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67_12_校笺_03_张煦
张煦云:“吕等作‘死矣’。”
《老子》73_04_校笺_04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默’字,傅奕同古本。河上公并开元御注本作‘繟’。王弼、梁王尚、孙登、张嗣作‘坦’。今依古本。”水海按:陆德明引王弼本作“繟”、“坦”二字,可能陆氏所见王弼本两存也。又...
《老子》74_06_校笺_07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六朝残卷‘手’下有‘者’字。馆本、卷子成疏‘斵’作‘斲’,无‘者’字,无‘矣’字。惟馆本‘斲’作‘到’。···《文选·豪士赋序》注引无‘者’字,各本及《文子》引有。《豪...
《老子》27_03_校笺_18_王弼
王弼注云:“‘善數不用籌策’,因物之數,不假形(不借助計數計算形器)也。”
《老子》77_07_校笺_06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宋河上、馆本、易州、卷子成疏、臧疏、柰卷、磻溪作‘唯有道者’,柰卷‘道者’下有‘乎’字。六朝残卷作‘唯有道乎’。伦谓此文当作‘惟有道者’。”水海按:易州本作“其唯有道者...
《老子》28_01_校笺_12_张松如
张松如云:“帛书甲本作:‘知其雄,守其雌,為天下溪。’‘溪’字显為‘谿’字之讹。乙本‘谿’字讹作‘雞’。‘谿’字,景福本亦作‘溪’,景龙、龙兴碑作‘蹊’。”
《老子》03_03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使心不亂’,纂微‘心’上有‘民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49_01_校笺_05_张纯一
张纯一云:“景龙本、顾欢本皆无‘常’字,此文当作‘常无心’。”
《老子》06_03_校笺_08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‘緜緜若存’,言导引时气缓缓出入,若存若亡也。十章‘营魄抱一··专气致柔’,亦言此法。‘勤’借为‘瘽’,病也。‘用之不勤’,言人用此法者,乃得无病而全其天年也。《庄子·...
《老子》50_08_校笺_07_柳存仁
柳存仁云:“‘不避甲兵’句,河上本‘避’字作‘被’,玄宗同河上本。”
《老子》33_02_校笺_09_吴澄
吴澄云:“智能知人,徇外之智尔。能自知,则内能尽性也,故謂之明。”
《老子》33_06_校笺_05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室町本‘行’下有‘者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33_08_校笺_08_古棣
古棣云:“许抗生从帛书作‘忘’,今译为:‘死而不为人忘却的为长壽。’许译与老子原意不合,在义理和逻辑上都说不通。‘壽’謂人之存在,与‘夭’相对而言,‘死而不为人忘却’怎么能叫‘长壽...
《老子》34_02_校笺_11_成玄英
成玄英疏云:“生化萬品至功潜被,而歸功於物,故不有功名。”
《老子》12_04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以上八说,都不确当,盖未得老子之真义也。《老子》此处之“爽”,為楚方言。《楚辞·招魂》云:“厉而不爽些;”王逸注云:“厉,烈也;爽,败也。楚人名羹败曰‘爽’。··(言)其味...
《老子》36_04_校笺_16_释德清
释德清云:“此言物势之自然,而人不能察,教人当以柔弱自处也。天下之物,势极则反。譬夫日之將昃,必盛赫;月之將缺,必极盈;灯之將灭,必炽明。斯皆物势之自然也。故固張者,翕之象也;固强...
《老子》56_07_校笺_05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:张之象作‘害’。《释文》于五十八章‘廉而不劌’下,始出‘劌’字,未知毕据何本。”
《老子》14_10_校笺_05_焦竑
焦竑云:“‘是謂惚怳’,(龙兴观)碑本无四字,古本作‘芴芒’。”
《老子》58_01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閔’,音門。‘偆’,旧音春,傅奕同古本。《玉篇》:‘偆,尺尹切,厚也,富也。’谓其政以德閔閔若昏,则其民富足而淳厚矣。”
《老子》18_04_校笺_05_罗振玉
罗振玉云:“(上)三句‘廢’下,‘出’下,‘和’下,广明本均有‘焉’字;‘國家昏亂有忠臣’句,‘亂’下亦必有‘焉’字,石泐不可见。”
《老子》64_07_校笺_09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‘合抱之木,生於毫末;九層之台,起於累土。’按:《类聚》八八引首二句,六二引下二句均同。‘層’,傅、范作‘成’,遂州、严遵作‘重’。《说文》:‘層,重屋也’;《吕览·音...
《老子》81_04_校笺_03_彭耜
彭耜云:“‘无積’,纂微、司马、曹、陈‘无’并作‘不’。”
《老子》22_05_校笺_05_水海
水海按:“視(简作视)”,《甲本释文》、《乙本释文》皆校為“示”。“視(简作视)”通“示”(上古二字皆為脂部),显示,表示,引申為标榜。详见上章节校笺。高明校為“是”,不妥。“章”...
《老子》69_01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应有“曰”字。“用兵”上不必增“古之”二字。《老子》此下引二言,亦可能为古兵家言,亦可能为当世兵家所言,抑或是老子设言(河上公注:“老子疾时用兵,故托己设其义也。”),此不...
《老子》25_09_校笺_15_汤一介
汤一介云:“老子讲的道是先于天地存在,只是说在时间上先于天地存在,而不是在逻辑上先于天地存在。老子讲的‘道’虽是无形无象,但不是超空间的,而是没有固定的具体的形象,这样的‘道’才可...
《老子》74_05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是大匠斵’,斵,陟角反。”
《老子》75_01_校笺_09_高明
高明云:“帛书甲、乙本‘人之飢也’之‘人’字今本多作‘民’,唯严遵、敦煌辛等本作‘人之飢’。《后汉书·郎传》引亦作‘人之飢也’,与帛书甲、乙本相同。按‘民’字,唐时避太宗讳多改作‘...
《老子》26_05_校笺_19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‘輕則失根(本),躁則失君’,言人君纵欲自輕,則失治身之根本;急功好事,則失為君之道也。”
《老子》76_02_校笺_15_水海
水海按:有“萬物”二字为宜。作为生命之体来说,“萬物”包括动物、植物。譣经文之义,“萬物”和“草木”非并列关系,为从属关系;且“人”是高级动物,虽属“萬物”,但亦可与“萬物”对言。...
《老子》29_05_校笺_06_毕沅
毕沅云:“《说文解字》无‘呴’字;云:‘嘘,吹也;’‘吹,嘘也;’又云:‘歔,欷也;’‘欨,吹也。’疑‘呴’应作‘欨’,古字‘歔’、‘嘘’应同。”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