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18_01_校笺_04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景龙碑本‘有人義’,各本作‘仁義’。”
《老子》11_07_校笺_02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有之以為利’,各本句上有‘故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18_02_校笺_07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智惠出’,王弼作‘智慧’,或作‘慧知’,非。”水海按:《宋张太守汇刻道德真经集注》本中王弼注出“智惠”二字,浙江书局刻明华亭张之象本王弼注出“智慧”二字,中华民国九年...
《老子》29_06_校笺_06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或嬴’,各本作‘或赢’。”
《老子》51_03_校笺_03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是以萬物’,御注作‘是以聖人’。”
《老子》64_14_校笺_05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復衆人’,御注作‘衆民’。”
《老子》69_04_校笺_06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仍无敵’,王弼作‘扔’。”水海按:道藏王弼本、张之象刊王弼本注云:“用战犹行无行,攘无臂,執无兵,扔无敵也。”则此二本作“扔”。而道藏集注本引王弼注“扔”则作“仍”。
《老子》13_09_校笺_06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故貴身於天下’,御注作‘故貴以身為天下’,与王弼本同。河上作‘故貴以身為天下者’。”
《老子》30_01_校笺_02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以道作’,各本作‘以道佐’。”
《老子》52_08_校笺_04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習常’,御注、高翻作‘襲常’。”
《老子》03_07_校笺_06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使知者’各本‘使’下有‘夫’字。‘不敢為’,各本句下有‘為无為’三字。”
《老子》08_05_校笺_04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政善’,河上作‘正善’。”水海按:道藏河上公本及刘惟永《道德真经集义》引河上公本经文并作“政”,宋刊河上公本则作“正”。
《老子》30_03_校笺_05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故善者果而已’,河上、王弼无‘故’字,《大典》亦无‘故’字,‘而已’下有‘矣’字。今王弼‘者’作‘有’。”
《老子》36_08_校笺_05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國有’,各本作‘國之’。‘可示’,各本作‘可以示’。”
《老子》37_02_校笺_03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能守’,王弼‘守’下或有‘之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31_11_校笺_05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居左’,御注、《大典》作‘處左’,下‘居右’亦作‘處右’。御注作‘言以喪禮處之’,易州无此句。”
《老子》20_12_校笺_03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之心’,河上、王弼‘心’下有‘也哉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20_13_校笺_08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純純’,河上、王弼作‘沌沌兮’。”
《老子》20_14_校笺_08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王弼作‘我獨昏昏’。”
《老子》32_02_校笺_06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樸雖小’,御注作‘撲’,王弼作‘樸’。‘天下不敢臣’,王弼作‘天下莫能臣也’。”
《老子》54_04_校笺_03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其德有餘’,众本作‘乃餘’;御注作‘其德能有餘’;《韩非子》与此同。”武内义雄曰:“敦、遂二本‘乃’皆作‘能’。”
《老子》25_02_校笺_05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王弼作‘宗寞’,河上、今王弼作‘寂兮寥兮’。”
《老子》27_08_校笺_05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善人’,御注、《大典》作‘故善人’,河上作‘故善人者’。”水海按:强思齐本引河上公注文本则无“者”字。
《老子》63_03_校笺_05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各本‘於’下皆有‘其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58_07_校笺_04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人之迷’,御注、河上、高翻作‘民之’。”
《老子》41_06_校笺_07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若類’,御注、王弼作‘若纇’。”
《老子》61_02_校笺_09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天下之牝’御注作‘之交’,高翻作‘之交牝’。”
《老子》14_13_校笺_03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以知古始’,御注、王弼作‘能知’。‘是謂道己’,御注、河上作‘道紀’,审观王弼注亦是‘己’字。”水海按:景龙本作“己”,因“紀”是后出字,“己”则為“紀”的初字。《说...
《老子》30_05_校笺_04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御注‘驕’作‘憍’,各本‘果而勿驕’句,在‘果而勿伐’下。”
《老子》37_04_校笺_05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‘亦將不欲’,王弼作‘夫亦將无欲’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