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》54_09_校笺_06_蒋锡昌
《老子》55_02_校笺_08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王注‘赤子无求无欲,不犯众物,故毒蟲之物,无犯於人也’;是王作‘毒蟲’。顾本成疏‘毒蟲,虺蛇类也’;强本荣注‘是以毒蟲不得流其毒’;则成、荣并作‘毒蟲’。‘蜂蠆虺蛇’当...
《老子》14_08_校笺_15_高明
高明云:“帛书甲、乙本‘尋尋呵不可名也,復歸於无物’,乙本假‘命’字为‘名’。今本‘尋尋’二字作‘繩繩’,傅奕本及诸宋本‘繩繩’下多有‘兮’字,王弼本捝此字。‘尋尋’、‘繩繩’同音...
《老子》36_音韵_04_江永
《老子》62_02_校笺_05_严可均
《老子》39_10_校笺_07_张煦
《老子》39_13_校笺_03_范应元
《老子》71_02_校笺_04_焦竑
《老子》31_01_校笺_05_严可均
《老子》19_01_校笺_11_高亨
高亨云:“按:《老子》书称‘聖人’者凡三十许处,皆视為至高之人而无诋訾之语,此乃云‘絶聖’者,非自相矛盾也。《说文》:‘聖,通也。’是此‘聖’字之义。《诗经·凯风》:‘母氏聖善。’...
《老子》19_04_校笺_16_唐玄宗
唐玄宗注疏云:“‘三者’,谓‘三絶’。此三者但令棄絶,未示修行,故以為文不足垂教,更令有所屬者,在下文‘見真素’、‘抱淳樸’、‘少私邪’、‘寡贪欲’也。” 又,桂君五十郎云:“此节...
《老子》41_06_校笺_13_王弼
王弼注云:“‘明道若昧’,光而不耀。‘進道若退’,后其身而身先,外其身而身存。‘夷道若纇’,纇,纳也。大夷之道,因物之性,不执平以割物。其平不见,乃更反若纇纳也。”按:“纳”,深窪...
《老子》42_09_校笺_02_张煦
《老子》79_01_校笺_08_高亨
高亨云:'此文可有三解:一就今本释之,安,何也。调和大怨,其怨不能尽释,必有餘怨,如此何可以為处怨之善道哉!二依马(叙伦)氏校,移'報怨以德'句于'安可以為善'句上。安,犹爰也,乃也。...
《老子》17_02_校笺_07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其次親之,其次譽之’,馆本、范、彭、寇、白、张嗣成、二赵、吴、易州、磻溪、臧疏及《治要》引并不重‘其次’二字。宋河上本作‘親之譽之’,然譣注曰:‘其德可见,恩惠可称,...
《老子》23_02_校笺_03_彭耜
《老子》25_06_校笺_02_陆德明
《老子》77_03_校笺_08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柰卷‘不足’下无‘者’字,‘補’作‘與’;易州、馆本、磻溪、卷子成疏、臧疏亦作‘與’。成疏曰:‘不足者與其福。’则成亦作‘與’。六朝残卷无‘有餘’、‘不足’下两‘者’字...
《老子》28_11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。今从甲、乙本。想尔本“夫”作“是以”,“割”作“割”,谓“是以大制无割”。景龙本、敦煌丁本、(唐)李荣本“夫”作“是以”,谓“是以大制无割”。遂州本无“夫”...
《老子》31_03_校笺_07_许抗生
《老子》11_06_校笺_06_蒋锡昌
《老子》60_03_校笺_02_彭耜
《老子》39_10_校笺_08_武内义雄
武内义雄云:“景、遂、敦三本‘侯王’与上文合,下又同。景、遂二本‘貴高’,敦本无‘高’字,然下文‘貴高’并称,有‘高’字是。”(水海按:遂州碑本,“侯王”作“王侯”,武内义雄失校矣...
《老子》31_07_校笺_17_水海
水海按:张舜徽校為“銛襲”為是。《甲本释文》与《乙本释文》校注谓“銛”读為“恬惔”,误也。“銛(xiān)”,锋利。《玉篇·金部》:“銛,利也。”《广雅·释诂二》:“銛,利也。”《正...
《老子》41_03_校笺_07_张松如
张松如云:“俞氏此议甚详赡,故录存之。而其所据盖为唐强思齐《道德真经玄德纂疏》引河上公注云:‘故大而笑之也’,遂臆测古本河上亦作‘大而笑之’。但是,今本河上公注则作‘故大笑之’,并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