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55_09_校笺_03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壯’,馆本作‘压’。‘則’,宋河上作‘將’。”
《老子》63_02_校笺_02_姚鼐
姚鼐云:“‘大小多少’下有脱字,不可强解。”
《老子》67_08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不敢為天下先,故能為成器长’,‘長’,上声。古本。”
《老子》07_02_校笺_04_王昶
王昶云:“邢州无‘且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15_01_校笺_06_张煦
张煦云:“吕等‘道’作‘士’。”
《老子》32_03_校笺_05_张煦
张煦云:“吕等作‘侯王’。林‘守’下有‘之’字。”水海按:元刻林希逸本“守”下无“之”字。按林氏注文“为侯王者,若能守此道”(“此道”即释“之”),“守”下当有“之”字。
《老子》15_12_校笺_07_陶方琦
陶方琦云:“依王弼注,似王本无‘久’字。”水海按:王弼注云:“安以動,物则得生,此自然之道也。孰能者,言其难也。徐者,详慎也。”据此似无“久”字。今譣武英殿聚珍版王弼本和张之象刊王...
《老子》77_06_校笺_11_高明
高明云:“帛书研究组误将乙本残文‘有以取’三字补作‘有以’二字,读为‘夫孰能有餘而有以奉於天者’。‘奉’前丢‘取’字,则经义全失。世传今本作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’;‘孰能以有餘以奉天...
《老子》34_03_校笺_06_焦竑
焦竑云:“按:‘愛養’,一作‘衣被’。”
《老子》30_04_校笺_08_俞樾
俞樾云:“按:‘敢’字衍文。河上注曰:‘不以果敢取强大之名也;’注中‘不以’二字,即本经文。其‘果敢’字乃释上文‘果’字之义,非此文又有‘果’字也。今作‘不敢以取强’,即涉河上注而...
《老子》37_05_校笺_07_劳健
劳健云:“‘定’字本从‘正’,义得互通。《说文》引古文‘正’作‘正’,夏竦《古文四声韵》‘定’字引汉简又作‘主’,形并近同。”
《老子》47_04_校笺_09_王弼
王弼注云:“得物之致,故虽不行,而虑可知也。识物之宗,故虽不見,而是非之理可得而名也。明物之性,因之而已,故虽不为,而使之成矣。”
《老子》28_01_校笺_11_柳存仁
柳存仁云:“‘知其雄,守其雌,為天下谿;為天下谿,常德不離,復歸於嬰兒。’此节他本除吴澄外,皆作本章第一节。‘為天下谿’第二句,玄宗《注》本‘谿’误作‘俗’。明太祖云:‘此务教人不...
《老子》15_02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损掩前句,后句同此;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前句。帛书乙本同此两句。今从乙本。河上公本、想尔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景龙本、御注本、傅奕本等诸唐人本,宋徽宗本、司马光本、王安...
《老子》59_02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服’字,古本如此,河上公、苏子由、韩非俱作‘服’字注,王弼、孙登及世本作‘早復’,如《周易·復卦》‘不远復’之义。《象》曰‘不远之復,以修身也。’亦通。然承上文‘事天...
《老子》01_06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同此;帛书乙本作“恒又欲也,以觀其所噭(qiào)”,“又”为“有”之假借(上古二字皆为匣纽之部)。今从帛书甲本。《甲本释文》校注云:“‘所嗷(qiào)’,乙本同,通行...
《老子》49_03_校笺_05_水海
水海按:“善者善之,不善者亦善之”,是接上面“聖人”而言的,意谓“聖人”以善心去对待任何人无论善与不善的人)。所以不应有“吾”字(下文两“吾”字亦然)。帛书甲本无“吾”字,正使上下...
《老子》77_03_校笺_05_毕沅
毕沅云:“河上‘補’作‘與’。”水海按:宋刊河上公本作“與”。今譣河上公注文:“夫抑高舉下,損强益弱,天之道也。”可知河上公本作“益”。敦煌唐写本P二六三九《老子德经河上公章句》即...
《老子》57_07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法令滋章,而盗贼多有’,‘章’,明也。司马迁同古本。”水海按《史记·酷吏列传》引作“法令滋章,盗賊多有”,与傅奕本、范应元本基本相合。
《老子》13_03_校笺_08_俞樾
俞樾云:“河上公本作‘辱為下’,注曰:‘辱為下贱。’疑有夺误。当云‘宠為上,辱為下’。”
《老子》29_04_校笺_04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夫物’,各本作‘故物’。”
《老子》49_06_校笺_06_许抗生
许抗生云:“‘得信’,甲本缺‘得’字,乙本作‘德信’,傅奕本作‘得信’。‘德’即‘得’也。今据傅本改。”
《老子》02_04_校笺_10_罗振玉
罗振玉云:“景福本作‘功成不居’。敦煌本作‘成功不處’。”
《老子》42_05_校笺_03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不轂’,御注、王弼作‘不穀’。”
《老子》77_05_校笺_03_罗振玉
罗振玉云:“景龙、景福、敦煌辛本均无‘以’字,敦煌庚本‘以’作‘而’。”
《老子》13_05_校笺_07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‘驚’借为‘警’,《易》‘震驚百里。’郑注:‘驚之言警戒也。’”
《老子》20_03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易氏、蒋氏之说至确,帛书本即作“美與惡,其相去何若”。今通行本“美”作“善”者,乃形近而讹。 又,顾本成玄英疏云:“顺意为美,逆心为惡。违顺既空,美惡安奇(寄)?且唯、阿出...
《老子》81_01_校笺_08_清世祖
清世祖注:“‘信言’,真实之言;‘美言’,华采之言。···信则可从,不必夸美,故信言不美。美言则文饰大过,而不能信矣。”
《老子》15_11_校笺_19_吴澄
吴澄云:“濁者,動之时也,動继以静,则徐徐而清矣。”
《老子》32_08_校笺_05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各本‘譬’下有‘道’字,非。易州、磻溪‘之’作‘道’。”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