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27_03_校笺_13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范謂‘數’河上作‘計’,则诸本作‘計’者,盖后人以河上本改之。锡昌按:《说文》:‘籌,壶矢也。’《汉书·五行志》:‘籌所以纪數。’是‘籌’为纪數之具。《既夕礼》注:‘古...
《老子》30_08_校笺_14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帛书甲、乙本均作‘物壯而老’,‘而’字盖沿上文数句‘而’字致讹,非原文也。‘物壯則老’,有惊惜意,叹盛极必衰也;若云‘物壯而老’,乃万物自然之理,无足异者。此数语结尾,...
《老子》75_02_校笺_07_高明
高明云:“甲、乙本‘百姓之不治也,以其上之有以為也,是以不治’,世传本多同王本作‘民之難治,以其上之有為,是以難治’。唯严遵与敦煌辛本‘民’字作‘百姓’,与甲、乙本同;严遵本末句亦...
《老子》19_04_校笺_07_罗运贤
罗运贤云:“《治要》卷三十四引无‘此三者’。”
《老子》09_01_校笺_14_吕吉甫
吕吉甫云:“持所以防溢,而盈之则重溢也。如欲勿溢,则如勿盈。故曰:‘持而盈之,不如其已。’”
《老子》56_04_校笺_10_易顺鼎
易顺鼎云:“按:此六句皆已见前,疑为复出。‘挫其鋭··’四句,与《上篇》第四章同。乃《上篇》无注,而此皆有注,疑此注亦《上篇》第四章之注也。《文选·魏都赋、运命论》两注皆引《老子》...
《老子》04_03_校笺_03_焦竑
焦竑云:“‘紛’,(龙兴观)碑本作‘忿’。”
《老子》58_07_校笺_07_魏源
魏源云:“‘民之迷,其日故久矣’,傅奕‘人之迷也,其故以久矣’。一本无‘矣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02_03_校笺_07_刘师培
刘师培云:“《文子》云:‘長短不相形。’《淮南子·齐俗训》曰:‘短修相形。’疑《老子》本文亦作‘形’,与‘生’、‘成’、‘傾’协韵。‘較’乃後人旁注之字,以‘較’释‘形’,校者遂以...
《老子》42_08_校笺_12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强本荣注:‘亦我義教之者,欲使去刚强而存柔弱。’是荣本作‘人之所教,亦我義教之’。”
《老子》77_05_校笺_04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人之道則不然,損不足以奉有餘’,六朝残卷无‘損’字,‘以’作‘能’。卷子、馆本无‘之’字、‘以’字,成疏但无‘以’字,彭、臧疏‘以’作‘而’。”水海按:臧疏本无“而”...
《老子》56_01_校笺_05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二‘知’字均当读为‘智’,古人通用。此言人君大智若愚,处无为之事,行不言之教,不以多言为贤也。”
《老子》77_06_校笺_05_薛蕙
薛蕙云:“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’,一作‘孰能以有餘奉天下’。”
《老子》50_07_校笺_05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‘兕虎’当为‘虎兕’,王弼注:‘虎兕无所措其爪角’,《淮南子·诠言训》‘虎无所措其爪,兕无所措其角;’皆虎在兕前,知古本当亦虎兕连文无疑。”
《老子》16_09_校笺_01_校勘
此两语,帛书甲本同,《甲本释文》校“”作“妄”;乙本作“芒作,凶”,“”作“芒”,《乙本释文》校“芒”为“妄”。今从帛书甲本。宋刊河上公本作“萎作,凶”,“萎”当为“妄”之误。景龙...
《老子》14_02_校笺_03_彭耜
彭耜云:“‘希’,李如字。” 又,河上公云:“无声曰希。言一无音声,不可得聽而聞之。”
《老子》71_02_校笺_06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帛书甲本作‘知不知,尚矣;不知不知,病矣’。‘不知不知’当是‘不知而知’之讹。乙本作‘知不知,尚矣;不知知,病矣’。亦有脱夺。必有两‘而’字、两‘矣’字,文义始显。传写...
《老子》57_06_校笺_13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故本当作“人多知慧,而奇物兹起”。帛书甲本作“人”,古棣谓作“民”,则失校矣。甲本出“知”字,王弼注谓“知慧”,傅奕本又直作“知慧”,可知应作“知慧”。“知慧”,涵...
《老子》02_05_校笺_01_校勘
此三句,帛书甲本作“□□□□□□也”,“為而弗志也,成功而弗居也”,第一句损掩“萬物作而弗始”六个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第二句“恃”借作“志”(上古二字皆為之部),《甲本释文》已...
《老子》28_11_校笺_16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大制天下者,其道纯而不離,犹樸全而无割也。”
《老子》20_18_校笺_06_焦竑
焦竑云:“‘異於人’,古本上有‘欲’字。‘貴食母’,开元本作‘求食於母’。‘食’音嗣。‘食母’,乳母也(见《礼记·内则》)。”
《老子》08_05_校笺_05_纪昀
纪昀云:“《永乐大典》作‘政’。‘政’、‘正’古通用。”
《老子》54_05_校笺_03_水海
水海按:“長”(zhǎng),大的,排行第一的,意为受尊崇的。林希逸云:“長,尊也。”或解“長”为“宽广”(张松如译)、“長久”(沙少海译)等,非是。 又,河上公注云:“修道於鄉,尊敬...
《老子》78_07_校笺_12_奚侗
奚侗云:'《尚书·汤诰》:'万方有罪,在予一人。予一人有罪,无以尔万方。'《庄子·则阳篇》:'古之君人者,以得為在民,以失為在己;以正為在民,以枉為在己。'此皆所謂'受國之垢'与'不祥'也...
《老子》20_18_校笺_14_刘师培
刘师培云:“王注:‘食母,生之本也。’河上公注:‘食,用也;母,道也。我獨貴用道也。’按第一章云:‘有名,万物之母。’第五十二章曰:‘天下又(有)始,以为天下母。既得其母,以知其子...
《老子》15_07_校笺_17_唐玄宗
唐玄宗注:“虽则儼然若客,无所造為,而不凝滞于物,涣然若春冰之釋散也。”
《老子》46_03_校笺_08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顾本成疏:‘罪者,摧也,言为苦之所摧逼也;前境美丽,称可慾之心,故言可慾也;’则成上有‘罪莫大於可慾’句。··强本荣注,引经文云:‘罪莫大於可欲,禍莫大於不知足,咎莫甚...
《老子》36_07_校笺_15_王弼
王弼注云:“魚脱於淵,则必见失矣。”
《老子》10_06_校笺_13_释德清
释德清云:“‘明白四達’,谓智无不烛也。然常人有智,则用智于处,衒耀见闻。聖人智包天地,而不自有其知,谓含光内照,故曰‘明白四達,而无知’。老子问人能如此乎。”
《老子》31_07_校笺_12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‘淡’当据《释文》作‘澹’。‘澹’為‘憺’字之假。《说文》:‘憺,安也。’按:‘恬澹為上’,言安静為上也。‘勝而不美’,言用兵之事,勝而不美也。”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