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02_05_校笺_15_罗振玉
罗振玉云:“景福本作‘功成不居’。敦煌本作‘成功不處’。”
《老子》31_02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同。乙本作“物或亞□”,“恶(简作恶)”假作“亞(简作亚)”(上古二字皆為影纽铎部,為同音假借)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改;句末损掩一“之”字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补。今从甲本...
《老子》49_09_校笺_04_张煦
张煦云:“吕、苏、葛、赵作‘為天下渾其心’。”
《老子》34_06_校笺_12_明太祖
明太祖云:“聖人善能利济萬物,又不自夸其功,是谓能成其大。”
《老子》35_02_校笺_06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遂州、邢玄、庆阳、磻溪、楼正均作‘泰’,诸河、王本作‘太’,道藏王本作‘大’。泰、太古通。依旧说:安,静也。《释名·释言语》‘安,晏也’;晏晏然和樂无动惧也。平者安之至...
《老子》57_10_校笺_04_纪昀
纪昀云:“按:一本有‘我无情而民自清’句。”水海按:节解云:“谓人无情欲,守一坚固,则精气淳厚不衰耗也。”似节解本有“我无情而民自清”句。王卡谓陈景元本亦有“我无情而民自清”句。
《老子》58_06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全损,帛书乙本作“正□□□善復為□”,前句损掩“復為奇”三字,后句损掩“妖”一字,今据王弼本校补。景龙本“正”作“政”,谓“政復為奇,善復為妖”。遂州本“正”作“政...
《老子》67_02_校笺_04_张松如
张松如云:“‘夫唯不肖,故能大’,帛书乙本如此。甲本作‘夫唯大,故不肖’,‘大’字损掩,依意补。王、傅及今诸通行本俱作:‘夫唯大,故似不肖’,或无‘似’字,同帛书甲本。如按:甲、乙...
《老子》22_02_校笺_11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楼正‘敝’作‘蔽’。《释文》出‘蔽’字,则王本‘敝’作‘蔽’,当据改正。”
《老子》69_05_校笺_05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无敵’,各本作‘輕敵’,罗卷上‘輕’字作‘誙’。卷子、馆本、成疏‘无’作‘侮’。成疏曰:‘侮輕凌也。’(臧疏作‘輕凌侮也’。)‘則’字,赵写作‘者’。··.·.譣弼注曰...
《老子》38_07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马叙伦、蒋锡昌之说是。而古棣在第一句有双“失”字,后三句中无后“失”字,谓:“德属于道,道是体、德是用,用韩非的话说就是‘德者道之功’,所以第一句应作‘失道而失德’。失道即...
《老子》74_02_校笺_02_邵若愚
邵若愚云:“‘奇’,音碁。夫民贪欲為奇,是故常不畏死,奈何立刑法以死,使民惧之?若使民忘欲而常自畏死,其间而有為奇者,以谓吾得執而殺之,以戒于众,孰敢也?”
《老子》75_04_校笺_09_罗振玉
罗振玉云:“敦煌辛本‘為’下更有‘生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78_04_校笺_09_唐玄宗
唐玄宗注:'柔弱之道,勝于剛强,天下之人无不知者;知有此道,不能行也。'疏云:'天下之人,皆知'柔弱之道,勝於剛强',但惑於自賢,以己为尚,无能行其所知,故云'莫能行'。'
《老子》01_07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、乙本皆同此,唯“謂”假作“胃”(上古二字皆为匣纽物部)。《甲本释文》云:“‘謂’,指旨趣。通行本此二句作‘此两者同出而異名,同謂之玄’。”
《老子》47_03_校笺_11_古棣
古棣云:“‘其出彌遠,其知彌尠’,傅奕本、范应元本皆如此,今存其他各本‘尠’作‘少’。……‘尠’读鲜,与‘遠’同入元部,如作‘少’,则失韵。高亨亦从傅奕本、范应元本。今存傅奕本作‘...
《老子》04_02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淵貧’,‘貧’,河上作‘乎’。”
《老子》49_10_校笺_08_高亨
高亨云:“《说文》:‘注,灌也。’百姓用耳以听,用目以视,即是耳目有所灌注。故河上公曰:‘注,用也。’今人恒言‘注目’、‘注意’,即此义。”
《老子》32_06_校笺_03_白玉蟾
白玉蟾云:“一本作‘天亦將知之’,下同。”
《老子》08_04_校笺_14_水海
水海按:“善”,犹“好”也。《荀子·儒效篇》云:“至下谓之地。”《礼论篇》云:“地者下之极也。”刘熙《释名》:“地,底也。”“居善地”,则言水好居下,如本章谓“居衆人之所惡”,即谓...
《老子》52_08_校笺_09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道藏王本‘為’作‘謂’,当据改正。二十七章‘是謂襲明’,词例与此一律,可证‘習’亦当改‘襲’。‘為’之与‘謂’,‘習’之与‘襲’,古虽并通;然王本作‘謂’,不作‘為’,...
《老子》35_05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第二十三章王弼注“道之出言,淡兮其无味也”,全引此章经文,古王弼本当作“淡兮其无味也”,同笔者校文。又,《老子》故本当作“兮”字。张松如、张舜徽即校为“兮”字。“兮”为《老...
《老子》13_03_校笺_06_毕沅
毕沅云:“陈景元、李道纯作‘寵為上,辱為下’。陈、李二家俱谬。”
《老子》55_09_校笺_03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壯’,馆本作‘压’。‘則’,宋河上作‘將’。”
《老子》59_02_校笺_13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作‘蚤服’是也。范本引王本作‘早復’,《道藏·宋张太守汇刻四家注》引王注‘早復常也’,‘早復謂之重積德者也’;是范、张皆见王本亦作‘復’者。司马光謂‘不远而復,不离于德...
《老子》16_01_校笺_02_毕沅
毕沅云:“俗本有作‘至’者,非也。诸本‘靖’作‘静’。依义‘篤’应作‘竺’。”
《老子》19_03_校笺_03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絶巧者,絶雕琢非法淫过之巧。棄利者,棄徇财兼并乾没之利。夫盗賊者生于羡欲不足,今絶巧则人不事,棄利则人自足,復谁為盗賊乎?故云无有。”
《老子》20_05_校笺_12_高亨
高亨云:“‘央’下王本原有‘哉’字,傅本无。今据删。罗运贤曰:···。亨按:此句‘荒’、‘央’为韵,无‘哉’字是也。《广雅·释诂》:‘央,尽也。’《诗经·庭燎》:‘夜未央。’《楚辞...
《老子》65_04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前句同此;后句损掩“邦之”二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。帛书乙本两处“邦”字皆作“國(简作国)”。《甲、乙本释文》皆校“不知”为“不智”。今甲、乙本互校得此后句。其他诸...
《老子》22_06_校笺_07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聖人不自見者,因物而見物,因事而見事,故能穷其义理之精微,究其兴亡之征应,上能察于天文,下能察于地理,中能参于人事,古今之变,秩然而明,幽显之机,洞然而見。是谓真見,其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