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27_05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损掩“无纁”二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乙本同此句。今从乙本。宋刊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御注本、楼正本、唐玄宗疏本、李约本、强思齐本、杜光庭本、宋徽宗本、苏辙本、邵若愚本、...
《老子》77_03_校笺_09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《文子·十守篇》云:‘天之道,抑高而舉下,損有餘補不足。’盖同王本。”
《老子》41_09_校笺_04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質真若渝’,‘質’,朴也;‘真’,实也;‘渝’,变也。真之質者,随宜应物,故如渝变。”
《老子》27_07_校笺_04_张煦
张煦云:“吕作‘故无棄物’。”
《老子》77_06_校笺_09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馆本、卷子成疏、臧疏作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’,唯馆本、卷子成疏作‘熟’。馆本‘天’作‘又’。柰卷、磻溪作‘孰能以有餘奉天下’,六朝残卷作‘塾能以有餘奉天下’,赵写作‘孰能...
《老子》41_14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仅存“道善”两字,其他皆损掩;帛书乙本如此。今从乙本。严遵本、道藏河上公本、宋刊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傅奕本、御注三本、邢玄本、景福本、遂州本、楼正本、李约本、陆...
《老子》27_09_校笺_04_王弼
王弼注云:“資,取也。善人以善齐不善,不以善棄不善也,故不善人,善人之所取也。”
《老子》77_09_校笺_10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刘谓‘其’上脱‘以’字,其说是也。下章‘以其无以易之’,道藏王本及诸本均脱上‘以’字,其例正与此同,其证一也。又‘以其’二字,为《老子》习用之语;七章‘以其不自生,...
《老子》42_01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损掩;乙本如此。今从乙本。其他诸本,皆同帛书乙本。
《老子》28_01_校笺_03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為天下蹊’,各本作‘谿’。”
《老子》78_02_校笺_10_张松如
张松如云:'按:劳取范本,解如慢易,口译当作'真是不能小瞧它的呀',义自通达。而今验之帛书,甲、乙两本,俱有两'以'字,将何得其解?奚侗曰:'击之无创,刺之不伤,斩之不断,焚之不燃,天下...
《老子》42_04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应作“中”,帛书《老子甲本释文》也校为“中”。他本作“冲”、“盅”,皆是借字,非本字也。“中氣”,即陰和陽合和统一而形成的“中和之氣”。《老子》本作“中氣”,是老子当时使用...
《老子》28_03_校笺_08_宋徽宗
宋徽宗注云:“不用壮而持之以谦,則德与性常合而不離,是谓全德,故曰‘常德不離,復歸於婴兒’。气和而不暴,性醇而未散,婴兒也。孟子曰:‘大人者,不失其赤子之心。’”
《老子》78_05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帛书甲本作'言云'义足。其句中'言'为名词,作'话'讲,'云'为动词,作'说'讲,故可知'言'、'云'义不重也,'云'当不为衍字。朱谦之说非是。
《老子》42_08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作“故人□□□,夕議而教人”,“夕”为“亦”的假借(二字皆为铎部字,属叠韵通假),损掩三字为“之所教”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。帛书乙本全损。今从《甲本释文》。傅奕本无...
《老子》28_06_校笺_11_成玄英
成玄英疏云:“樸,真本也。始自知雄,终乎守辱,三种脩学為道之要,又如虚谷,罄无不容,所以常811道篇校笺译评道之德,於是乃足,故能復於真,歸於妙本。”
《老子》79_01_校笺_03_彭耜
彭耜云:''和大怨者',纂微、曹、陈、叶并无'者'字。'必有餘怨',叶无'必'字。'
《老子》42_10_校笺_09_古棣
古棣云:“按:《老子》用古字‘斆’,后世‘斆’字废弃,其義淹没,一种传本写作‘教’,一种传本写作‘學’。‘斆,學半’,一语出自古文《尚书·兑命》。古文《尚书》公认为晋人伪作,但‘斆...
《老子》28_10_校笺_07_张煦
张煦云:“苏‘則’(指‘用之則’之‘則’)作‘以’。”水海按:苏辙本经文“則”如字,而注文谓“人君分政以立官長”,似苏辙注文本作“以”。
《老子》79_03_校笺_14_蒋锡昌
蒋锡昌云:'按:《广雅·释诂》三:'司,主也。'《释诂》二:'徹,税也。'《论语·颜渊篇》:'盍徹乎?'郑注:'周法,什一而税谓之徹。'《孟子·滕文公篇》:'夏后氏五十而贡,殷人七十而助,周...
《老子》43_03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是以知无為之有益也’,纂微、司马、苏、曹、陈并上有‘吾’字,下无‘也’字,叶只无‘也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29_01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已’音以,语助。谓天地人物固有常矣,君天下者,当辅万物之自然,不可妄矣。”
《老子》01_05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损掩一“故”字,其他文字同此;帛书乙本损掩后句,《乙本释文》校补为“以觀其妙”。今前句从帛书乙本,后句则从甲本。《甲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‘恒无欲也’与下句‘恒有欲也’...
《老子》44_02_校笺_07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《老子》设此三问,以明事物正反两面相互转化之理。身为最親,而尚名好高者至蹈死不顾,是疏其身矣。身为最重,而贪貨逐利者至殉财无悔,是轻其身矣。或得之而取貨,或失之而蒙福,...
《老子》29_03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古棣认為“為者敗之,執者失之”与下文“物或行··”一节意义不相干,便于“執者失之”后增“是以聖人无為··民之从事··则无敗事”三十三字,而把“物或行或随·”一段另置為独立一...
《老子》01_07_校笺_13_张松如
张松如云:“此两者,既同出而異名,又同謂之玄。···细审文义,当是承上两句‘其妙’、‘其徼’而言,也就是说的无名自在之道的微妙与有名为我之道的运行这两个方面。”
《老子》45_02_校笺_05_俞樾
俞樾云:“‘沖’,假为‘盅’。”
《老子》29_06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羸’,力為反。”
《老子》02_03_校笺_01_校勘
此七句,帛书甲本前四句同此;第五句作“意、聲之相和也”,“意”為“音”之假借(二字上古同為影母,属双声假借);第六句作“先後之相隋”,“隋”為“隨(简作随)”之假(上古二字皆为邪纽...
《老子》45_05_校笺_05_严灵峰
严灵峰云:“《韩非子·解老》云:‘众人之用神也躁,躁则多费;多费之谓侈。圣人之用神也静,静则费;少费之谓啬。’亦‘静’、‘躁’对言。《孙子·军争篇》云:‘以治待乱,以静待譁。’《淮...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