严可均共211篇

《老子》20_03_校笺_05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‘相去何若’,王弼或作‘若何’,非。”
0536

《老子》30_02_校笺_07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各本‘生’下有‘焉’字。此句下各本有‘大軍之後,必有凶年’八字,盖注语羼入正文,此本无。王氏引邢州本无。”
0348

《老子》23_08_校笺_06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御注、王弼无三‘樂’字。”水海按:王弼有“樂”字,严氏失校。
0428

《老子》35_04_校笺_07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‘道出言’,御注、河上、王弼作‘道之出口’,傅奕作‘道之出言’,下‘視’、‘聽’、‘用’三句各本皆有‘之’字。”
0799

《老子》70_05_校笺_06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御注脱‘我者希則’四字,而注中有之。”水海按:玄宗注云:“則我不言之教者至貴。”
04914

《老子》27_12_校笺_03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‘此謂’,各本作‘是謂’。”
0315

《老子》74_01_校笺_04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‘民不畏死’,高翻‘民’下有‘情’字。”
0348

《老子》53_05_校笺_04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‘服文綵’,御注、高翻作‘彩’。”
0289

《老子》08_05_校笺_04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‘政善’,河上作‘正善’。”水海按:道藏河上公本及刘惟永《道德真经集义》引河上公本经文并作“政”,宋刊河上公本则作“正”。
05312

《老子》22_01_校笺_07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‘枉則正’,傅奕与此同,诸本作‘則直’。”
0509

《老子》62_02_校笺_05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‘不善人之所不保’,各本作‘所保’。”
0529

《老子》26_04_校笺_08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‘如何’,各本作‘奈何’。‘以身’,各本‘以’上有‘而’字。”
04613

《老子》32_08_校笺_03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‘譬道在天下’,河上、王弼‘道’下有‘之’字。”
0546

《老子》18_01_校笺_04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景龙碑本‘有人義’,各本作‘仁義’。”
03713

《老子》11_07_校笺_02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‘有之以為利’,各本句上有‘故’字。”
03013

《老子》41_06_校笺_07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‘若類’,御注、王弼作‘若纇’。”
04811

《老子》36_06_校笺_06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‘柔勝剛,弱勝强’,御注、河上、王弼作‘柔弱勝剛强’,傅奕作‘柔之勝剛,弱之勝强’。”
0398

《老子》13_11_校笺_04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‘若可寄天下’,河上作‘乃可以託於天下’;王弼作‘若可託天下’;《大典》作‘乃可以託天下’。”
0558

《老子》28_05_校笺_02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(景龙本)‘常得乃足’,各本作‘常德’。”
04613

《老子》31_01_校笺_05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河上无‘者’字。‘不祥之器’,《大典》无‘之器’二字。”
0526

《老子》27_04_校笺_07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‘不可開’,各本‘不’上有‘而’字,下句亦然。”
04011

《老子》42_05_校笺_03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‘不轂’,御注、王弼作‘不穀’。”
04410

《老子》65_03_校笺_03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御注、王弼、高翻作‘故以’。”
0397

《老子》03_04_校笺_05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各本句上有‘是以’二字。”
04313

《老子》36_08_校笺_05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‘國有’,各本作‘國之’。‘可示’,各本作‘可以示’。”
02612

《老子》21_05_校笺_06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‘窈冥,中有精’,顾欢与此同。御注作‘窈兮冥,其中有精’。河上、王弼作‘窈兮冥兮,其中有精’。”
0345

《老子》36_01_校笺_07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‘翕之’,河上作‘噏之’;王弼作‘偏之’;简文作‘歙之’,又作‘給’。‘必故’,各本作‘必固’,下三句皆然。”
0257

《老子》20_05_校笺_06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‘忙其未央’,御注作‘荒其’,河上、王弼‘荒’下有‘兮’字,句末有‘哉’字。”
03914

《老子》25_08_校笺_03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‘道大’,各本‘道’上有‘故’字;‘王大’,各本‘王’下有‘亦’字。”
06115

《老子》67_09_校笺_06_严可均

严可均云:“‘今捨慈,且勇’,御注、高翻‘捨’下有‘其’字,下二句亦然。”
051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