齐物书舍-齐物书舍-第221页
齐物书舍的头像-齐物书舍
管理员
万物静观皆自得丨微信公众号【齐物书舍】

《老子》39_14_校笺_01_校勘

<p>《老子》39_14_校笺_01_校勘</p>-齐物书舍
此句,帛书甲本作“此亓賤□□與,非□”,“之本”两字损掩,“也”字亦损掩。帛书乙本同此句,唯“其”作“亓”。今从乙本。严遵本句首有“唯”字,“此其”作“斯以”,“之本”作“為本”,...
0456

《老子》39_16_校笺_06_张煦

<p>《老子》39_16_校笺_06_张煦</p>-齐物书舍
张煦云:“苏辙‘落落’作‘珞珞’。”按:苏辙注云:“然则天地將以大为天地耶,侯王將以贵为侯王耶,大与貴之中有一存焉。此其所以为天地、侯王者,而或莫之知耳。故一处貴而非貴,处賤而非賤...
0466

《老子》72_02_校笺_11_马叙伦

<p>《老子》72_02_校笺_11_马叙伦</p>-齐物书舍
马叙伦云:“馆本、六朝残卷、磻溪、柰卷、卷子成疏‘狎’并作‘狹’。‘狎’、‘狭’声同谈类,故得相通。‘狎’、‘狹’二字并借为‘柙’。《说文》曰:‘柙,槛也。’或借为‘匣’,《说文》...
0356

《老子》41_09_校笺_01_校勘

<p>《老子》41_09_校笺_01_校勘</p>-齐物书舍
此句,帛书甲本损掩,乙本作“質□□□”,缺损“真如渝”三字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补。今从《乙本释文》。他本“如”皆作“若”。敦煌唐写本P二六三九号、S三九二六号《老子德经河上公章句》、司...
0426

《老子》42_02_校笺_08_蒋锡昌

<p>《老子》42_02_校笺_08_蒋锡昌</p>-齐物书舍
蒋锡昌云:“有一即有二,有二即有三,有三即有萬,至是巧历不能得其穷焉。老子一、二、三,只是以三数字表示道生萬物,愈生愈多之义。如必以一、二、三为天地人;或以一为太极,二为天地,三为...
0546

《老子》44_03_校笺_05_朱谦之

<p>《老子》44_03_校笺_05_朱谦之</p>-齐物书舍
朱谦之云:“《吕氏春秋·侈乐篇》高注引《老子》曰:‘多藏厚亡。’(景龙)碑本‘蔵’即‘藏’字之别构。”
0496

《老子》46_音韵_04_水海

<p>《老子》46_音韵_04_水海</p>-齐物书舍
水海按:“天下有道,却走馬以糞。天下无道,戎馬生於郊。”道、道,幽部;郊,宵部。上古幽部【eu】、宵部【au】,主要元音相近,韵尾相同,可旁转,故幽宵合韵,道、郊相押韵。“罪莫大於可欲...
0326

《老子》50_05_校笺_01_校堪

<p>《老子》50_05_校笺_01_校堪</p>-齐物书舍
此二句,帛书甲本同;乙本前句损掩句首一“夫”字,后句句尾无“也”字。今从甲本。严遵本、宋刊河上公本、王羲之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景龙本、御注三本、邢玄本、遂州本、楼正本、李约本、杜光...
0446

《老子》28_10_校笺_08_严可均

<p>《老子》28_10_校笺_08_严可均</p>-齐物书舍
严可均云:“‘朴散’各本‘散’下有‘則’字。‘用為官長’,各本‘用’下有‘之則’字。”
0316

《老子》09_04_校笺_09_饶宗颐

<p>《老子》09_04_校笺_09_饶宗颐</p>-齐物书舍
饶宗颐云:“‘自遺(其)咎’,索洞玄本同各本有‘其’字。”
0266

《老子》10_01_校笺_01_校勘

<p>《老子》10_01_校笺_01_校勘</p>-齐物书舍
此二句,帛书甲本损掩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(《甲本释文》校“袙”为“魄”帛书乙本同此二句(《乙本释文》和高明校“袙”为“魄”)。今从乙本。其他诸本“袙”皆作“魄”。宋刊河上公本、想尔...
0266

《老子》12_06_校笺_03_朱谦之

<p>《老子》12_06_校笺_03_朱谦之</p>-齐物书舍
朱谦之云:“高本汉《老子韵考》所据本无‘是以聖人’四字。”
0436

《老子》34_07_校笺_08_罗振玉

<p>《老子》34_07_校笺_08_罗振玉</p>-齐物书舍
罗振玉云:“河上、景龙、敦煌、御注、景福、英伦诸本均作‘是以聖人終不為大’。”
0346

《老子》15_07_校笺_05_王昶

<p>《老子》15_07_校笺_05_王昶</p>-齐物书舍
王昶云:“邢州‘釋’作‘汋’。”
0836

《老子》80_述评

<p>《老子》80_述评</p>-齐物书舍
这一段著名的文字,就是老子的理想国,即古人所谓“言其所志”(苏辙)也。 就这段文字来说,老子的政治理想,其内容有五点:一、国家是富裕的。这样的国家,人民有车舆、舟船,有十百人之器,...
0546

