校笺

《老子》62_06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本“若”误作“善”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正;乙本同此。今从乙本。傅奕本“若”作“如”,“坐”字无,“而進此”作“進此道也”,谓“不如進此道也”。严遵本、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...
0489

《老子》18_02_校笺_07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‘智惠出’,王弼作‘智慧’,或作‘慧知’,非。”水海按:《宋张太守汇刻道德真经集注》本中王弼注出“智惠”二字,浙江书局刻明华亭张之象本王弼注出“智慧”二字,中华民国九年...
05212

《老子》62_09_校笺_04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按:此文‘贵’字有二义。《说文》:‘貴,物不贱也;’此可训上一‘貴’字。《老子》‘不贵难得之货’,王注‘隆之称也’,是也。下一‘貴’字,从声训为归。《初学记》引《说文》...
04113

《老子》18_04_校笺_12_陈柱

陈柱说:“太平之世,安有忠臣;安乐之家,岂有孝子。然则睹忠臣之可贵,必其國家之昏亂矣;睹孝子之可贵,必其家之不和矣。然则知仁義之可贵,则天下必不仁義者矣;是犹鱼知水之可贵,则必已有...
04314

《老子》63_03_校笺_09_水海
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有“乎”字,张鼎文本和道藏本《韩非子》引即有“乎”字,与帛书本合,然则衍“於”字也。又,“圖”,圖谋,“谋度”(顾本成疏)。此两句言圖谋困難的事,应当在它容易...
03911

《老子》19_04_校笺_05_魏稼孙

魏稼孙云:“御注‘為’上有‘以’字。”
02911

《老子》63_07_校笺_05_石田羊一朗

石田羊一朗云:“王注云:‘以聖人之才,猶尚難於細易,况非聖人之才,而欲忽於此乎?故曰猶難之也。’以‘猶尚’释‘猶’,以‘細易’释‘易’,可证王本原有‘易’字也。”
03115

《老子》19_06_校笺_12_蒋锡昌

蒋锡昌云:“按:‘素’即‘樸’,‘私’即‘欲’,二者谊一,不过易词以言之。五十七章‘我无欲而民自樸’,可知‘樸’即‘无欲’。‘无’亦‘寡’也,故此文‘少私’,即七章之‘无私’;‘寡...
0229

《老子》64_05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、乙本全损,《甲、乙本释文》已校补。今从《甲、乙本释文》本。敦煌庚本无两“也”字,作“為之於其未有,治之於其未亂”。傅奕本、范应元本“於”作“乎”,无两“也”字,谓“...
05215

《老子》20_04_校笺_06_乙本释文

帛书《乙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‘人’,各本皆无,疑为衍文。”
0358

《老子》64_10_校笺_05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柰卷与敦煌壬本同。严遵‘是以’作‘故’,下二‘故’字作‘則’。又,景龙碑本‘’字乃‘執’字之别构。”
05010

《老子》20_07_校笺_02_彭耜

彭耜云:“‘如春登臺’,司马、五注、叶、邵并作‘如春登臺’。”水海按:司马光本、邵若愚本等本作“如登春臺”,彭氏谓作“如春登臺”,当为笔误,今据改。马叙伦引以误传误。
0536

《老子》64_14_校笺_04_焦竑

焦竑云:“‘復衆人’,古本‘復’上有‘以’。”
02912

《老子》20_09_校笺_01_校勘

此句,帛书甲本,仅存一“若”字,“婴兒未咳”四字全损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帛书乙本同此句。今从乙本。宋刊河上公本“若”作“如”,“婴”作“孾”,“兒”后有“之”,“咳”作“孩”,谓...
0366

《老子》65_02_校笺_07_张舜徽

张舜徽云:“各本作‘智多’,而王弼注云:‘多智巧诈’,下文又注云‘以其多智也’,是王本原作‘多智’无疑。今从景龙碑本。多犹重也,尚也。皆语承上文申言民之所以難治,由于為人君者以己才...
05013

《老子》20_10_校笺_19_张舜徽

张舜徽云:“儽儽无歸,谓疲困无定向也。”
03811

《老子》65_05_校笺_09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遂州、磻溪、柰卷、王羲之本均作‘楷式’,傅、范、高作‘稽式’。……虽‘稽’、‘楷’古混,《庄子·大宗师篇》‘狐不偕’,《韩非子·说疑》作‘狐不稽’。稽式亦即楷式,但‘楷...
04010

《老子》20_13_校笺_08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‘純純’,河上、王弼作‘沌沌兮’。”
05512

《老子》66_01_校笺_11_水海

水海按:作“百谷”是。马叙伦谓“百谷”为“川谷”之讹,非也。《说文》云:“谷,泉出通川為谷,从水半见出于口。”《玉篇》云:“谷,古木切,水注谿也。”又,《公羊传·僖公三年》“无障谷...
02612

《老子》20_15_校笺_03_陆德明

陆德明云:“‘悶悶’,如字。‘澹兮其若海’,‘澹’徒绀反。古本河上作‘忽兮若海’;严遵作‘忽兮若晦`。”
04112

《老子》66_05_校笺_08_罗振玉

罗振玉云:“敦煌辛本无‘聖人’二字。”
03211

《老子》20_16_校笺_17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‘漂无所止’,室町本同。王羲之本作‘飂兮若无所之’。又孙鑛《古今本考正》曰:‘飂兮若无止,一作漂兮若无止,一作膠兮似无止。’‘膠兮似无止’不知所据何本,疑‘廫’字之误。...
04614

《老子》80_01_校笺_12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‘小國寡人’,按:柰卷‘寡’作‘寮’。景福、柰卷、王羲之‘伯’下有‘人’字。”
03515

《老子》21_01_校笺_01_校勘

此两句,帛书甲本、乙本皆同。今从帛书甲、乙本。景龙本“德”作“得”,谓“孔得之容,唯道是從”。李约本、明太祖本、《永乐大典》本“是”作“之”,谓“孔德之容,唯道之從”。其他诸本皆同...
04211

《老子》80_05_校笺_05_张煦

张煦云:“吕等无‘至治之極民各’六字,‘俗’作‘居’,‘業’作‘俗’。”
03214

《老子》21_03_校笺_08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道藏王本二‘惚’字皆作‘忽’,《释文》出‘怳’字,知王本作‘怳’。”
03612

《老子》81_02_校笺_03_武内义雄

武内义雄云:“‘善者不辯’二句,敦、遂二本在‘知者不博’二句之后。”
03210

《老子》21_06_校笺_05_于省吾

于省吾云:“按:自来皆读‘信’如字,遂不可解结。‘信’、‘申’古通。《考工记·轮人》:‘信其程帛书围;’疏:‘信,古之申字。’《礼记·儒行》:‘起居竟信其志;’疏:‘信读為申。’‘...
0527

《老子》67_01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损掩,《甲本释文》校补为“天下皆謂我大,不肖”。乙本作“天下□胃我大,大而不宵”,前句损掩一“皆”字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补,“謂(简作谓)”假作“胃”,“肖”假作“宵...
02813

《老子》21_09_校笺_10_水海

水海按:帛书乙本作“然也”,王弼本作“狀哉”。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然”,而不作“狀”,因“狀”字与“然”字形近而讹(古“然”字作“肽”。《说文》:“肰,读若然。”王筠《说文释例》:“...
044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