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》07_03_校笺_03_朱谦之
《老子》31_音韵_01_朱谦之
《老子》34_05_校笺_04_吴澄注
吴澄注云:“‘萬物歸焉而不知主,可名於大矣’,此申言功成而不居。冬藏之时,萬物反本复命,会歸於一,所谓利贞固灵根。利贞诚之复,而物亦不知其孰主之。此万殊之合為一本,乃道之总而至大者...
《老子》07_04_校笺_06_焦竑
焦竑云:“‘非以其无私耶’,河上、陆作‘以其无私’。古本‘非’作‘不’。”水海按:焦竑《老子翼》的经文作“非以其无私邪”,而其《考异》引经文却作“非以其无私耶”。
《老子》66_06_校笺_07_蒋锡昌
《老子》20_15_校笺_11_严可均
《老子》70_02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前句同此,后句“人莫”前有一“而”字;帛书乙本前句“人”作“天下”,后句同此。两本合校(前句从甲本,后句从乙本),得此两句。其他诸本皆无二“也”字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...
《老子》39_10_校笺_10_易顺鼎
易顺鼎云:“当作‘侯王无以貞,將恐蹶’。‘貞’,误為‘貴’。后人见下文‘貴以贱為本,高以下為基’二句,以为承上文而言,妄于‘貴’下又加‘高’字,遂致踵讹袭谬,而义理不可通矣。”
《老子》22_03_校笺_07_吴澄
《老子》75_02_校笺_01_校勘
此三句,帛书甲本第二句“其上”后“之”字无,并损掩“有以為”后“也”字,其他文字同。帛书乙本第一句“姓”假作“生”(“姓”、“生”同属耕部,可假),第三句损掩“是”字,其他文字同。...
《老子》77_述评
《老子》78_03_校笺_04_张煦
《老子》46_06_校笺_08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帛书《老子》,凡‘常’字,多作‘恒’,以其传写时代甚早,故不避汉文帝讳,仍原文用‘恒’字。此后各本,凡用‘恒’字处,皆改作‘常’矣。亦犹用‘邦’字处为避高祖讳,皆改作‘...
《老子》29_02_校笺_09_易顺鼎
易顺鼎云:“按:‘不可為也’下当有‘不可執也’一句,请举三证以明之。《文选》干令升《晋纪总论》注引《文子》称《老子》曰:‘天下,大器也,不可執也,不可為也;為者敗之,執者失之。’其...
《老子》30_03_校笺_02_彭耜
《老子》30_05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三句之次序以帛书甲、乙本为是。想尔本、敦煌丁本等正与帛书甲、乙本的次序相合。又,帛书甲、乙本“果而毋驕”与下文“果而毋得已”,皆用“毋”字,而“果而勿矜”句,则用“勿”,在...
《老子》31_05_校笺_01_校勘
《老子》36_03_校笺_02_马叙伦
《老子》60_03_校笺_04_顾广圻
《老子》60_音韵_02_高亨
《老子》61_08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夫皆得亓欲,□□□□□為下”,《甲本释文》校為“夫皆得其欲,故大邦者宜為下”。帛书乙本作“夫□□其欲,則大者宜為下”。损掩“皆得”二字,据甲本校补。今前句从甲本...
《老子》33_06_校笺_14_古棣
古棣云:“‘强行者有志’,蒋释说是。《老子》说‘不为而成’(四十七章),‘为’也就是‘行’,不为也就是不行;但他却主张‘为道’,他说‘古之善为道者···’(六十五章),‘上士闻道,...
《老子》41_07_校笺_13_水海
水海按:应作“辱”。“”(rǔ)为后起字,故《说文》无此字。《玉篇》云:“,垢黑也。”《广韵》云:“,黑垢。”蒋锡昌云:“王注:‘知其白,守其黑,大白然后乃得。’是王以‘黑’解‘辱...
《老子》76_02_校笺_03_彭耜
《老子》45_07_校笺_03_焦竑
《老子》27_03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本同此;帛书乙本“以”作“用”,“菥”作“(高明作‘答’)”。今从甲本。河上公本、白文本、(唐)李荣本、林希逸本、董思靖本、陈景元本、邓锜本、张嗣成本、李道纯本、杜道坚...
《老子》11_01_校笺_08_水海
水海按:“卅”,悉盍切,音sà(飒),《说文》云:“本,三十〔并〕也,今作卅,直為三十字。”(《广韵》引)帛书作“卅”,当為《老子》原字。輻,車轮中连接車轂和轮圈車辋的直条。古时車...
《老子》56_04_校笺_13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四章王注:‘鋭挫而无损,紛解而不劳;和光而不污其体,同塵而不渝其真;’是明系‘挫其鋭···’四句之注,何得谓无注。又《文选》注乃约引此文,亦不可举以为证也。易说非是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