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》40_03_校笺_07_高亨
《老子》76_03_校笺_04_马叙伦
《老子》27_11_校笺_04_张煦
《老子》51_01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高亨、古棣之说非是。高、古二人主要是认为下文“物形之,而器成之”义不可通,而改《老子》原文的。实际上原文之义很通畅:道使万物生長(“道生之”:“生”为使动用法,使·..·生長...
《老子》55_05_校笺_07_易顺鼎
易顺鼎云:“按:《释文》云:‘河上本一作朘’,又引《说文》‘朘,赤子阴也;’《说文》无‘朘’字,据此,则唐本有之。《玉篇》亦云:‘朘,赤子阴也;’即本《说文》之义,是《说文》本收‘...
《老子》33_01_校笺_05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按:范说非是。《老子》古本有详略各本不同,此盖由南北朝以来,河北与江南各地风俗言语之影响不同。《颜氏家训·书证篇》所云:‘也、是、语、已及助字之辞,文籍有之矣,河北经传...
《老子》11_音韵_04_水海
《老子》33_07_校笺_08_宋常星
《老子》13_08_校笺_05_张煦
《老子》14_10_校笺_10_奚侗
《老子》14_音韵_04_江有诰
《老子》37_02_校笺_09_朱谦之
《老子》17_04_校笺_05_焦竑
《老子》66_03_校笺_08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磻溪、高翻、柰卷均有‘聖人’二字。‘必以’,杭州、高翻、磻溪并作‘以其’。《金人铭》曰:‘君子知天下之不可上也,故下之;知众人之不可先也,故後之。’《淮南子·说山训》曰...
《老子》38_04_校笺_01_校勘
《老子》38_11_校笺_04_毕沅
《老子》21_09_校笺_08_马叙伦
《老子》41_音韵_02_朱谦之
《老子》40_今译
《老子》23_04_校笺_03_严可均
《老子》75_04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、乙本皆同此。今从之。宋徽宗本、邵若愚本、彭耜本无“夫”字,“賢(简为贤)”后有“於”字,“貴生”后有“也”字,作“唯无以生為者,是賢於貴生也”;吕惠卿本与之同,唯...
《老子》26_04_校笺_13_高亨
《老子》47_01_校笺_09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有“於”(今作“于”)字。《韩非子》、《吕氏春秋》等先秦古书所引即有“於”字,足证帛书甲、乙本有“於”字不误也。查《文子》的《道原篇》、《精诚篇》、《下德篇》...
《老子》03_01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前句同此,后句全损;帛书乙本同此。今从乙本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御注本、邢玄本、景福本、楼正本、傅奕本、李约本、强思齐本、陆希声本、杜光庭本及诸宋元明人本“上...
《老子》50_02_校笺_01_校堪
此两句,帛书甲本作“□□□□有□,□□徒十有三”;帛书乙本作“生之□□□□,□之徒十又三”,“又”通“有”。今据王弼本、傅奕本校补得此两句。两句中“十”,敦煌己本皆通作“什”。其他...
《老子》08_05_校笺_06_张煦
《老子》10_05_校笺_06_文廷式
《老子》55_08_校笺_11_高亨
高亨云:“‘祥’,当读为痒,同声系,古通用。《尔雅·释诂》:‘痒,病也。’《诗经·正月》:‘忧以痒’,毛传《桑柔》:‘稼穑卒痒’,郑笺并同。益生者,以五色养目,以五音养耳,以五味养...
《老子》11_06_校笺_07_水海
水海按:帛书甲乙本有“也”字,义盛。当以“當其无”断句,如上,张说非是。 又,河上公注云:“‘鑿户牖以為室’,谓作屋室。‘當其无,有室之用’,言户牖空虚,人得以出入观视;室中空虚,...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