《老子》67_13_校笺_06_罗振玉

<p>《老子》67_13_校笺_06_罗振玉</p>-齐物书舍
罗振玉云:“王本作‘戰’,《释文》出‘以陳’二字,知王本作‘陳’,今据改。”
0566

《老子》68_音韵_01_江有诰

<p>《老子》68_音韵_01_江有诰</p>-齐物书舍
本章江有诰韵读谓:武、怒、與、下韵(鱼部,怒上声)。德、力、極韵(之部)。武内义雄謂:“與”作“争”,“此‘争’字与下‘不争之德’相对,作‘争’是”。故惟武、怒、下韵,争字无韵。俞...
0246

《老子》21_02_校笺_08_蒋锡昌

<p>《老子》21_02_校笺_08_蒋锡昌</p>-齐物书舍
蒋锡昌云:“释德清‘恍’作‘怳’。顾本作‘惟怳惟惚’。陈象古作‘惟恍與惚’。《说文》有‘怳’、‘忽’,无‘恍’、‘惚’。‘恍’、‘惚’当為‘怳’、‘忽’之假。按:‘恍’、‘惚’犹‘...
0326

《老子》21_09_校笺_07_罗运贤

<p>《老子》21_09_校笺_07_罗运贤</p>-齐物书舍
罗运贤云:“《御览》六五九引作‘然’。”
0486

《老子》39_11_校笺_11_唐玄宗

<p>《老子》39_11_校笺_11_唐玄宗</p>-齐物书舍
唐玄宗注云:“侯王貴高,兆民賤下,為国者以人為本基,当劳谦以聚之。”
0416

《老子》74_01_校笺_10_水海

<p>《老子》74_01_校笺_10_水海</p>-齐物书舍
水海按:高明说是也。“若”,如果之义,此句为假设句,为下句提问作辅垫,故“若”字不可无。“且”,将,将近,接近。裴学海《古书虚字集释》卷八:“且,犹几也,将也,近也。”王引之《经传...
0576

《老子》76_01_校笺_10_顾炎武

<p>《老子》76_01_校笺_10_顾炎武</p>-齐物书舍
顾炎武说,“也”字“鼻祖于江汉之间”,“用之为转语之助”,即表明这个“也”字,开始产生的时候,是作为“南国”的楚方言而出现的。《老子》的“人之生也柔弱,其死也框信堅强;萬物草木之生...
0446

《老子》76_音韵_01_江有诰

<p>《老子》76_音韵_01_江有诰</p>-齐物书舍
本章江有诰韵读谓无韵。陈柱谓:徒、徒韵。奚侗、蒋锡昌等人谓“是以兵强則不勝,木强則兵”当为“兵强則滅,木强則折”,則“滅”、“折”韵。高本汉谓:勝、兵韵,下、上韵。朱谦之云:“勝、...
0536

《老子》44_04_校笺_06_高明

<p>《老子》44_04_校笺_06_高明</p>-齐物书舍
高明云:“帛书甲本‘故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,可以長久’,王弼等诸本经文同此而无‘故’字。据经文内容分析,当从帛书甲本为是。按本章经文共分作三段:第一段讲生命與名、生命與财貨,何者为親...
0246

《老子》26_02_校笺_13_水海

<p>《老子》26_02_校笺_13_水海</p>-齐物书舍
水海按:帛书甲、乙本作“君子”,而不作“聖人”。“君子”所指范围比较广,不仅包括“卿大夫、士”,且也包括“万乘之王”。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君子”,帛书本正与《喻老》引合。“冬”,乙本...
0356

《老子》50_01_校笺_06_水海

<p>《老子》50_01_校笺_06_水海</p>-齐物书舍
水海按:根据本文“執生”之旨,王弼之说为是。《韩非子》等人的“从生到死”说不合老旨,故不从。
0526

《老子》29_01_校笺_08_蒋锡昌

<p>《老子》29_01_校笺_08_蒋锡昌</p>-齐物书舍
蒋锡昌云:“寇(前句末)有‘兵争’二字。按:《广雅·释诂三》:‘取,為也。’《国语》:‘疾不可為也。’韦解:‘為,治也。’是取与為通,為与治通;故四十八章河上公注:‘取,治也。’‘...
0296

《老子》05_01_校笺_01_校勘

<p>《老子》05_01_校笺_01_校勘</p>-齐物书舍
此句,帛书甲本、乙本皆同此。今从帛书本。想尔本“芻狗”作“董苟”,《干禄字书》谓“萋”同“芻”,实同魏《涼州刺史元维墓志》的“董(蒭)”字;“苟”则为“狗”之假借(上古二字皆为见纽...
0456

《老子》09_02_校笺_14_高延第

<p>《老子》09_02_校笺_14_高延第</p>-齐物书舍
高延第云:“‘揣’,击治也。锤击刀剑,使之锋利,易折缺。”
0276

《老子》10_04_校笺_05_毕沅

<p>《老子》10_04_校笺_05_毕沅</p>-齐物书舍
毕沅云:“‘能无以知’,河上公作‘能无以為’,王弼作‘能无知’。”水海按:宋刊河上公本、敦煌唐写本S四七七《老子道经河上公章句》作“能无知”,道藏河上公本作“能无為”,无“以”字。...
027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