校笺

《老子》73_04_校笺_02_陆德明

陆德明云:“‘繟’,音闡。‘坦’,吐但反,梁王尚、钟会、孙登、张嗣本有此。‘坦’,平大貌,河上作‘墠’。‘墠’,宽也;旦尺善反,又上單反也。”水海按:今存河上本作“繟”,河上注云:...
04811

《老子》39_01_校笺_02_水海

水海按:训“一”为“元气”说是也。“元气”是由太初混沌的道经过长期发展的产物。“元气”是有名之物,道是无名之物。可见“一”不是“道”。然而它近于“道”。
04011

《老子》78_01_校笺_02_陆德明

陆德明云:''天下莫柔弱於水',河上本作'天下柔弱莫過於水'。'
05911

《老子》28_01_校笺_10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作‘奚’是也。《庄子·天下篇》、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作‘谿’,此或后人以《老子》误字改之。‘谿’,《玉篇》:‘诘难切,与溪同。’《说文》:‘谿,山渎无所通者,从谷,奚声...
04011

《老子》79_02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'是以聖右介,而不以責於人',《甲本释文》校注云:'各本作'是以聖人執左契',此脱'人執'二字,假介為契。契即契约,古以右為上,如秦汉虎符皆右在皇帝。《战国策·韩策三》...
03811

《老子》44_03_校笺_07_水海

水海按:高说是也。今帛书甲本“甚”字前即无“是故”二字。自《韩诗外传》、王弼以来,就衍增二字。可知所益久矣。又,下句已有“故”字,此二句不当重出“是故”,尤可证也。
05211

《老子》02_03_校笺_08_王昶

王昶云:“易州、开元御注本无‘之’字,六句皆然。”
03011

《老子》46_06_校笺_02_彭耜

彭耜云:“‘故知足之足’,司马无‘之足’二字。”
03111

《老子》32_03_校笺_06_罗振玉

罗振玉云:“梁武、景龙、敦煌三本,并作‘王侯’。”
04011

《老子》51_01_校笺_05_高亨

高亨云:“按:‘物形之,勢成之’二句,义不可通,文必有误。疑此四句当作‘物,道生之,形之;德畜之,成之’。盖转写‘物’字窜入下文,‘形之’二字亦窜入下文,读者以意增‘勢’字耳。‘物...
04811

《老子》52_02_校笺_01_校勘

此两句,帛书甲本作“懸得亓母,以知亓□”,“既”作“愍”,当为“既”的假借字,《甲本释文》即校为“既”;后句损掩一“子”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。帛书乙本同此。今从乙本。敦煌唐写本S...
05211

《老子》35_05_校笺_07_罗振玉

罗振玉云:“敦煌本‘淡’作‘惔’,无‘乎其’二字。”
05711

《老子》12_04_校笺_04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《左传·昭公二十五年》正义引:‘五味令人口臭。’”
04211

《老子》14_05_校笺_02_陆德明

陆德明云:“‘故混’,混,户本反。”
04211

《老子》37_05_校笺_10_想尔注

想尔本注云:“道常无欲,樂清静,故令天地常正。天地,道臣也。王者法道行诫,臣下悉皆自正矣。”
04411

《老子》16_07_校笺_03_张松如

张松如云:“‘知常曰明’,开元、敦煌皆如此。”
05311

《老子》62_05_校笺_06_马叙伦

马叙伦云:“馆本‘拱’作‘供’,下有‘之’字。《文选》谢玄晖《鼓吹曲》注引‘駟馬高蓋’,疑误记,增‘高蓋’二字。”
05311

《老子》64_03_校笺_10_蒋锡昌

蒋锡昌云:“范见王本作‘判’,‘判’、‘散’为韵,当据改正。强本成疏及荣注引经文云:‘其脆易破’,是成、荣并作‘破’。”
04311

《老子》80_03_校笺_04_张煦

张煦云:“苏‘輿’作‘轝’,葛、赵作‘車’。”
03711

《老子》80_07_校笺_02_彭耜

彭耜云:“‘使民至’,纂微、司马、苏、曹、陈并无‘使’字。‘不相與往來’,纂微、司马、苏、五注、曹、陈、达真、叶、清源、黄、程并无‘與’字,黄、程上有‘而’字。”
03111

《老子》23_08_校笺_01_校勘
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同於德□,道亦德之”,损掩“者”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乙本同此二句。今从乙本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景福本、林希逸本、李道纯本、林志坚本、焦竑本、释德清本...
03711

《老子》26_02_校笺_02_陆德明

陆德明云:“‘離’,音利。‘輜’,侧其反。‘重’,直用反。”
03411

《老子》43_02_校笺_05_焦竑

焦竑云:“‘无有入於无間’,古本、《淮南子》并作‘出於无有,入於无間’。王弼作‘无有入无間’。”
04911

《老子》49_02_校笺_06_水海

水海按:“百姓”是奴隶社会宗族制的产物。在先秦奴隶社会中,占统治地位的宗族,概称“百姓”。百言其多,姓指族姓。如《尚书·尧典》“九族既睦,平章百姓”,“百姓”即各个宗族及其贵族首领...
05311

《老子》49_07_校笺_05_石田羊一郎

石田羊一郎云:“‘任’本作‘在’,古书‘任’或误‘在’。《淮南子·诠言训》云:‘在智则人与之讼,在力则人与之事。’”
04411

《老子》49_11_校笺_07_张松如

张松如云:“景龙、开元皆作‘孩’。··或解‘孩之’為‘一以婴儿遇之’,此苏辙语也。意谓像对待小孩子那样来对待百姓。蒋锡昌曰:‘言聖人皆以小儿待之,不分别其善不善,信不信也。’又曰:...
03611

《老子》08_03_校笺_06_张煦

张煦云:“‘居’,吕(知常)作‘處’。吕(知常)、葛、苏、赵(孟頫)无‘矣’字。”
04511

《老子》53_06_校笺_12_水海

水海按:帛书乙本作“猒”(yàn)是。《说文》云:“猒,饱也,足也。”《玉篇》云:“猒,於艳、於盐二切,足也,饱也。”段玉裁《说文注》云:“浅人多改‘猒’为‘厭’,‘厭’专行,而‘猒...
03911

《老子》35_01_校笺_05_朱谦之

朱谦之云:“傅、范本‘象’下有‘者’字。御注‘象’作‘’。按‘象’借为‘像’,《易传·系辞》:‘見乃谓之象。’‘大象’即大像也。成玄英疏‘大象犹大道之法象’,是也。”
05611

《老子》54_04_校笺_02_焦竑

焦竑云:“赵至坚‘乃’作‘能’。‘乃餘’,赵作‘能有餘’。”
0371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