校笺

《老子》24_02_校笺_02_陆德明

陆德明云:“‘彰’,音章。”
03812

《老子》67_09_校笺_12_宋常星

宋常星云:“舍其慈,且勇,即是不慈之勇。不慈之勇,谓之强梁之勇也。”
05012

《老子》22_03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。今从帛书甲、乙本。王守正本“少”作“小”,謂“小則得,多則惑”。想尔本、景龙本、馆本、遂州本“惑”作“或”,謂“少則得,多則或”。其他诸通行本皆同帛书本。
05312

《老子》77_06_校笺_04_李道纯

李道纯云:“‘孰能以有餘奉天下’,其中加‘不足’二字者,非。”
05512

《老子》42_04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本如此;乙本作“□□以為和”,损掩“中氣”二字。今从甲本。严遵本、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景龙本、御注本、李约本、虞世南本、成玄英本、遂州本、楼正本、傅奕本、杜光庭本...
04612

《老子》03_04_校笺_08_蒋锡昌

蒋锡昌云:“强本成疏:‘聖人治。’同前释。是成作‘聖人治’。” 又,河上公注云:“说聖人治国与治身也。”范应元云:“‘治’,理也。理身以理天下也。”
04512

《老子》52_02_校笺_10_古棣

古棣云:“按:河上公古本(即王羲之书河上公本)作‘既得其母,以知其子’。‘得’作‘知’、‘以’作‘復’者,乃伪托河上公名义作注者所改;道藏王弼本以及唐以来数本作‘知’、作‘復’,盖...
03512

《老子》10_04_校笺_06_罗振玉

罗振玉云:“‘愛民’景龙碑避讳作‘人’。‘國’下敦煌丙本作‘而无知’,景龙、御注、英伦三本均作‘能无為’。”水海按:御注本、景福本、邢玄本等唐人本皆作“民”,并未避讳。故罗氏之说不...
04512

《老子》53_06_校笺_10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‘飲食’,殿本作‘飫食’。”
03112

《老子》35_03_校笺_09_蒋锡昌

蒋锡昌云:“按:十二章‘五音令人耳聾,五味令人口爽。’‘樂’即‘五音’,‘餌’即‘五味’。”按:杨树达云“(餌)谓喜與人饮食,樂音洛,非谓音樂”。诸家说并存,唯蒋锡昌以《老子》解《...
03812

《老子》55_02_校笺_05_毕沅

毕沅云:“依字,‘蠆’应作‘’;‘蜂’应作‘蠭’,《汉书》‘蝮蠚手则斩手,蠚足则斩足;’即螫之谓也。《说文解字》‘蠚’作‘羞’,云:‘螫也’,知两字声义近矣。”
03212

《老子》15_09_校笺_12_水海

水海按:“湷(hún)”,通“渾”。“渾(hùn胡本切,匣纽文部【xuan】)”、“混(hùn胡本切,匣纽文部【xuan】)”同,混杂、混同之义。《国语·周语下》“若能类善物,以混厚民人者,必有...
03312

《老子》59_01_校笺_15_高亨

高亨云:“《说文》:‘嗇,爱濇也,从來,从面,來者面而藏之,故田夫谓之嗇夫。穡,穀可收曰穡。从禾,嗇声。’朱骏声《说文通训定声》曰:‘嗇字本训当为收穀,即穑之古文也’,其说甚确,嗇...
04712

《老子》60_03_校笺_06_高亨

高亨云:“‘其神不傷人’之‘神’,宜读为神祇之神。‘非’者,盖‘不唯’二字之合音,若合‘之于’或‘之乎’而为‘诸’,合‘之焉’而为‘旃’,合‘而已’而为‘耳’,合‘不律’而为‘笔’...
03812

《老子》17_02_校笺_15_吴澄

吴澄注云:“‘其次’,謂仁义之君,民親之如父母,及仁义益著,则不但親之而又譽之矣。”
03012

《老子》62_07_校笺_04_薛蕙

薛蕙云:“‘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’,‘何’下一有‘也’字。一无‘何’字。”
03512

《老子》64_02_校笺_02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《文选·养生论》注引‘未’上无‘其’字。臧疏‘兆’上误多‘逃’字。‘兆’,当作兆。”
03912

《老子》64_14_校笺_04_焦竑

焦竑云:“‘復衆人’,古本‘復’上有‘以’。”
02912

《老子》20_13_校笺_08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‘純純’,河上、王弼作‘沌沌兮’。”
05512

《老子》66_01_校笺_11_水海

水海按:作“百谷”是。马叙伦谓“百谷”为“川谷”之讹,非也。《说文》云:“谷,泉出通川為谷,从水半见出于口。”《玉篇》云:“谷,古木切,水注谿也。”又,《公羊传·僖公三年》“无障谷...
02612

《老子》20_15_校笺_03_陆德明

陆德明云:“‘悶悶’,如字。‘澹兮其若海’,‘澹’徒绀反。古本河上作‘忽兮若海’;严遵作‘忽兮若晦`。”
04512

《老子》21_03_校笺_08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道藏王本二‘惚’字皆作‘忽’,《释文》出‘怳’字,知王本作‘怳’。”
03612

《老子》39_05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本“其”作“亓”;帛书乙本作“亓至也”,无“之”字。今从甲本。葛玄序文本“至”作“致”,无“之”字,“致”后有“一也”,谓“其致一也”。严遵本、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...
03512

《老子》78_01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'天下莫柔□□□,□□堅强者莫之能□也',前句损掩'弱於水'三字,后句损掩'而攻'和'先'三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。帛书乙本前句同此,后句全损。但据所损字数,当无'也'字,...
03912

《老子》01_08_校笺_05_葛洪

葛洪云:“玄者,自然之始祖,而萬殊之大宗也。眇昧乎其深也,故称微焉;绵邈乎其远也,故称妙焉。”
04712

《老子》46_02_校笺_05_成玄英

成玄英疏注云:“郭外曰郊。无道之君,临於海内禽荒色荒,四方不静,多贪境土,好行征伐之事,遂使军戎兵馬出生郊外;且轻身躁竞之,夫心不怀道,纵於六根,兵馬驰骋尘境之中,故云生於郊也。”
04412

《老子》31_08_校笺_07_罗振玉

罗振玉云:“‘而美之者’,景龙本作‘若美之’,敦煌本作‘若美必樂之’。‘是樂殺人’,景福本‘人’下有‘也’字。”
02812

《老子》49_09_校笺_01_校堪

此句,帛书甲本如此;帛书乙本损掩。今从甲本。严遵本、宋徽宗本、邵若愚本、王雱本、彭耜本皆同此句,与帛书甲本合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王羲之本、顾欢本、景龙本、遂州本、景福本、御注三本、...
04612

《老子》08_03_校笺_15_古棣

古棣云:“《周易·系辞上》:‘乾坤幾乎息矣;’《礼记·乐记》:‘知乐则幾於礼矣;’《庄子·渔父篇》:‘幾於不免矣;’《吕氏春秋·大乐篇》:‘则幾於知之矣。’此四句的‘幾於’也都是亟...
05712

《老子》55_03_校笺_05_武内义雄

武内义雄云:“敦本作‘攫鳥猛狩不搏’,遂州本同敦本,唯‘狩’字作‘獸’。”
0511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