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39_12_校笺_05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臧疏引顾欢曰:‘夫言高以下為基者’,是顾无‘必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27_06_校笺_10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故人无棄人’,范同此,臧疏、易州、罗卷‘故’并作‘而’。各本并无‘故’下‘人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77_08_校笺_08_石田羊一郎
石田羊一郎云:“‘為而’二句已见二章,且王弼无注,恐后人羼入。”
《老子》78_02_校笺_10_张松如
张松如云:'按:劳取范本,解如慢易,口译当作'真是不能小瞧它的呀',义自通达。而今验之帛书,甲、乙两本,俱有两'以'字,将何得其解?奚侗曰:'击之无创,刺之不伤,斩之不断,焚之不燃,天下...
《老子》29_08_校笺_01_校勘
此三语,帛书甲本作“是以聲人去甚、去大、去楮”,“聖(今简作圣)”假作“聲”(上古二字皆為书纽耕部,故為同音通假)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改;“奢”假作“楮”(上古二字皆為鱼部,故可叠韵...
《老子》02_05_校笺_06_张煦
张煦云:“吕、赵、葛、长庚并作‘萬物作而不辭’。林、苏作‘萬物作焉而不辭’。”
《老子》04_02_校笺_14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‘淵’者,深广莫测之义。‘宗’者,根宗也。大道之本体,涵养萬物而不匮;大道之妙用,冲和萬物而不遗。其理幽深,不可以心思而得;其道隐妙,不能以言议而知。是故物物全彰,头头...
《老子》31_08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、乙本同。今从甲、乙本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御注三本、楼正本、李约本、陆希声本、强思齐本、杜光庭本、陈象古本、苏辙本、陈景元本、李霖本、吕知常本、吕惠卿本、邓锜本、杜道...
《老子》49_08_校笺_12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歙歙’,宋河上、臧疏、柰卷、易州作‘怵怵’。成疏曰:‘怵怵,勤惧之貌。’是成亦作‘怵怵’。罗卷、彭、寇、白、张嗣成、二赵、潘、磻溪作‘惵惵’。···伦谓《老子》本文当...
《老子》32_07_校笺_03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御注作‘知止所以不殆’,河上作‘知之所以不殆’,王弼作‘知止可以不殆’。”
《老子》08_06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“争”作“静”;帛书乙本同此。今从乙本。顾欢本、傅奕本、宋徽宗本、邵若愚本、林希逸本、董思靖本、王雱本、陈景元本、彭耜本、寇才质本、赵孟頫本、大田晴轩本“尤”下有“...
《老子》09_02_校笺_12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揣,量度也。鋭,铦利也。凡情滞溺,贪求荣利,故揣量前事,铦鋭欲心,鬼瞰人怨,坐招殃咎,故曰不可長保也。”
《老子》33_04_校笺_02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《周易集解》一虞翻引‘自勝者强’,二引‘勝人者有力也’。疑《老子》本文‘知人者智’、‘勝人者有力’下各有‘也’字,乃两句为一义也。”水海按:有“也”字是。
《老子》54_01_校笺_10_河上公
河上公注云:“建,立也。善以道立身立国者,不可得引而拔之也。善以道抱精神者,终不可拔引解脱也。”
《老子》56_01_校笺_02_毕沅
毕沅云:“‘知者不言也,言者不知也’,河上公、王弼无二‘也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57_03_校笺_03_魏源
魏源云:“河上、王弼作‘吾何知其然哉?以此。’傅奕作‘吾奚以知天下其然哉?以此’。”
《老子》15_04_校笺_13_高亨
高亨云:“作‘兮’是也。马谓‘豫’、‘與’通用,是也。其本字当為‘趣’。《说文》:‘趣,安行也。’(又《说文》:‘礜,趋步也。譽,譽譽,马行徐而疾也。’‘趣’、‘’、‘鸒’音义相近...
《老子》16_05_校笺_03_张煦
张煦云:“苏作‘是謂復命’。”水海按:蒋锡昌云:“苏作‘静曰復命’。”据苏本经文作“静曰復命”。据苏氏注文:“天之命曰命,以性接物而不知其为我,是以寄之命也。此之謂復命。”知苏作“...
《老子》62_06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“進(简作进)”,义指“修進”(成玄英疏)。“此”,即“道”。此句连上三语言:为了教化帛书老子校笺译评278民人,就要位立天子,设置三卿,召致士人,雖然有共传寳璧和四馬而至,...
《老子》19_04_校笺_10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馆本作‘此三者,為文不足’。各本并作‘此三者,以為文不足’。范谓‘王弼同古本’,则王本亦作‘三者,以為文不足也’。今譣王注曰:‘此三者以為文而未足,故令人有所屬。’则王...
《老子》63_07_校笺_10_严灵峰
严灵峰云:“聖人临深履薄,防微杜渐,早於从事,圖難於其易,故无難事也。”
《老子》64_09_校笺_04_河上公
河上公云:“有為於事,废於自然;有為於义,废於仁慈;有為於色,废於精神也。執利遇患,執道全身。坚持不得,推让反还。”
《老子》67_10_校笺_05_宋常星
宋常星说:“舍其儉,且廣,即是不儉之廣也。不儉之廣,谓之虚大之廣。”
《老子》22_01_校笺_11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曲則全,枉則正’,范、馆卷同此。各本及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、《后汉书·张衡传》注引‘正’字并作‘直’。范謂‘王弼同古本’,則王作‘正’。今王本作‘直’者,后人依别本改之...
《老子》23_09_校笺_04_纪昀
纪昀云:“《永乐大典》无‘樂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73_02_校笺_08_河上公
河上公注云:“‘此两者’,谓敢与不敢也。‘或利或害’,活身为利,殺身为害。”
《老子》38_12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“彼”假作“皮”,乙本“彼”假作“罷(简作罢)”,“彼”、“取”之间有一“而”字。《韩非子·解老》所引、严遵本无“故”字。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与诸今本皆同此。
《老子》25_10_校笺_12_詹剑峰
詹剑峰云:“老子之‘道’即自然,所以老子哲学是属于唯物主义的。王充在《自然篇》中说:‘天道自然。’刘安在《原道训》中说:‘因天地之自然,则六合不足均也’,‘万物固以自然。’《老子》...
《老子》27_07_校笺_04_张煦
张煦云:“吕作‘故无棄物’。”
《老子》77_09_校笺_10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刘谓‘其’上脱‘以’字,其说是也。下章‘以其无以易之’,道藏王本及诸本均脱上‘以’字,其例正与此同,其证一也。又‘以其’二字,为《老子》习用之语;七章‘以其不自生,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