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》77_03_校笺_07_罗振玉
《老子》78_02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作'以其无□易□□',损掩'以'和'之也'三字;帛书乙本同此。今从乙本。严遵本无句首'以'字,句末'也'作'矣',谓'其无以易之矣'。宋刊河上公本、道藏王弼本、武英殿刊王弼本、熊刻...
《老子》48_04_校笺_06_蒋锡昌
《老子》11_06_校笺_05_张松如
《老子》14_03_校笺_05_易顺鼎
易顺鼎云:“‘搏’乃‘搏’字之误。‘搏’即《淮南子·俶真训》‘搏垸刚柔’之‘搏’。《一切经音义》引《通俗文》‘手团曰摶’,是也。《易·乾凿度》云:‘視之不見,聽之不聞,循之不得,故...
《老子》37_03_校笺_03_焦竑
《老子》15_音韵_05_水海
《老子》63_05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今通行本“冬”作“終”,帛书甲、乙本释文、许抗生校注本、沙少海全译本、高明校注本等本皆校作“終”。其实,“冬”是“終”的古字,“終”是“冬”的今字。《说文》云:“冬,四时尽...
《老子》17_04_校笺_14_水海
水海按:王念孙和《甲本释文》校注之说是。帛书乙本即证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信不足,安有不信”。帛书甲本“安”作“案”,则是“安”的假借(二字皆为影纽元部)。朱骏声《说文通训定声》:“案...
《老子》70_02_校笺_09_吴澄
《老子》23_05_校笺_02_陆德明
《老子》45_07_校笺_10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万物因之(静)以生,生托静而起,故知静為生本,亦為躁君。取喻大成大满,由能缺能冲,所以无弊无穷,而致生尔。夫能无為清静者,则趣生之本。此劝人当务静以祈生,不当轻躁而赴...
《老子》79_03_校笺_08_水海
水海按:句首当有'故'字,因此处二句是承上启下。无'故'字者当為脱漏,应从帛书本补正。 又,河上公注云:'有德之君,司察契信而已。无德之君,背其契信,司人所失。'王弼云:'有德之人,念思其...
《老子》48_05_校笺_08_水海
水海按:帛书甲、乙本“常”作“恒”,后因避讳而改为“常”,非“當”字之误也。“恒”即“常”义,今应作“恒”。“將欲取天下也,恒无事”和“取天下,常以无事”、“故取天下,常以无事”,...
《老子》57_10_校笺_03_毕沅
《老子》63_07_校笺_04_王昶
《老子》18_01_校笺_04_严可均
《老子》78_07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''受國之不祥',纂微、司马、苏、曹、叶、清源、黄、程'不祥'上并无'之'字。'是為',纂微、司马、苏、五注、曹、陈、达真、叶、清源、黄、程、邵并'為'作'謂'。'
《老子》29_05_校笺_12_高亨
高亨云:“‘歔’,河上本作‘呴’,龙兴观碑作‘嘘’。河上公曰:‘呴,温也。吹,寒也。’按:《说文》‘嘘,吹也;吹,嘘也。’呴,正字作欨,《说文》:‘欨,吹也。’盖嘘(或呴)吹混言则...
《老子》55_07_校笺_07_高明
高明云:“老子所谓‘和’者,系指雌雄两性动物之交合。如第四十二章‘万物负阴而抱阳,冲气以为和’。《庄子·田子方》‘至阴肃肃,至阳赫赫····两者交通成和,而物生焉。’《荀子·天论》...
《老子》36_06_校笺_24_陈鼓应
陈鼓应云:“‘势强必弱’。在剛强和柔弱的对峙中,老子宁愿居於柔弱的一端。老子对於人事與物性作深入而普遍的观察之后,他了解到:看来‘柔弱’的东西,由於它的含藏内敛,往往较富韧性;看来...
《老子》16_02_校笺_10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作‘吾以觀其復也’,《文子·道原篇》引作‘吾以觀其復’,均有‘其’字。王本脱去,当据补正。王注:‘以虚静觀其反復。’可证也。按:‘作’,生长也。...
《老子》17_04_校笺_04_薛蕙
《老子》39_15_校笺_03_彭耜
《老子》41_07_校笺_10_易顺鼎
《老子》40_音韵_02_水海
《老子》42_04_校笺_03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按:范作‘盅’,‘盅’字是。各本及《太极论》引并作‘冲’。张嗣成‘氣’作‘炁’。《列子·天瑞篇》曰:‘冲和氣者為人。’盖本此文。亦作‘冲氣’。”
《老子》78_02_校笺_02_彭耜
《老子》27_06_校笺_10_马叙伦
《老子》52_05_校笺_03_奚侗
奚侗云:“《尔雅·释言》:‘濟,盖也。’‘救’当训治。《吕览·劝学篇》:‘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。’高注:‘救,治也。’開其兑,则民多智慧;益其事,则法令滋彰;天下因以爚乱,終身不能治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