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》37_04_校笺_03_焦竑
《老子》16_09_校笺_05_张松如
《老子》20_07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如春登臺’,司马、五注、叶、邵并作‘如春登臺’。”水海按:司马光本、邵若愚本等本作“如登春臺”,彭氏谓作“如春登臺”,当为笔误,今据改。马叙伦引以误传误。
《老子》81_06_校笺_04_蒋锡昌
《老子》20_09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,仅存一“若”字,“婴兒未咳”四字全损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;帛书乙本同此句。今从乙本。宋刊河上公本“若”作“如”,“婴”作“孾”,“兒”后有“之”,“咳”作“孩”,谓...
《老子》77_03_校笺_02_彭耜
《老子》26_02_校笺_07_洪颐煊
洪颐煊云:“河上注:‘輜,静也。聖人終日行道,不離其静与重也。’按《文选·东京赋》‘終日不離其輜重’,薛综注:‘輜重,車也。’李善注:‘张楫曰:輜重,有衣之車也。’言聖人終日如处衣...
《老子》26_04_校笺_06_焦竑
《老子》49_07_校笺_01_校堪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□□之在天下”,句首损掩“聖人”二字,句末无“也”字;帛书乙本作“取人之在天下也”,“”即“聖”之省形。今从乙本。严遵本、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景龙本、易玄本...
《老子》04_02_校笺_05_严可均
《老子》51_03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“道”产生萬物,“德”又畜育萬物各自的本性,故萬物尊贵之。或云:“萬物犹言萬事,谓人君处理萬事,必归于无为,无为即道德也”(张舜徽语),实是对老子本义的歪曲。
《老子》29_06_校笺_12_水海
水海按:范应元、马叙伦说是也。高明误将帛书乙本本句的“或”说成是上句的“或吹”,然后判定本句乙本全部脱漏,从而校订帛书甲本全句作“或强或赢”。这完全是高氏个人臆断,没有直接证据。其...
《老子》05_05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多言數窮,不如守中’,數,音朔。萬物之多,百姓之众,聖人不过推此一道而博爱之,岂区区言仁也?傥多言仁爱,而不能体道,则空有其言,而无实效,故多言则数窮也,不如同天地守...
《老子》32_01_校笺_08_张舜徽
《老子》55_05_校笺_11_吴承仕
吴承仕云:“‘朘’与‘脽’近,《说文》‘脽,臀也,尻也。’‘朘’、‘脽’、‘’声近义同,皆以后竅之名移称前竅耳。夋声谆部,谆真旁转最近,故《老子》借‘全’为‘朘’。《宦者传论》:‘...
《老子》11_01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“同”、“共”音异而义通。《玉篇》云:“同,徒东切,共也。”又云:“共,巨用切,同也。”然而,《老子》原本则作“同”,“共”当是义借。 又,轂(简为毂),马叙伦云:“唐写馆...
《老子》34_01_校笺_11_徐梵澄
《老子》13_02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苛胃龍辱若驚”,“何”假為“苛”(上古二字皆為匣纽歌部),“謂(简作谓)”假為“胃”(上古二字皆為匣纽物部)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改。乙本作“何胃弄辱若驚”,“胃”為...
《老子》57_今译
《老子》58_06_校笺_08_杨树达
杨树达云:“‘其’犹‘豈’也。‘其无正’,即豈无正?问辞也。‘正複為奇,善複為妖’,答辞也。‘善複為妖’上,疑脱‘其无善’三字。”(《古书疑义举例续补》)
《老子》36_07_校笺_05_焦竑
《老子》60_05_校笺_05_王卡
《老子》15_06_校笺_02_陆德明
《老子》64_10_校笺_04_罗振玉
《老子》19_06_校笺_07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按:‘私’本作‘思’,唐王真《论兵要义述》、强思齐本、陈象古本、元大德三年陕西宝鸡县《磻溪宫道德经幢》‘私’均作‘思’,此其证也。惟《庄子·山木篇》语同此石(作‘私’)...
【关庆维】中医养生之道,真正的养生是在养什么?
《老子》69_05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高明说是,《老子》本义应作“无敵”。魏源亦云:“‘禍莫大於无敵,无敵幾亡吾寶’,各本皆作‘輕敵幾喪吾寶’,此从王弼及傅奕。源按:····所谓无敵者,岂吾之所乐哉?盖兵至无敵...
《老子》70_02_校笺_04_焦竑
《老子》71_01_校笺_08_蒋锡昌
《老子》24_06_校笺_12_刘师培
刘师培云:“按:‘餘食’之‘食’亦当作‘德’。‘德’与‘行’对文。餘德者,骈衍之德也;贅行者,附属之行也。五十四章云:‘修之於家,其德乃餘;’亦本书‘餘’、‘德’并言之证。盖老子术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