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》24_06_校笺_18_水海
水海按:“其”,代词,代“炊者”、“自視者”、“自見者”、“自伐者”、“自矜者”。“在道”,“在”,介词,用在动词“曰”前,表示动作、行为所涉及的对象,相当于“於(于)”,可译为“...
《老子》74_02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张松如说是。吴澄之注,很能说明问题,吴澄说:“‘奇’,不正也。使愚民常有畏死之心,而奇邪為惡者,吾得執而殺之,則人人知畏,孰敢為惡?然虽殺惡人,而人之敢為惡者不止,則是民愚...
《老子》75_01_校笺_11_唐玄宗
《老子》42_05_校笺_07_唐玄宗
《老子》76_04_校笺_14_高明
高明云:“甲本‘木强則恒’,乙本作‘木强則競’;王本作‘木强則兵’;世传今本多同傅奕本作‘木强則共’,唯黄茂材《老子解》作‘木强則折’……自黄茂材根据《列子》改订此文为‘木强則折’...
《老子》46_02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蒋、朱则释“戎馬”为“牸馬”、“牝馬”等;蒋谓“生於郊”为“驹犊生於战地”等。此释迂曲,亦不可通。 又,魏源引王弼注语:“天下有道,知足知止,无求於外,各修其内而已。故卻走...
《老子》03_音韵_04_水海
《老子》54_07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全损。帛书乙本前句同此,唯“修”作“脩”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改;后句“其”作“亓”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改,其他文字同此。《韩非子·解老》引、范应元本、赵孟頫本“修”作“...
《老子》10_02_校笺_02_焦竑
《老子》32_05_校笺_03_薛蕙
《老子》56_03_校笺_03_水海
水海按:许说是。又,“和其光,同其麈”:“和”(hé,户戈切),蕴和;“光”,光芒;“同”,混同,用如使动,“使···混同”;“塵”,麈土、塵垢,引申为塵俗;两“其”字,即“和”、...
《老子》57_06_校笺_12_陈鼓应
《老子》58_08_校笺_05_焦竑
《老子》36_01_校笺_15_张松如
张松如云:“按:《说文》:‘歙,缩鼻也。’有缩义,故與‘張’为对。···歙、翕、噏诸异体,均为通用之字。帛书乙本作‘將欲擒之,必古張之···’甲本‘擒’字讹作‘拾’。‘擒’字当亦‘...
《老子》61_01_校笺_04_张煦
《老子》16_04_校笺_06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‘各復’,李约本作‘皆復各’。‘復歸’之‘復’,与上文‘觀其復’之‘復’,用法不同。上为名词,此为状词。故不能謂‘復’、‘歸’相同,而可以任意省去其一也。二十八章:‘復...
《老子》64_07_校笺_11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成”。《吕览》亦有“九成之台”之说。“九成”,即极高之义,后即成為一个固定词语。汉马融《长笛赋》云:“托九成之孤岑兮,临萬仞之石磎。”谢朓《观朝雨》云:“...
《老子》18_03_校笺_10_王弼
《老子》67_05_校笺_07_吕惠卿
吕惠卿云:“我有三寳,保而持之。一曰慈,二曰儉,三曰不敢為天下先。此皆特人之所难持者也。何哉?人不能无我而不事,故勇而不能慈,广而不能俭,先而不能后,则无我不争,乃其所以能保此三實...
《老子》71_03_校笺_09_张松如
张松如云:“韩非《喻老》,以‘病病’作‘不病’,王先慎注曰:‘此谓不以为病,故能除病’,显然已非老旨。俞樾、刘师培皆据韩以改老,错了。如依《御览》所引来演推,此章全文当作‘知不知,...
《老子》72_02_校笺_12_张舜徽
《老子》43_02_校笺_02_彭耜
《老子》26_02_校笺_03_范文元
范文元云:“‘是以君子終日行,不蘺輜重’,‘蘺’,去声。‘重’,去声。君子,成德之名。輜,庫車也。《字林》:‘载衣物車,前后皆蔽,若今庫車。’重者,车所载之物也。”
《老子》78_04_校笺_03_张煦
《老子》46_音韵_05_本章韵读
《老子》79_01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高亨所解第二说、第三说皆以他本经文为据,所解者并非《老子》原经文,故不取。此三句意谓:既然已经产生大怨,再来进行调和这些大怨,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怨恨的问题的,所以必然有餘怨...
《老子》49_04_校笺_07_张煦
《老子》28_01_校笺_05_罗振玉
《老子》02_06_校笺_10_宋常星
宋常星云:“因聖人不肯自處自任其事,以虚心应物,忘名忘相,无我无人,不见有為之迹,不立教化之名,故曰不居。聖人之心,虽然不居,其功终亦不可得而去者,盖以道德高于天下,天下后世未尝不...
《老子》50_09_校笺_03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宋河上无‘所’字。各本及《韩非子·解老》、《淮南子·诠言训》、《盐铁论·世务篇》、《北山录》二引均有‘所’字。《诠言训》此句在‘虎无所措其爪’下。又,‘投’字作‘措’,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