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》23_06_校笺_02_焦竑
《老子》25_05_校笺_04_刘师培
刘师培云:“按:《韩非子·解老》‘圣人观其玄虚,用其周行,强字之曰道’;则‘字’上当有‘强’字,与下‘强為之名曰大’一律,今本捝。又按:《牟子·理惑论》引亦有‘强’字,是东汉本尚未...
《老子》26_04_校笺_01_校勘
此两语,帛书甲本“輕(简作轻)”假作“巠”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正。乙本同此两语。今从乙本。宋刊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御注三本、邢玄本、英伦本、楼正本、虞世南本、李约本、陆希声本、...
《老子》27_11_校笺_03_毕沅
《老子》28_03_校笺_09_范应元
《老子》28_音韵_04_水海
《老子》51_01_校笺_06_古棣
古棣云:“高说有理。的确‘物形之,勢成之’义不可通。按之《老子》全书,此处‘之’字当指‘物’,‘物形物’不成话。帛书甲本、乙本皆作‘物刑之而器成之’,许抗生从帛书,把这四句今译为:...
《老子》29_03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同;乙本作“為之者敗之,執之者失之”,二“者”前皆有“之”字。今从甲本。遂州本“為”后“者”字作“故”,谓“為故敗之,執者失之”。《群书治要》引“失”后“之”作“也...
《老子》53_02_校笺_02_邵若愚
《老子》30_06_校笺_04_许抗生
《老子》31_06_校笺_02_饶宗颐
《老子》55_01_校笺_08_水海
水海按:按语法求之,“之”(指傅本“比”下的)、“也”二字皆可无,而“者”字不可无。这两句是比喻,只能以“含德之厚者(含德深厚的人)”,比喻“赤子”:“含德之厚者”是一个名词性的词...
《老子》32_02_校笺_08_罗振玉
《老子》10_音韵_01_江有诰
《老子》12_02_校笺_06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‘田獵’,《永乐大典》本作‘畋’,《道藏》本作‘田’。‘田’假借为‘畋’,《说文》段注‘田即畋字’。《易经·师》‘田有禽’;《周礼·田仆》‘以田、以鄙’,注‘獵也’。”
《老子》57_10_校笺_03_毕沅
《老子》34_05_校笺_02_彭耜
《老子》13_07_校笺_03_罗运贤
《老子》59_01_校笺_10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作‘式’是也。强本荣注:‘莫过以道,用为法式’;是李荣所见本亦作‘式’。‘式’即法式,犹今语规律。《说文》:‘式、法也’;《周书·谥法》:‘式,法也’;《广雅·释诂》:...
《老子》36_01_校笺_25_余培林
余培林云:“‘歙’,收缩的意思。越王勾践要灭掉吴国,先劝吴王攻打齐国,勝了齐国,又劝吴王和晋国在黄池之会上争霸。这些目的都达到之后,吴王日渐骄奢,似張而实歙,於是越王一举而消灭了吴...
《老子》16_05_校笺_08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‘静曰復命’,御注、邢玄、庆阳、楼正、磻溪、王羲之、楼古、赵孟頫、傅、范各本与此石(景龙碑本)同。河上、王弼作‘是謂復命’。”水海按:傅奕本作“靖曰復命”,与景龙碑石本...
《老子》63_述评
《老子》18_02_校笺_04_焦竑
《老子》80_02_校笺_03_毕沅
毕沅云:“二‘民’字(另一‘民’字指‘使民復結繩而用之’之‘民’),王弼作‘人’。改‘民’为‘人’,皆唐本也。”水海按:今王弼注云:“使民不用,惟身是宝,不贪货赂。故各安其居,重死...
《老子》68_02_校笺_06_武内义雄
《老子》72_01_校笺_01_校勘
此二句,帛书甲本作“□□□畏畏,則□□□□矣”,前句损掩“民之不”三字,“威”假作“畏”(上古二字皆为影纽微部);后句损掩“大威將至”四字;《甲本释文》全已校补。帛书乙本二“威”字...
《老子》40_音韵_02_水海
《老子》25_02_校笺_15_王安石
《老子》77_09_校笺_09_刘师培
刘师培云:“按:‘其’上疑脱‘以’字。五十章云:‘夫何故?以其生生之厚。’又曰:‘夫何故?以其无死地。’此文疑与之同例。言為而不恃,功成不處,由于聖人不欲自显其賢也。若无‘以’字,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