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77_01_校笺_01_校勘
此二语,帛书甲本作“天下□□,□□□者也”,“天下”之“下”为衍文,下文“故天之道”可证;前语损掩“之道”二字,后句损掩“猶張弓”三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。帛书乙本前语同此,后句作...
《老子》41_07_校笺_07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德之上者,虚而能应,故如空谷。‘黔’,音辱,黑垢也。古本如此,河上公作‘辱’。白之大者,和光同尘,故如垢污。”
《老子》41_09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虽然“渝”、“輸”、“愉”、“媮”古通(上古四字皆在侯部),但《老子》当作“渝”,不当与前文“媮”等重复。 又,刘师培云:“上文言‘廣德若不足,建德若偷’,此与并文,疑‘真...
《老子》27_07_校笺_09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此言善为君者,常能于平时审度人物之高下良窳(yǔ)而使之各得其用也。是以无棄人,无棄物。《淮南子·主术训》云:‘贤主之用人也,犹巧工之制木也。大者以为舟航柱梁,小者以为...
《老子》77_09_校笺_15_宋徽宗
宋徽宗注:“不恃其為,故无自伐之心。不居其功,故无自满之志。人皆饰智,己独若愚;人皆求勝,己独曲全,惟不欲見賢也,故常无損,得天之道。”
《老子》79_01_校笺_08_高亨
高亨云:'此文可有三解:一就今本释之,安,何也。调和大怨,其怨不能尽释,必有餘怨,如此何可以為处怨之善道哉!二依马(叙伦)氏校,移'報怨以德'句于'安可以為善'句上。安,犹爰也,乃也。...
《老子》79_04_校笺_03_朱谦之
朱谦之云:'此二句為古语,见《说苑·敬慎篇》引《黄帝金人铭》。又《后汉书·袁绍传》注引作《大公金匮》语。'
《老子》47_04_校笺_09_王弼
王弼注云:“得物之致,故虽不行,而虑可知也。识物之宗,故虽不見,而是非之理可得而名也。明物之性,因之而已,故虽不为,而使之成矣。”
《老子》31_01_校笺_12_郑良树
郑良树云:“帛书《老子》作‘夫兵者,不祥之器’,根本就没有‘佳’字;大概古本《老子》一本作‘夫兵者’,一本作‘隹兵者’,‘夫’与‘隹’皆虚字助辞(隹,今作‘唯’),其后‘隹’改作‘...
《老子》07_03_校笺_07_王安石
王安石注云:“聖人,无我也。有我,则與物构,而物我相引矣。万物,敌我也,吾不與之敌,故后之。万物莫不累我也,吾不與之累,故外之也。故曰‘外其身而身存’。”吴澄注:“‘後’,谓卑贱在...
《老子》34_07_校笺_06_纪昀
纪昀云:“‘以其終不自為大,故能成其大’,按河上公注本作‘是以聖人終不為大,故能成其大`;《永乐大典》作‘以其不自大,故能成其大’。”
《老子》54_06_校笺_05_洪颐煊
洪颐煊云:“‘脩之於國,其德乃豐’,按‘國’当为‘邦’。上下文身、真,家、餘,鄉、長、下、普皆为韵,此以邦、豐为韵。《韩非子·解老》‘修之邦,其德乃豐’;又云‘以邦觀邦’,字尚未改...
《老子》12_07_校笺_05_许抗生
许抗生云:“甲本作‘故去罷耳此’,乙本作‘故去彼而取此’,傅奕本、通行本皆作‘故去彼取此’。今从傅本。”
《老子》15_14_校笺_18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‘蔽’当读如字,即上文‘微妙玄通,深不可識’之谊。王注:‘蔽,覆盖也。’河上注:‘蔽者,匿光荣也。’解并得之。‘新成’谊与六十四章‘幾成’相近,猶云暴成,或早成也。...
