本作‘辱為下’。”
02813

《老子》55_04_校笺_09_成玄英

成玄英疏云:“言赤子筋骨柔弱,手握坚固。喻含德心性柔弱顺物谦和,虽复混迹同尘,而灵府洁白,在染不染,故言‘握固’。”
04511

《老子》36_05_校笺_02_水海

水海按:“微明”,河上公注为“此四事,其道微,其效明也”,即道理微妙,效验显明。吴澄云:“微明者,微其明也,謂匿其不可见者而使之不可见,犹前章言‘襲明’也。人但见其‘張之’、‘强之...
0468

《老子》13_07_校笺_07_水海

水海按:帛书本有“者”和“也”两字,则表义足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傅奕本等本即有“者”字,《驳夷夏论》引经文有“也”字,即其证。这两句话的意思是:我所以遭受大完之刑,正因為我有自身。...
032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