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78_06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帛书甲、乙本作'訽',则同'詬'。《说文·言部》:'訽,詬或从句。'《玉篇·言部》:'詢,同詬。'《左传·昭公二十年》:'子死亡有命,余不忍其訽。'杜预注:'訽,耻也。'陆德明《释文》...
《老子》50_08_校笺_07_柳存仁
柳存仁云:“‘不避甲兵’句,河上本‘避’字作‘被’,玄宗同河上本。”
《老子》33_02_校笺_09_吴澄
吴澄云:“智能知人,徇外之智尔。能自知,则内能尽性也,故謂之明。”
《老子》33_08_校笺_08_古棣
古棣云:“许抗生从帛书作‘忘’,今译为:‘死而不为人忘却的为长壽。’许译与老子原意不合,在义理和逻辑上都说不通。‘壽’謂人之存在,与‘夭’相对而言,‘死而不为人忘却’怎么能叫‘长壽...
《老子》10_03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同;乙本“蓝”作“監”,“毋”后有“有”字。今从甲本。其他诸本“脩”作“滌(简作涤)”,“藍”作“覽(简作览)”,“毋”作“无”。宋刊河上公本、想尔本、景龙本、易玄...
《老子》36_07_校笺_05_焦竑
焦竑云:“‘魚不可脱於深淵’,‘脱’,古本作‘悦’。‘深淵’,原本‘淵’,今从韩非本。”
《老子》56_07_校笺_05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:张之象作‘害’。《释文》于五十八章‘廉而不劌’下,始出‘劌’字,未知毕据何本。”
《老子》61_02_校笺_10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磻溪作‘天下之交牝’。六朝残卷作‘天下之交,天下之牝’。馆本、卷子成疏‘交’作‘郊’,并重‘天下之郊’一句。”又云:“‘天下之交’四字,涉上文‘故德交歸焉’及‘天下之下...
《老子》64_15_校笺_03_魏源
魏源云:“‘以恃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’,‘恃’,诸本作‘輔’,此从《韩非子》。‘恃’,待也。待其自然而不敢以有為造作之,所谓‘无為自化,清静自正’也。”
《老子》27_04_校笺_10_张煦
张煦云:“开元、赵‘閉’作‘閇’。‘鍵’,张之象同,林作‘揵’,各本作‘楗’。‘而’,陈象古作‘故’,下同。”水海按:今譣北京西便门外白云观赵松雪书《道德经》“閉”作“閇”。
《老子》28_08_校笺_13_吕惠卿
吕惠卿云:“為天下式,无往而非一,則常德不忒矣。不忒,則不差矣。”
《老子》08_03_校笺_08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陆所谓‘下同’者,当泛指别章言。陆於别章‘惡’字,有不出音者,如二十章‘善之与惡’,是也。有出音者,如二十四章‘物或惡之’,是也。马氏不明陆氏‘下同’之意,擅谓经文应重...
《老子》56_05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作“是胃玄同”,“胃”为“謂(简作谓)”之假。今从帛书《老子甲、乙本释文》校为“謂”。张之象本、武英殿刊聚珍版纪昀校王弼本“玄”作“元”;传世他本皆同此句。
《老子》60_02_校笺_13_成玄英
成玄英疏云:“‘蒞’,临也。言用正道以临天下者,使邪魅之鬼不敢为妖孽之患也。”
《老子》72_03_校笺_08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各本均作‘夫唯不厭,是以不厭’。上‘不’字,帛书甲、乙本并作‘弗’,古人行文,二句相联,有易字见意之例,今从改正。”
《老子》27_04_校笺_21_水海
水海按:从哲学思想上来说,“閉門”,指關閉心智之門。《德篇》“塞其说,閉其門,冬身不堇”(通行本为第五十二章)。老子认为心智是通过感觉器官接受外界刺激而形成的輕躁的欲望,所以老子提...
《老子》42_10_校笺_08_张松如
张松如云:“‘斅父’或省作‘學父’,义同‘教父’。‘父’训‘始’,训‘本’,或训‘巨’(‘规巨’),谊亦相通。故斟酌众说,语译作‘教學总纲’。”
《老子》46_06_校笺_05_刘师培
刘师培云:“按:《韩非子·喻老》引作‘知足之为足矣’,当为古本。”
《老子》34_02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□□遂事而弗名有也”,句首损缺“成功”二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乙本作“成功遂□□弗名有也”,“遂”后损缺“事而”二字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补。今二本合校即得此句。道...
《老子》20_09_校笺_05_劳健
劳健云:“‘如婴兒之未咳’,‘咳’字景龙、开元作‘孩’,傅、范、景福与《释文》并作‘咳’。按:‘孩’即‘咳’的古文。”
《老子》20_11_校笺_03_纪昀
纪昀云:“‘而我獨若遣’,按:《永乐大典》无‘而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20_15_校笺_07_李道纯
李道纯云:“‘忽乎若晦’,或云‘淡乎其若海’,非。”
《老子》39_11_校笺_05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《文子·道原篇》、《治要》、《文选·励志诗》注引‘以’上并有‘必’字。各本及《御览》四二三袁宏明谦引《汉书·魏豹田横传》颜注引并同此(傅奕本)。成疏下文‘人之所惡,唯孤...
《老子》41_07_校笺_12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《玉篇》:‘,垢黑也。’当为‘辱’之古文。《广雅·释诂三》‘辱,污也,又恶也’。《素问·气交变大论》‘黑气酒辱’。辱有黑义,与白对立,故曰‘大白若辱’。”
《老子》42_01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释“一”为“道”说,非也。河上公谓“一”为“道始所生也”。显然,“一”不是“道“一”,即为“元气”。据《老子》下文云:“萬物负阴而抱阳”,可知“一”指“阴阳未分的混沌元气”...
《老子》30_08_校笺_17_水海
水海按:此三句,《德篇》(通行本为第五十五章)亦见。帛书甲本於彼处作“即老”,於此处作“而老”;乙本於彼处作“則老”,於此处亦作“而老”。按帛书之义,“則”、“即”、“而”通用。《...
《老子》54_03_校笺_05_易顺鼎
易顺鼎云:“按:《周易集解》虞氏注引《老子》曰:‘修之身,德乃真。’无‘於’字并无‘其’字矣。”
《老子》19_06_校笺_06_罗运贤
罗运贤云:“按:‘見’、‘导’谊近。《史记·赵世家》:‘踰年历岁,未得一城;’《战国策·赵策》‘得’作‘見’,可证。《说文》:‘导,取也。’‘見素’与‘抱樸’,‘少私’与‘寡欲’,...
《老子》31_08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、乙本同。今从甲、乙本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御注三本、楼正本、李约本、陆希声本、强思齐本、杜光庭本、陈象古本、苏辙本、陈景元本、李霖本、吕知常本、吕惠卿本、邓锜本、杜道...
《老子》72_03_校笺_09_高明
高明云:“帛书甲、乙本‘夫唯弗猒,是以不猒’,前作‘弗猒’,后作‘不猒’,前后用词不同,谊有区分。今本前后用‘不’字,或同用‘无’字,绝非《老子》原本之旧。朱谦之云:‘……。’朱说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