《老子》62_01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高说是。谓“奥”为“暖”、“暖”、“藏”等皆不妥。“奥”,犹“主”也。“注”乃为“主”之假借(二字上古皆为章纽侯部),故“奥”、“注”义可通。据夏竦《古文四声韵》卷四出“奥...
《老子》81_03_校笺_07_高明
高明云:“世传本皆作‘善者不辯,辯者不善’,并多窜在‘知者不博,博者不知’之前。按:从经义分析,原讲三层意义:一为‘信言不美’,二为‘知者不博’,三为‘善者不多’。今本文次颠倒,经...
《老子》67_13_校笺_01_校勘
此三语,帛书甲本作“夫兹,□□則勝,以守則固”,“兹”为“慈”之假,“則勝(今简作胜)”前损掩“以戰(今简作战)”二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。帛书乙本作“夫兹,以單則朕,以守則固”。...
《老子》69_01_校笺_03_陈柱
陈柱云:“各本‘用兵’上无‘古之’二字,当增‘古之’二字。”
《老子》71_02_校笺_05_奚侗
奚侗云:“‘尚’,上也。知之而不自以为知,是谓上德之人;若不知而自以为知,则有道者之所病也。河上、王弼本均作‘知不知,上;不知知,病’。文谊不显,兹从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所引改。”水...
《老子》38_03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帛书乙本作“上德无為而无以為也”是也。俞樾、马叙伦、许抗生等人皆失校,而张松如、陈鼓应正校为“上德无為而无以為”。据帛书甲、乙本可知,《老子》没有说过“道常无為而无不為”的...
《老子》72_05_校笺_03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帛书乙本有‘而’字,文义益显,今据补。”
《老子》25_07_校笺_03_吴云
吴云云:“傅本、易州本‘反’并作‘返’。”
《老子》26_01_校笺_15_钱钟书
钱钟书云:“‘重為輕根,静為躁君’;注:‘不行者使行,不动者制动,是以重必為輕根,静必為躁君也。’按《周易·复》:‘复其见天地之心乎’王弼注:‘复者,反本之谓也。天地以本為心者也。...
《老子》77_02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、乙本前句“归”,皆作“印”,《甲、乙本释文》校作“抑”,“抑”为后起字,俗字,古字为“归”(见后文)。严遵本“归”作“案”,谓“高者案之,下者舉之”。河上公本、王弼...
《老子》28_02_校笺_03_彭耜
彭耜云:“‘離’,李(畋)如字,与经协韵,陆‘力智切’,不协。”水海按:“離(lí)”,当為吕支切(见《广韵》),上古来纽歌部。若為“力智切”,今音lì,上古為来纽支部,音不确。
《老子》52_02_校笺_10_古棣
古棣云:“按:河上公古本(即王羲之书河上公本)作‘既得其母,以知其子’。‘得’作‘知’、‘以’作‘復’者,乃伪托河上公名义作注者所改;道藏王弼本以及唐以来数本作‘知’、作‘復’,盖...
《老子》10_04_校笺_06_罗振玉
罗振玉云:“‘愛民’景龙碑避讳作‘人’。‘國’下敦煌丙本作‘而无知’,景龙、御注、英伦三本均作‘能无為’。”水海按:御注本、景福本、邢玄本等唐人本皆作“民”,并未避讳。故罗氏之说不...
《老子》53_06_校笺_10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‘飲食’,殿本作‘飫食’。”
《老子》35_03_校笺_09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十二章‘五音令人耳聾,五味令人口爽。’‘樂’即‘五音’,‘餌’即‘五味’。”按:杨树达云“(餌)谓喜與人饮食,樂音洛,非谓音樂”。诸家说并存,唯蒋锡昌以《老子》解《...
《老子》55_02_校笺_05_毕沅
毕沅云:“依字,‘蠆’应作‘’;‘蜂’应作‘蠭’,《汉书》‘蝮蠚手则斩手,蠚足则斩足;’即螫之谓也。《说文解字》‘蠚’作‘羞’,云:‘螫也’,知两字声义近矣。”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