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17_01_校笺_04_焦竑
焦竑云:“‘不知有之’,一作‘下知有之’。今从吴幼清本。”
《老子》61_03_校笺_16_清世祖
清世祖注云:“此章借大國、小國,以喻知道之人,宜谦宜静也。為大國者,能自卑下,则可以合天下之交。其下者,譬如牝然,牝者以静而勝其牡者也。惟静惟下,而牝以勝。知道者法之,故以大國而下...
《老子》17_03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次侮’,侮,亡甫反。”
《老子》62_01_校笺_06_张煦
张煦云:“吕等无‘也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17_05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□□其貴言也”,当损掩“猶呵”二字,《甲本释文》校补为“猶呵”,“呵”当为抄写者时译“兮”而来,应复原为“兮”;乙本作“猷呵其贵言也”,“兮”时译为“呵”,今复原...
《老子》17_05_校笺_12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《说文》:‘悠,憂也;从心,攸声。’段注:‘悠同攸,攸同脩,古多假攸为脩,长也,远也。’是‘悠’乃‘脩’之假,而‘猶’、‘由’又‘悠’之假也。‘悠兮’,幽远无象之貌。...
《老子》62_05_校笺_09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《左传·襄公二十八年》云:‘既崔氏之臣曰:与我其拱璧,吾献其柩。’杜注:‘崔氏大璧。’《正义》:‘拱,谓合两手也。此璧两手共抱之,故为大璧。’据此,则王注谓为‘拱抱...
《老子》18_02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作“知快出,案有大僞”,“快”为“慧”的音假(上古二字皆为月部),“案”为“安”的借字(上古二字皆为影纽元部),《甲本释文》校“知”为“智”、校“快”为“慧”;乙本...
《老子》62_08_校笺_11_张煦
张煦云:“吕‘曰’作‘日’。”
《老子》18_04_校笺_06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各本及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、《史记·伯夷列传》索隐、《魏豹传》索隐、《汉书·魏豹传》注、《后汉书·卢植传》注、《文选·西征赋》注、《结客出自蓟北门行》注引并作‘忠臣’。《...
《老子》63_03_校笺_03_焦竑
焦竑云:“‘圖難於其易’,古本‘難’下有‘乎’,下同。一无‘其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19_03_校笺_04_范应元
范应元注云:“巧利本欲以便民,而其末必至挠民,盖巧利之习胜,则寝失淳朴之风也。上攻巧利,则下多奸贪,以至為盗,故絶弃世俗之所谓巧利之事,则盗賊无有矣。盖聖知、仁義、巧利非乱天下,而...
《老子》63_06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张舜徽说是。“諾(nuò)”,许諾。这两句是从反面告诫人们勿要视事太易,輕于许諾,要持慎重的态度,谨密周思,即下文从正面所讲的“難之”的态度。慎重之道,也是一种“无為”;“无...
《老子》19_06_校笺_06_罗运贤
罗运贤云:“按:‘見’、‘导’谊近。《史记·赵世家》:‘踰年历岁,未得一城;’《战国策·赵策》‘得’作‘見’,可证。《说文》:‘导,取也。’‘見素’与‘抱樸’,‘少私’与‘寡欲’,...
《老子》64_03_校笺_13_于省吾
于省吾云:“何氏校刊:‘只范本泮作判,余均作破。’罗氏《考异》:‘诸本亦作破。’按作‘破’是也。后人不明古音改‘破’为‘泮’,以韵下句‘其微易散’之‘散’,殊有未当。《释文》:‘脆...
《老子》20_03_校笺_03_焦竑
焦竑云:“‘善’,古本作‘美’。”
《老子》64_07_校笺_10_高亨
高亨云:“按:‘累’,当读为‘蔂’。土笼也。起於累土,犹言起於蔂土也。《淮南子·说山训》:‘针成幕,蔂成城。事之成敗,必由小生。’高注:‘蔂,土笼也。’字亦作‘虆’。《孟子·滕文公...
《老子》20_05_校笺_13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顾本成疏:‘莽是眇莽,叹其久远。’是成从诸家作‘莽’。按:罗氏谓‘荒’借为‘充’,是也。其解‘未央’为‘无主’,则非。《广雅·释诂一》:‘央,尽也。’‘未央’即无尽之谊...
《老子》64_11_校笺_10_成玄英
成玄英疏云:“‘幾’,近也。凡人從於有為之务,執心躁竞,分别取舍,曾无远见,每欲近成,有始无卒。故:多敗也。《尚书》云:‘靡不有初,鲜克有終。’”
《老子》20_08_校笺_03_陈景元
陈景元云:“‘怕’,一本作‘魄’。王弼作‘廓’。”
《老子》64_15_校笺_04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以輔’,各本及《文选·鹦鹉赋、鹪鹩赋》注引同此。‘以’字涉上文而衍。‘輔’疑為‘順’字之讹。《贾子·道术篇》‘行歸而過谓之順’,此‘順’字义同。‘恃’亦‘顺’讹。”
《老子》20_10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儽儽兮’,儽,力追反。一本曰:‘损益也,败也,欺也。’《说文》音雷。古本河上作‘乘乘兮’。”
《老子》65_04_校笺_02_焦竑
焦竑云:“‘國之福’下古本有‘也’。”
《老子》20_11_校笺_14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衆人之心,常怀不足,终日营营於功名富贵,逐逐於荣华得失,即已无不遂意,而贪之不已,惟求有餘。我獨若遺,遺者,遺弃其求餘之心,守其知足之念也。功名不能乱其志,利禄不能惑其...
《老子》65_08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损掩“至大順”三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。帛书乙本同此。今从乙本。道藏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景龙本、顾欢本、御注三本、敦煌辛本、遂州本、楼正本、强思齐本、陆希声本、李约本、...
《老子》20_14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我獨若昏’,陈(象古)作‘昏昏’。”水海按:古棣误谓“陈碧虚本作‘昏昏’”,而不此“陈”指“陈象古”者也。
《老子》66_04_校笺_02_薛蕙
薛蕙云:“‘欲先民,必以身後之’,‘民’一作‘人’;‘必以’一并作‘以其’。”
《老子》20_15_校笺_18_水海
水海按:帛书乙本“閩閩”,通“惽惽”(hūn hūn),(“閩”與“惛”,上古皆为文部)不明白、糊涂貌。《说文》:“惛,不憭也。”段玉裁注:“憭,慧也。”朱骏声《说文通训定声》:“字亦...
《老子》66_07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故□□□□□諍”,损掩“天下莫能與”五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,“争”假作“静”(上古二字皆為庄纽耕部),无“之”字。帛书乙本“與”後无“之”字。许抗生云:“‘之’...
《老子》20_18_校笺_03_彭耜
彭耜云:“‘而貴求食於母’,纂微、司马并作‘而貴食母’;苏作‘兒貴食母’;五注、曹、陈、达真、叶、清源、黄‘於’并作‘於’;程作‘而貴食於母’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