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17_01_校笺_13_张松如
张松如云:“‘太上,下知有之’,帛书甲本及河上、王、傅、范与诸唐本皆如此。邓锜《道德真经三解》、吴澄《道德真经注》‘下’作‘不’,王夫之《老子衍》从之。···《淮南子·主术训》、《...
《老子》13_03_校笺_13_劳健
劳健云:“‘寵為上,辱為下’,景福本如此。傅、范与开元本、诸王本皆作‘寵為下’一句;景龙与河上作‘辱為下’一句。以景福本证之,知二者皆有阙文。道藏陈景元、李道纯、寇才质诸本并如景福...
《老子》26_01_校笺_05_张煦
张煦云:“吕‘靖’作‘静’。”
《老子》35_04_校笺_12_柳存仁
柳存仁云:“《道藏》本唐玄宗《疏》误作‘視之出口’。”
《老子》21_08_校笺_04_劳健
劳健云:“古‘衆’字通作‘終’,则知‘衆甫’即‘終始’之义。旧注或解為衆有万物群美者,皆失其旨。”
《老子》32_01_校笺_08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‘道常无名,樸。’马其昶曰:‘樸,一字为句,下文所谓无名之樸也。’”
《老子》34_03_校笺_10_罗振玉
罗振玉云:“景龙、御注、英伦、广明、景福诸本作‘愛養’,敦煌本作‘衣被’。又景龙、敦煌、广明三本均无‘而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46_03_校笺_05_罗振玉
罗振玉云:“景龙、御注、敦煌、景福四本均有‘罪莫大於可欲’句。又,‘大’字敦煌本作‘甚’。”
《老子》50_02_校笺_04_水海
水海按:“四肢九竅为十三”,已涉附会;“虚无清静等为十三”、“十恶三业为十三”、“五行生死之数为十三”,皆穿凿不足信;至于高亨的“人之百年历途三段”说,也是推测之说,并无根据。只有...
《老子》24_01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此。今从帛书甲、乙本。河上公本、顾欢本、御注三本、邢玄本、楼正本、李约本、陆希声本、强思齐本、白文本、葛玄序文本、杜光庭本、宋徽宗本、陈象古本、吕惠卿本、邵若...
《老子》34_03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衣’,於既反,河上作‘愛’也。”
《老子》54_07_校笺_04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:‘溥’,各本作‘普’,《说文》曰:‘普,日无光也;溥,沛也。’溥字是。《左传·昭公七年》:‘溥天之下’,《释文》:‘溥,本作普。’《诗经·北山》:‘溥天之下’,《孟...
《老子》31_13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戰勝’,‘勝’式证反。”
《老子》60_04_校笺_02_成玄英
成玄英云:“诸本作‘亦’字,唯张系(天)师及陆先生本作‘之’字。然‘之’、‘亦’二字相似,故误作‘亦’字,今用‘之’为是。言非此鬼之不傷物,但为聖人以道莅天下,能制伏邪恶,故鬼不复...
《老子》61_01_校笺_03_王昶
王昶云:“‘大國者,天下之下流’,开元、至元无‘天下之’三字。”
《老子》35_04_校笺_14_黎子耀
黎子耀云:“‘故道之出言也,曰’,‘故’,通古。‘言’,今本作‘口’,盖由‘言’之缺损。句中‘曰’字,今本脱。”
《老子》76_04_校笺_11_劳健
劳健云:“按:《吕览·侈乐篇》:‘若冰之于炎日,反以自兵’,高诱注:‘兵,灾也。’‘木强則兵’,‘兵’字义亦当如是。木之摧折与自焚,皆可谓之兵也。王弼注‘兵强則不勝’云:‘物之所恶...
《老子》45_04_校笺_08_高明
高明云:“今本‘大辯若訥’,帛书甲本作‘大赢如纳’,乙本仅存一‘絀’字。按甲本‘大赢如炳’与今本‘大辯若訥’,两句句尾皆为从‘内’声之字,彼此皆可借用。其中主要的区别是‘赢’与‘辯...
《老子》28_10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官長’,‘長’丁丈反。”
《老子》27_08_校笺_01_校勘
此两语,帛书甲本作“故善□,□□之師”,前语损掩“善”后“人”字,后语损掩“之”前“善人”二字,《甲本释文》皆已校补;乙本同此两语。今从乙本。想尔本无“故”字,第二处“善人”前有“...
《老子》08_03_校笺_12_大田晴轩
大田晴轩云:“‘幾’,平声,近也。《系辞上》传曰:‘乾坤或幾乎息矣’。《礼记·乐记》曰:‘知乐则幾於礼矣;’注:‘幾,近也’。《庄子·渔父篇》曰:‘幾於不免矣。’《吕氏春秋·大乐篇...
《老子》04_03_校笺_13_高明
高明云:“经文主要在阐述道的作用。道之旨,主张虚静无为,无知无欲,而‘鋭’与‘紛’皆源于‘知’和‘欲’,知多而欲鋭,欲鋭而紛争。使民无欲无争,所谓‘挫其鋭,解其紛’。则从矛盾的另一...
《老子》13_03_校笺_11_王昶
王昶云:“至元作‘寵為下’。”
《老子》20_10_校笺_07_焦竑
焦竑云:“‘乘乘兮’,古本作‘儡儡’。有歸,必税驾而不乘。‘乘科兮无所歸’,无住著也。马巨济曰:‘牲无馀欠,有馀皆分外也。享太牢、登春臺,则所得皆分外。”
《老子》32_01_校笺_06_劳健
劳健云:“‘道常无名’,‘名’字與下‘臣’、‘賓’诸字为韵。或以第三十七章有‘无名之樸’句,读此章亦以‘樸’字为句,非也。”
《老子》31_07_校笺_06_毕沅
毕沅云:“‘以恬憺為上’,简文作‘恬憺’,河上公、王弼并作‘恬澹’,亦并无‘以’字。苏灵芝书‘憺’作‘淡’。”
《老子》49_06_校笺_05_高亨
高亨云:“‘德’,读为‘得’。”
《老子》27_08_校笺_03_纪昀
纪昀云:“按《永乐大典》无‘者’字,下同。”
《老子》35_04_校笺_10_陶鸿庆
陶鸿庆云:“傅奕本‘出口’作‘出言’,据王注言:‘道之出言,淡然无味;’而二十三章:‘希言自然;’亦云:‘下章言道之出言,淡兮其无味也。’似所见本与傅奕同也。岂‘言’字阙坏为‘口’...
《老子》45_04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作“大赢如纳”,有脱文;帛书乙本仅残留第二句末尾一“絀”字。帛书《老子甲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通行本作‘大辯若訥’。疑此处有脱文,原文当作‘大赢如絀,大辯如訥’。炳(nu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