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52_08_校笺_04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習常’,御注、高翻作‘襲常’。”
《老子》14_12_校笺_04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以語今之有’,各本作‘御’。”
《老子》67_09_校笺_06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今捨慈,且勇’,御注、高翻‘捨’下有‘其’字,下二句亦然。”
《老子》18_02_校笺_07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智惠出’,王弼作‘智慧’,或作‘慧知’,非。”水海按:《宋张太守汇刻道德真经集注》本中王弼注出“智惠”二字,浙江书局刻明华亭张之象本王弼注出“智慧”二字,中华民国九年...
《老子》30_08_校笺_06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御注、河上、王弼作‘是謂不道,不道早已’;傅奕、王氏引刑州本,皆作‘非道’。”
《老子》22_01_校笺_07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枉則正’,傅奕与此同,诸本作‘則直’。”
《老子》31_01_校笺_05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河上无‘者’字。‘不祥之器’,《大典》无‘之器’二字。”
《老子》13_09_校笺_06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故貴身於天下’,御注作‘故貴以身為天下’,与王弼本同。河上作‘故貴以身為天下者’。”
《老子》30_01_校笺_02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以道作’,各本作‘以道佐’。”
《老子》20_06_校笺_06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若享太牢’,‘窂’别体字。御注作‘如享’,《释文》作‘若亨’,引河上作‘饗’。”
《老子》08_05_校笺_04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政善’,河上作‘正善’。”水海按:道藏河上公本及刘惟永《道德真经集义》引河上公本经文并作“政”,宋刊河上公本则作“正”。
《老子》56_08_校笺_02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不可得而贵,亦不可得而賤’,诸本无‘亦’字,河上公有。”
《老子》61_08_校笺_05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此两者’,河上、王弼‘此’作‘夫’,高翻无‘此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24_07_校笺_06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物或有惡之’,各本无‘有’字。‘故有道不處’,御注、王弼‘道’下有‘者’字,河上有‘者’字,句末有‘也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64_14_校笺_05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復衆人’,御注作‘衆民’。”
《老子》58_07_校笺_04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人之迷’,御注、河上、高翻作‘民之’。”
《老子》55_10_校笺_02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謂之不道’,御注、高翻作‘是謂不道’。”
《老子》30_04_校笺_05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不以取强’,各本‘不’下有‘敢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73_05_校笺_03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疎而不漏’,各本作‘不失’。”
《老子》80_06_校笺_04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鷄狗之聲’,御注、高翻作‘鷄犬之音’,王弼作‘鷄犬之聲’。”
《老子》20_14_校笺_08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王弼作‘我獨昏昏’。”
《老子》13_03_校笺_10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辱為下’,王弼、傅奕作‘寵為下’。”
《老子》35_08_校笺_04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用不可既’,御注、河上作‘用之不可既’,王弼作‘用之不足既’。”
《老子》77_05_校笺_02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人道’,各本作‘人之道’;‘損不足’,各本‘足’下有‘以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23_04_校笺_03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上不’,各本作‘尚不’。‘於人’,各本句末有‘乎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09_02_校笺_07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而鋭’,王弼作‘而税’;‘長保’,邢州本作‘長寶’。”
《老子》15_07_校笺_06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河上、王弼作‘涣兮若冰之將釋’,下三句皆有‘兮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74_02_校笺_04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若使常畏死’,御注、高翻‘使’下有‘人’字,河上、王弼有‘民’字。”水海按:顾欢本河上公注云:“当除己之所残尅,而教人去其利欲之心也。”疑河上公“民”作“人”。敦煌唐...
《老子》78_03_校笺_05_严可均
严可均云:'御注、高翻作'故柔勝剛,弱勝强';河上、王弼无'故'字,作'弱之勝强,柔之勝剛'。'水海按:道藏河上公本有'故'字,作'故柔勝剛,弱勝强';宋刊河上公本才无'故'字,作'弱之勝强,柔...
《老子》05_04_校笺_06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王弼、顾欢本作‘不掘’。‘俞出’,各本作‘愈出’。”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