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》33_03_校笺_02_彭耜
《老子》58_01_校笺_13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河上公作‘醇醇’,《意林》引作‘湻湻’,柰卷同河上。王羲之与此后(景龙碑)同。醇、淳古通用···又,敦、遂二本作‘蠢蠢’,《说文》‘蠢,动也’。又重言形况字,《左传·昭...
《老子》14_04_校笺_03_彭耜
《老子》15_11_校笺_11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范‘靖’字、‘而’字同此,无‘澂’字。赵、吴同王本。宋河上无‘止’字。然譣注曰:‘谁知水之濁,止而净之。’则有‘止’字。彭、寇、白、张嗣成并同河上。易州、磻溪、赵写作‘...
《老子》20_16_校笺_10_武内义雄
《老子》39_08_校笺_03_罗运贤
《老子》21_08_校笺_06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胡适曰:‘王弼注曰:以无名説万物始也。《释文》出説字曰:一云悦。似王本閲作説。’锡昌按:《释文》所出‘説’字,系王注以‘无名説万物始也’之‘説’,实为‘閲’字之误。(宋...
《老子》41_03_校笺_04_毕沅
《老子》41_08_校笺_14_张松如
张松如云:“‘建’,立也。立德,犹云励行之德。‘媮’,他讴切,同‘偷’,媮惰犹云偷薄,盖谓浇薄、怠惰,与立德者励行之意适相反也。是媮偷古通,都可假作‘愉’。《集韵》:‘愉或从媮。’...
《老子》25_02_校笺_02_陆德明
陆德明云:“‘宗’,本亦作‘寂’。‘寞’,音莫。河上云:‘寥空无形也。’钟会作‘鹰’,云:‘空疏无质也。’”水海按:陆氏见王本作“宗兮寞兮”,同经训堂刊傅本和范本。张之象刊王弼本、...
《老子》25_05_校笺_02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吾不知其名,故强字之曰道,强為之名曰大’。王弼同古本;河上公本上句无‘强’字。今从古本。‘吾’者,老子自称也。谓道无声形,安得有名,因以其万物由是而出,故强字之曰道,...
《老子》44_03_校笺_03_彭耜
《老子》78_01_校笺_06_严可均
严可均云:''天下柔弱莫過於水',王弼作'天下莫柔弱於水'。御注、王弼'强'下有'者'字,'先'作'勝'。河上亦有'者'字,作'莫之能勝',高翻作'莫之能爽'。'
《老子》27_08_校笺_07_易顺鼎
《老子》28_04_校笺_07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帛书甲、乙本均作‘知其白,守其辱,為天下谷;為天下谷,恒德乃足。恒德乃足,復歸於樸。’此数句均在‘知其白,守其黑,為天下式’云云之前,与今本异。从知此段,经传写而滋错乱...
《老子》50_10_校笺_05_武内义雄
《老子》08_音韵_07_石田羊一郎
《老子》32_01_校笺_01_校勘
《老子》10_06_校笺_08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伦案:陆德明曰:‘以知乎,河上本直作智。’是陆所见王弼本作‘能无以知乎’。然弼注曰:‘言至明四達,无迷无惑,能无以為乎,则物化矣;所谓道常无為,侯王若能守,则万物【将】...
《老子》32_08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俾道之在□□□”,损掩“天下也”三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。乙本作“卑□□在天下也”,“卑”为“俾”之省写或假借(上古二字皆为帮纽支部),损掩“道之”二字。甲、乙二...
《老子》33_07_校笺_05_叶梦得
叶梦得云:“所者,人之所安也。人之所安,莫大于道。《周易》曰:‘艮其止,止其所也。’所,猶有在道,变通不穷,则无所不在,随所在而安之,孰不可为久者,所謂道乃久也。”
《老子》12_03_校笺_05_河上公
河上公注云:“‘妨’,伤也。‘難得之貨’,谓赵璧隋珠、珍贵金银珠玉等物。心贪意欲,不知厌足,则行伤身辱也。”成玄英疏云:“佳丽之物,贪著爱玩,為生死之因,于脩道行中大為妨碍。”
《老子》34_03_校笺_06_焦竑
《老子》15_05_校笺_08_王卡
《老子》62_01_校笺_05_焦竑
《老子》62_04_校笺_03_朱谦之
《老子》19_05_校笺_07_宋徽宗
《老子》67_13_校笺_15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夫慈,以戰則勝,以守則固”。“慈”是三宝之首,老子在这里讲的是行“慈”在用兵方面的社会效果,强调守“慈”,戰則勝,守則固,可见守“慈”的重要意义。《孙子兵...
《老子》22_09_校笺_05_魏源
魏源云:“河上作‘夫惟不矜,故天下莫之争’。”水海按:河上公注云:“此言天下贤與不肖,无能與不争者争也。”是河上公本则作“故天下莫能與之争”。魏氏有误明矣。
《老子》40_04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周立升、詹剑峰之说是。“无”,即“无名天地之始”、“有无相生”的“无”,它不是“虚无”,更不是黑格尔的“纯无”,也根本不是“存在于头脑中的观念性的东西”。作为一个哲学概念,...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