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》08_03_校笺_02_陆德明
《老子》22_02_校笺_12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道藏王本作‘弊’,御注本、馆本、遂州本、诸石本均作‘弊’,《御览》一百五十九引亦作‘弊’。又‘窪’字,道藏河上公本作‘窊’。‘窪’、‘窊’字同,皆洿下低陷之义。‘窊’為...
《老子》64_10_校笺_01_校勘
此几句,帛书甲本作“□□□□也,□无敗□;无執也,故无失也”,首句“也”前损掩“聖人无為”四字,“无敗”前损“故”字,“无敗”后损“也”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。《甲本释文》校注云:...
《老子》21_06_校笺_04_严灵峰
《老子》52_音韵_01_江有诰
《老子》38_03_校笺_08_许抗生
许抗生云:“此句甲本作‘上德无□□无以為也’,乙本作‘上德无為而无以為也’,而《韩非子·解老》则作‘上德无為而无不為也’。傅奕本亦与《解老》同。通行本则与帛书同。··既讲无為,又讲...
《老子》76_01_校笺_02_彭耜
《老子》13_01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同;乙本“龍(简作龙)”作“弄”(為“寵”的假借,上古“弄”、“寵”皆為来纽东部),“梡”作“患”。今从甲本。今诸通行本“龍(简作龙)”作“寵(简作宠)”,“梡”作...
《老子》34_05_校笺_05_焦竑
《老子》29_08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古棣以“去奢”在后為是,不失為精到见解。“甚”,异常安樂。《说文·甘部》:“甚,尤安樂也。”段玉裁注:“人情所尤安樂者,必在所溺爱也。”引申為贪爱淫樂。《老子》反对淫樂,指...
《老子》25_01_校笺_10_吴澄
吴澄云:“前章‘道之為物’,物谓德也。此章‘有物混成’,物谓道也。‘混’,‘渾’通。‘混成’,谓不分判而完全也。‘先天地生’,首章所谓‘天地之始’,四章所谓‘象帝之先’也。”
《老子》59_02_校笺_08_顾广圻
《老子》59_03_校笺_05_王先慎
《老子》78_01_校笺_02_陆德明
《老子》37_02_校笺_1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虚静恬淡无為也,天地、人物得之以运行生育者,无不為也。王侯若能守道而虚静、恬淡,则无為矣;萬物將自化其虚静恬淡,则是无不為矣。化者虽有气质昏膈、躁动多欲者,亦將不待教令...
《老子》61_06_校笺_07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:俞说长。臧疏、馆本、卷子成疏‘以取’亦作‘而取’,則与易说不相应。惟三本‘而取’作‘而聚’,故成疏曰:‘言小國用柔,故聚於大國之中。大國用下,故取得万國之欢心。用下...
《老子》64_10_校笺_04_罗振玉
《老子》18_音韵_02_奚侗
《老子》61_03_校笺_06_薛蕙
薛蕙云:“‘天下之牝,牝常以静勝牡’,一无下‘牝’字。‘以静為下’,一无此句,一作‘以其静為之下’。”水海按:楼正本即无下“牝”字,作“常以静勝牡,以静為下”。高明误谓作“牝常以静...
《老子》52_07_校笺_05_水海
水海按:高说非是。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有“歸”字,正与帛书本合,说明至少汉初《老子》有“歸”字。《老子》亦曾说过“夫物芸芸,各復歸其根”(通行本第十六章)、“绳绳不可名,復歸于无物...
《老子》36_04_校笺_06_饶宗颐
《老子》02_05_校笺_15_罗振玉
《老子》25_10_校笺_01_校勘
此四句,帛书甲本作“人法地,□法□,天法□,□法□□”,第二句损掩“地”和“天”,第三句损掩“道”,第四句损掩“道”和“自然”,帛书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帛书乙本同此四句。今从乙本。...
《老子》32_07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□□所以不□”,句首损掩“知止”二字,句末损掩“殆”字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乙本同此句。今从乙本。河上公本、(宋)李荣本、林志坚本“止”作“之”,谓“知之所以不殆...
《老子》35_02_校笺_15_范应元
范应元注云:“圣人能執道不失,则天下皆心往而诚歸之,非圣人有招来天下之心也。天下皆心往而诚歸之,并育而不相害者,惟圣人一毫无私欲,神安气平,而极于精通,无一物不得其所,圣人安平泰,...
《老子》16_今译
《老子》20_11_校笺_12_王弼
《老子》76_02_校笺_08_罗振玉
《老子》47_04_校笺_05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罗运贤曰:‘《释名·释言语》:名,明也。’锡昌按:‘名’、‘明’古虽通用,然《老子》作‘明’,不作‘名’。二十二章‘不自見,故明’;五十二章‘見小曰明’,皆‘見’、‘明...
《老子》01_06_校笺_08_严灵峰
严灵峰云:“‘恒有欲也,以觀其所噭。’‘嗷’字,《说文》:‘吼也,从口,敫声。’尤不可通,吼声可用耳‘听’,安可以目‘觀’之乎?足证此为误字无疑。”(《马王堆帛书老子试探》)高明驳...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