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15_07_校笺_10_张煦
张煦云:“葛‘涣’下有‘兮’字,‘冰’下有‘之’字,葛‘冰’作‘水’。”
《老子》58_05_校笺_09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朱氏读‘正’为‘定’,是也。帛书乙本‘其无正’下有‘也’字,语意尤胜,今据补。此数语(指‘其无正也,正復為奇,善復為妖’)承上文而续申之,谓事物变化无定,有如正常者可变...
《老子》15_09_校笺_13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心照清静,而能容物,和同光尘,不自殊异,渾然如濁,物莫能知。”
《老子》58_08_校笺_11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‘是以聖人方而不割,廉而不劌’,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、《文子·上义篇》均同此。《韩非子·解老》引‘劌’作‘穢’。顾本成疏‘不穢而穢’,节解‘不可以穢浊妨道行也’,是成、节...
《老子》15_11_校笺_18_苏辙
苏辙云:“世俗之士,以物汩性,则濁而不复清。今知濁之乱性也,则静之;静之而徐自清矣。”
《老子》59_01_校笺_16_水海
水海按:《韩非子·解老》等谓“治人事天”皆就人一身而言,以适动静、省思虑为“治人”,不极聪明,不尽智识为“事天”;高诱等人把治身养生释为“事天”,把治国治民解为“治人”;河上公、成...
《老子》15_14_校笺_09_王昶
王昶云:“至元同开元(即御注本)。”
《老子》59_05_校笺_04_刘师培
刘师培云:“按《韩非子·解老》作‘則可以有國’,与上文‘則莫知其極’例同,较今本为长。”
《老子》16_02_校笺_12_王弼
王弼注云:“动作生长。以虚静觀其反復。凡有起於虚,动起於静,故萬物虽並动作,卒復歸於虚静,是物之極篤也。”
《老子》60_01_校笺_03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烹’,普庚反,不当加火。‘小鮮’,‘鮮’音仙。”
《老子》16_05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“静曰復命”与“静,是謂復命”意思同。作“是謂復命”,且与上下文例不合。唯帛书甲、乙本作“静,是謂復命”,文畅意足。“復命”,命,本性;復命,復歸本性,意指回復到虚静的本性...
《老子》60_03_校笺_07_老子注释
复旦大学哲学系《老子注释》云:“‘非’,不但。四句义为:不但鬼不灵验,神也不傷害人。不但神不傷害人,‘聖人’也不傷害人。”
《老子》16_10_校笺_07_顾欢
顾欢本御注:“知守真常之道,则必竟虚静如容谷,无不含容也。”
《老子》61_01_校笺_05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各本作‘大國者下流,天下之交,天下之牝’。今据帛书甲本写正。”
《老子》17_01_校笺_01_校勘
此两语,帛书甲本同之;乙本作“大上,下知又□”,“有”假为“又”,“之”字损掩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补。今从帛书甲本。高明謂甲、乙本作“太上”,则抄误。河上公本、想尔本、熊刻王弼本、张...
《老子》61_03_校笺_13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‘恒’,各本作‘常’,沿汉人避讳而改也。今据帛书甲、乙本写正。牝牡犹雌雄也。牝之以静勝牡,亦即知雄守雌以弱制强,以柔克刚意。奚侗曰:‘静者不争,比于江海善下。’按:‘為...
《老子》17_02_校笺_16_福永光司
福永光司云:“‘大上’,即至高,最善的意思。次句‘其次’,即次善的意思。乃是价值的等级。”
《老子》62_01_校笺_03_彭耜
彭耜云:“‘萬物之奥也’,‘奥’,李乌报切,言道体无外而万物资给于奥中。纂微、苏、曹、陈、清源、程并无‘也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17_04_校笺_13_甲本释文
《甲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‘案’,乙本作‘安’。通行本此处多作‘信不足焉,有不信焉’。‘安’、‘案’与‘焉’,音近义通,作‘于是’解。或误以‘焉’为句尾语词,属之上句,遂并下句增一‘焉...
《老子》62_04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作“人之不善也,何棄□有”,前句有一“也”字,后句损掩一“之”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。帛书乙本作“人之不善,何□□□”,后句损掩“棄之有”三字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补。...
《老子》17_06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“功成事遂”与“成功遂事”意思相同。然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成功遂事”,敦煌唐写本S四七七《老子道经河上公章句》即同此。“成”:完成,成就,动词,带宾语。《说文·戊部》:“成,...
《老子》62_07_校笺_05_张煦
张煦云:“赵(秉文)无‘也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18_03_校笺_03_纪昀
纪昀云:“按:‘有孝慈’,按:‘慈’,《永乐大典》作‘子’。”
《老子》63_01_校笺_09_高明
高明云:“过去解此经文,皆把‘為无為,事无事,味无味’视为三个并列的动宾结构的短句,即所谓‘為所无為,事所无事,味所无味’。果真如此,则同下文‘大小多少,報怨以德’语谊全不相应,故...
《老子》19_01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知”。想尔本、傅奕本等本即作“知”。《庄子·胠箧篇》和《在宥篇》两次援引皆作“知”。“知”,后来写作“智”。又,帛书甲本与通行本无“而”字,乙本有“而”字...
《老子》63_04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上文有“圖難”、“為大”之语,此文作“天下之難”、“天下之大”,则前后文“難”、“大”文字一律。他本此二句中作“難事”、“大事”,则上、下行文不一也,故帛书本作“天下之難”...
《老子》19_04_校笺_17_易顺鼎
易顺鼎云:“《文子》引‘絶學无憂’在‘絶聖棄智’之上,疑古本如是,盖与三‘絶’字意义相同。今在‘唯之与阿’句上,则意似不属矣。或谓‘绝聖棄智’以下,皆以两句足义,此止一句,恐非。不...
《老子》64_02_校笺_03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按:帛书甲本作‘其安也,易持也’。以此例之,下数句必皆有‘也’字,语法相同。”
《老子》20_02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同;帛书乙本“诃”作“呵”。今从甲本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索洞玄本、顾欢本、傅奕本、景龙本、御注三本、邢玄本、遂州本、景福本、楼正本、虞世南本、李约本、强思齐本、陆希...
《老子》64_06_校笺_04_焦竑
焦竑云:“‘豪’,一作‘毫’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