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03_07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仅存“使”字,他字全损;帛书乙本如此。今从乙本。想尔本、敦煌甲本皆无“夫”字,“知”后有“者”字,“弗”作“不”,无“而已”二字,谓“使知者不敢、不為”。景龙本无“...
《老子》47_03_校笺_04_张煦
张煦云:“吕‘镾’作‘彌’,‘尟’作‘少’。”
《老子》30_08_校笺_09_易顺鼎
易顺鼎云:“《内经》卷一王冰注引作‘不道早亡’,疑唐时本有作‘亡’者。”
《老子》04_01_校笺_13_罗运贤
罗运贤云:“《说文》及《初学记》二十三引并‘之’字绝句。”
《老子》48_01_校笺_03_焦竑
焦竑云:“‘為學’、‘為道’,古本下有二‘者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31_02_校笺_05_水海
水海按:马说非也。《道藏集注》本于本章末引王弼注云:“疑此非老子之作也。”宋晁说之题王弼注《道德经》也说:“弼知‘佳兵者不祥之器’至於‘戰勝以喪禮處之’非老子之言。”又,据马叙伦《...
《老子》04_03_校笺_12_高延第
高延第云:“‘挫其鋭’,谓反于太朴,不为崖异。‘解其紛’,谓清静自处,不与物相撄。‘和其光’,不自表暴,光而不耀也。‘同其塵’,不修身以明污,受天下之垢也。”
《老子》48_04_校笺_05_罗运贤
罗运贤云:“《东京赋》注引作‘以至於无為也’。《御览》六五九引无‘于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31_06_校笺_06_宋徽宗
宋徽宗注云:“君子貴德而畏刑,故曰‘非君子之器’。禁暴救乱,逼而后动,故‘不得已’。”
《老子》05_01_校笺_06_罗振玉
罗振玉云:“景龙、广明二本作‘’,敦煌本作‘爹’,均‘芻’之别构。”
《老子》49_02_校笺_01_校勘
此句帛书甲本作“以百□之心為□”,损掩“姓”字和“心”字,甲本释文已校补;乙本“姓”假作“省”(上古二字皆为心纽耕部)。今从甲本释文。严遵本、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王羲之本、顾欢本、傅...
《老子》31_08_校笺_14_徐梵澄
徐梵澄云:“由是而用兵,而兵為不祥之器,必不免於殺人。孟子又有说於梁襄王之言,襄王问曰:‘天下惡定乎?’孟子对曰:‘定於一。’又问:‘孰能一之?’对曰:‘不嗜殺人者能一之。’孟子言...
《老子》05_05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多言數窮,不如守中’,數,音朔。萬物之多,百姓之众,聖人不过推此一道而博爱之,岂区区言仁也?傥多言仁爱,而不能体道,则空有其言,而无实效,故多言则数窮也,不如同天地守...
《老子》49_06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字当作“得”,“德”为后人以假借更易之。此言“民之信与不信,聖人一律待之以信,而任其自化,则其结果皆得信也。”(蒋锡昌注语)
《老子》31_11_校笺_09_刘师培
刘师培云:“‘吉事尚左’以下,至‘言以喪禮處之’此五句者亦系‘貴左’、‘貴右’及末语注文,惟注中复有脱文耳。河上公本於‘不祥之器’二语,於‘言以喪禮處之’诸语,均加注释,所据之本,...
《老子》06_03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緜緜呵若存,用之不堇”,“兮”误译作“呵”,“勤”假作“堇”(二字上古皆为文部);帛书乙本前句作“緜緜呵其若存”,“兮”误译作“呵”,则有“其”字,后句同甲本。...
《老子》49_10_校笺_01_校堪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百姓皆屬耳目焉”,“屬”为“注”之假,“屬”后无“其”字;帛书乙本作“□生皆注亓□□□”,句首损缺“百”字,“生”為“姓”之假借,“亓”即“其”,句后损掩“耳目焉...
《老子》32_01_校笺_03_俞樾
俞樾云:“‘道常无名’,按:‘常’與‘尚’通,说见首章(谓‘《史记·卫绾传》:剑尚盛,《汉书》尚作常;《汉书·贾谊传》:尚惮以危为安,《贾子·宗首篇》尚作常。并常與尚古通之证也。尚...
《老子》07_03_校笺_04_王卡
王卡云:“‘是以聖人後其身’,《意林》无‘是以’二字。”
《老子》50_03_校笺_05_水海
水海按:避讳说非是,河上公本、王弼本已作“人”,而不作“民”字。笔者认为,《老子》古本作“民”而不作“人”,《韩非子·解老》和严遵本作“民”正与帛书甲、乙本相合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等...
《老子》32_03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□王若能守之,萬物將自賓”,前句句首损掩“侯”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乙本同此二句。今从乙本。想尔本、索洞玄本、景龙本、敦煌丁本、遂州本、傅奕本、白文本、姚鼐本...
《老子》08_02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而不争’,纂微、司马、曹、陈‘而’并作‘又’。”
《老子》50_07_校笺_07_古棣
古棣云:“应作‘陵行’,但‘陵’字不能解作‘山陵’,而是与‘陸’同义。以‘陵’为‘陸’乃春秋时期长江流域的约定俗成之语。《越绝书·兵法》以‘船军’和‘陵军’对举。‘陵军’即指陸軍。...
《老子》32_05_校笺_13_水海
水海按:古棣说是也。《老子》故书当作“人莫之令”。其中之“人”,河上公古本(即王羲之书河上公本)即如此,唐本多有作“人”者(笔者亲见至少十二种),即上承河上公古本,并非避唐皇帝李世...
《老子》08_04_校笺_07_高明
高明云:“‘予善天’,甲本‘天’字捝漏,抄写之误,当据乙本补。今本作‘與善仁’或‘與善人’。
《老子》50_11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前句句末当有“也”字,傅奕本由项羽妾墓本等校勘而来,亦有“也”字。又,《老子》原本后句句末当有“焉”字,《韩非子·解老》所引为战国古本,即有“焉”字。实非后人“...
《老子》32_08_校笺_03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譬道在天下’,河上、王弼‘道’下有‘之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09_01_校笺_08_许抗生
许抗生云:“‘殖’,甲、乙本皆作‘植’,《说文》无‘植’字,疑为‘殖’字。《广雅·释诂》:‘殖,积也。’殖即积累的意思。‘已’,止也。”
《老子》51_05_校笺_06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、王弼‘爵’作‘命’,明皇、希声同奕(作‘爵’)。”
《老子》33_02_校笺_02_石田羊一郎
石田羊一郎云:“‘知’字上当有‘有’字。”水海按:此说非也,纯属妄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