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子》31_01_校笺_02_陆德明
《老子》35_04_校笺_13_古棣
古棣云:“应作‘出言’。‘言’字與下句‘視之不足見’谐韵,作‘出口’误。唐以后各本,作‘出口’者,乃后人据河上公注本而误改。帛书甲本、乙本皆作‘故道之出口也,曰’,许抗生从之,误。...
《老子》47_音韵_03_顾炎武
《老子》37_01_校笺_05_郑良树
郑良树云:“帛书甲、乙本同时都作‘道恒无名’,这已经是很不寻常的现象了。因為二本抄写时代既不同,所据者也不同。‘道恒无名,侯王若能守之,萬物將自化’,读起来不但比‘道常无為而无不為...
《老子》36_01_校笺_16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按:翕者,敛也,合也。與‘張’为对。《韩非子·喻老》引作‘翕’,乃原文也。传写者或增其偏旁为‘噏’,为‘偏’,为‘歙’。帛书甲本讹而为‘拾’,乙本又变为‘擒’,皆失之。...
《老子》36_07_校笺_02_陆德明
《老子》14_13_校笺_08_朱谦之
《老子》36_07_校笺_14_想尔注
《老子》25_05_校笺_09_古棣
古棣云:“‘吾不知其名,故强字之曰道’,傅奕本如此,傅本‘强’作‘彊’,古本一字,从通行本。通行本和帛书甲本、乙本作‘字之曰道’,无‘强’字。按:傅奕本符合《老子》原貌。第一章说‘...
《老子》16_01_校笺_07_张松如
张松如云:“‘致虚極,守静篤’,《文子·道原篇》所引即如此。景福本‘致’作‘至’,古字通。帛书一、二句末都有‘也’字。甲本‘静篤’作‘情表’,乙本‘静篤’作‘静督’,盖皆声假。”
《老子》25_04_校笺_01_校勘
此句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。今从帛书甲、乙本。遂州本无“以”字,“天地”作“天下”,谓“可為天下母”。河上公本、想尔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节解本、景龙本、御注三本、景福本、英伦本、楼正本...
《老子》31_02_校笺_02_陆德明
《老子》35_04_校笺_09_东条一堂
东条一堂云:“‘道之出口’,古本、碑本‘口’并作‘言’。弘按此注及二十三章注,俱作‘出言’。《释文》出‘尺类反’,合而稽之,王本经文本作‘出言’明矣。其作‘口’者,盖缺上画也。何晏...
《老子》24_01_校笺_03_彭耜
《老子》34_01_校笺_02_陆德明
《老子》35_04_校笺_07_严可均
《老子》30_03_校笺_12_张舜徽
《老子》42_08_校笺_11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罗卷、馆本、磻溪作‘人之所教,亦我義教之’。臧疏作‘人之所教,我亦義教之’。又按:‘義’字实‘亦’字音讹,因‘而’一本‘亦’‘義’重出矣。”
《老子》17_05_校笺_15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‘貴言’,所謂‘聖人处无为之事,行不言之教’也。貴,重也。謂人君之言,猶豫迟疑,不肯轻易出口,恐致下之不信己也。河上本作‘猶’,与帛书乙本合,今从之。王弼本作‘悠’,则...
《老子》35_04_校笺_03_彭耜
《老子》69_06_校笺_09_劳健
劳健云:“‘抗兵相如’,敦煌唐写本如此。范与开元、河上、诸王本皆讹作‘相加’。王弼注:‘抗,舉也;加,当也。’按:《战国策》‘夫宋之不如梁也’,高注:‘如,当也。’证王注‘加’字,...
《老子》64_04_校笺_02_张煦
《老子》35_04_校笺_01_校勘
此二语,帛书甲、乙本皆同。今从甲、乙本。今诸通行本皆无“故”、“也”、“曰”三字。想尔本、顾欢本、景龙本、成玄英本、敦煌丁本、遂州本无“之”字,作“道出言”。河上公本、王弼本、虞世...
《老子》03_06_校笺_08_想尔注
《老子》37_01_校笺_03_张松如
张松如云:“‘道恒无為,而无不為’,诸本俱如此,唯‘恒’作‘常’。帛书甲、乙本作‘道恒无名’,今‘恒’字依帛书。蒋锡昌曰:‘道常者,道之真,一章所谓常道也。’王夫之亦读作‘道,常,...
《老子》29_07_校笺_09_王昶
《老子》42_述评
《老子》24_01_校笺_10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馆本、遂州本全句正作‘喘者不久’。‘喘’《说文》云:‘疾息也。’又‘企’与‘跂’古通用。《庄子·秋水篇》‘掇而不跂’,《释文》:‘跂,一作企。’《庚桑楚篇》‘人见其跂’...
《老子》24_02_校笺_06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‘自見者不明,自是者不彰’,帛书甲、乙本与今本叙次互到,且误‘是’为‘視’,传写者乱之也。观下文‘不自見故明,不自是故彰,不自伐故有功,不自矜故長’数句叙次,与此相同,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