校笺

《老子》52_02_校笺_06_蒋锡昌

蒋锡昌云:“道藏王弼本作‘既知其母,復知其子’。譣谊,藏本为长,当据改正。‘既知其母,復知其子’,言圣人既知萬物之母为道,復知道之子为萬物也。”
03815

《老子》12_01_校笺_07_培真

培真云:“‘五色使人目明’的‘明’字,帛书甲本如此,切合文意。其余诸本皆為‘目盲’,似与文意不符,故本文取用‘目明’而不用‘目盲’。”
03815

《老子》13_10_校笺_02_彭耜

彭耜云:“‘若可寄天下’,纂微作‘則可以託天下’,程‘若可’下有‘以’字。”
04715

《老子》15_01_校笺_02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古之善為士者’,古本。”
03015

《老子》17_05_校笺_14_高亨

高亨云:“马叙伦曰:‘悠本字疑当作。’亨按:马说是也。《说文》:‘,嗼也。’嗼为不言或无声之义,单言‘’亦然。古书恒以‘寂’字为之,‘寂’正字作‘宗’。《说文》:‘宗,无人声。’重...
03015

《老子》64_12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故慎終若始,則□□□□”,后句损“无敗事矣”四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。帛书乙本作“故曰:‘慎冬若始,則无敗事矣。’”“終”作本字“冬”,“故”后有一“曰”字,似...
05015

《老子》66_07_校笺_03_范应元

范应元云:“‘故天下莫能與之争’,古本。”
03715

《老子》24_06_校笺_03_王道

王道云:“‘行’,当作‘形’。‘贅形’,形之附贅者,骈拇之类。”
03715

《老子》22_01_校笺_02_陆德明

陆德明云:“‘枉’,音往。”
03415

《老子》68_02_校笺_04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‘善用仁者為下’,各本‘仁’作‘人’。御注、王弼作‘為之下’。”
03415

《老子》23_01_校笺_04_陶绍学

陶绍学云:“姚鼐以此句属上章,而下节亦通為一。”
04815

《老子》77_05_校笺_08_张松如

张松如云:“所谓‘天之道,损有餘而補不足’,这正是老子看到自然界的一切,都是统一的,一切事物在其相互对立的矛盾中,又都具有同一性。例如,昼夜交替、暑往寒来等自然现象,从直观看来,它...
05015

《老子》78_02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本作'以其无□易□□',损掩'以'和'之也'三字;帛书乙本同此。今从乙本。严遵本无句首'以'字,句末'也'作'矣',谓'其无以易之矣'。宋刊河上公本、道藏王弼本、武英殿刊王弼本、熊刻...
03715

《老子》42_07_校笺_01_校勘

此两句,帛书甲本作“勿或败之□□,□之而散”,“勿”为“物”之假借,“散”为“损(简作损)”之或体(古汉字形旁“手”可与“支”互用,如“扶”《说文》古文写作,“播”古文写作,皆可证...
05515

《老子》78_07_校笺_12_奚侗

奚侗云:'《尚书·汤诰》:'万方有罪,在予一人。予一人有罪,无以尔万方。'《庄子·则阳篇》:'古之君人者,以得為在民,以失為在己;以正為在民,以枉為在己。'此皆所謂'受國之垢'与'不祥'也...
02415

《老子》79_03_校笺_05_武内义雄

武内义雄云:'敦、遂、景三本句首有'故'字,'徹'敦本作'撤',遂本作'轍'。'
05315

《老子》02_04_校笺_11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御注、王弼作‘功成不居’,河上作‘功成而弗居’。”
06015

《老子》30_07_校笺_02_彭耜

彭耜云:“‘果而勿强’,纂微、司马、曹、达真、陈、清源并上有‘是’字,黄、程上有‘是謂’二字。”
03115

《老子》47_03_校笺_14_王弼

王弼注云:“无在於一,而求之於众也。道视之不可見,听之不可闻,搏之不可得。如其知之,不须出户;若其不知,出愈遠愈迷也。”
05315

《老子》31_13_校笺_02_陆德明

陆德明云:“‘戰勝’,‘勝’式证反。”
06915

《老子》08_03_校笺_11_苏辙

苏辙注云:“《周易》曰:‘一阴一阳之谓道。继之者,善也;成之者,性也。’又曰:‘天以一生水。’盖道运而为善,犹气运而生水也,故曰:‘上善若水。’二者,自然而始成形,故其理同,道无所...
06215

《老子》10_01_校笺_20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按:‘乎’字系衍文。罗振玉曰:‘景龙、御注、敦煌乙、敦煌丙、英伦诸本,均无乎字,以后各乎字同。’”
04515

《老子》12_02_校笺_08_水海

水海按:“馳騁田獵”,纵馬追逐而獵取禽兽。“田”即古“畋”字。段玉裁《说文》注云:“‘田’即‘畋’字。”古文献多用“田”為“畋”,甲骨卜辞“畋獵”之“畋”皆写作“田”。又:“獵”,...
02915

《老子》54_08_校笺_07_水海

水海按:“以身觀身”前无“故”字是。上一段是讲修身、修家、修鄉、修邦、修天下的功用问题,本段经文是讲用“以物觀物”的“直觀(直觉)”方法去认识事物的途径问题,两段之间所讲的问题,其...
03715

《老子》55_03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本同;乙本作“據鳥孟獸弗捕”,“據”为“攫”之音借(“據”,上古见纽鱼部,“攫”,见纽铎部,鱼铎可对转通韵,故上古二字双声叠韵,可同音假借),“孟”为“猛”之音借(上古...
03915

《老子》13_04_校笺_01_校勘

此两句,帛书甲本损掩“失”后的“之”字;乙本同此两句。今从乙本。今诸通行本皆同帛书乙本。
05515

《老子》57_09_校笺_09_蒋锡昌

蒋锡昌云:“按:《史记·曹相国世家·集解》引‘好静’句,及《老子列传·索隐》引‘无為’二句并同此(王弼本)。《汉书·曹参传》颜注引‘我无為民自化,我好静民自正’,并无两‘而’字。《...
03915

《老子》15_04_校笺_15_水海

水海按:帛书甲、乙本皆有“曰”字,今存通行本唯傅奕本有此字,他本皆无。此“曰”字乃承前领下之要字,它承前文“强為之容”,领起下述七个排句,皆谓“善為道者”的行表和仪态,这七个排句,...
04515

《老子》58_02_校笺_03_魏源

魏源云:“‘其民缺缺’,一本‘缺缺’作‘觖觖’。此并从《淮南子》及王弼。”
02715

《老子》59_01_校笺_11_水海

水海按:当作“嗇(sè)”,非作“式”,可由《韩非子·解老》和帛书本为证。作“式”者,为后人望文生义而改。上章已明,老子主张“其政閑閑”(政治宽宏),而反对“其政察察”(政治严明)...
0431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