齐物书舍-齐物书舍-第81页
齐物书舍的头像-齐物书舍
管理员
万物静观皆自得丨微信公众号【齐物书舍】

《老子》54_06_校笺_07_水海

<p>《老子》54_06_校笺_07_水海</p>-齐物书舍
水海按:作“邦”说是也。唯古棣谓首先指出“作‘國’乃汉人避刘邦讳所改”者是明人焦竑,其实,最早发现这一点的是吴澄(见上引文)。古棣误也。又:“丰”,河上公注、唐玄宗疏为“豐厚”,成...
04712

《老子》14_06_校笺_03_焦竑

<p>《老子》14_06_校笺_03_焦竑</p>-齐物书舍
焦竑云:“‘上’,古本作‘上之’。”
04711

《老子》15_01_校笺_01_校勘

<p>《老子》15_01_校笺_01_校勘</p>-齐物书舍
此句,帛书甲本损掩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补,乙本损掩一“善”字,《乙本释文》已校补。今从《乙本释文》。河上公本、想尔本、王弼本、顾欢本、景龙本、御注三本、景福本、敦煌丙本、遂州本、楼正...
04712

《老子》38_01_校笺_05_水海

<p>《老子》38_01_校笺_05_水海</p>-齐物书舍
水海按:杨树达说非也。释“不德”之“德”借为“得”,说上德者本就有德,他并不外欲得德。此说虽通,然《老子》原本“不德”非為“不得”也。 又,河上公注:“德大无上,故言上德也。不德者...
0476

《老子》28_03_校笺_08_宋徽宗

<p>《老子》28_03_校笺_08_宋徽宗</p>-齐物书舍
宋徽宗注云:“不用壮而持之以谦,則德与性常合而不離,是谓全德,故曰‘常德不離,復歸於婴兒’。气和而不暴,性醇而未散,婴兒也。孟子曰:‘大人者,不失其赤子之心。’”
0478

《老子》05_今译

<p>《老子》05_今译</p>-齐物书舍
天地无所谓偏爱,它把万物当做祀神用的刍狗一般看待,任其自生自灭;圣人也无所谓偏爱,他把百姓当成祭神用的刍狗一样看待,任凭百姓自生自灭。天地之间,就像鼓风皮囊的中空一样啊,空虚却不会...
04712

《老子》56_06_校笺_08_蒋锡昌

<p>《老子》56_06_校笺_08_蒋锡昌</p>-齐物书舍
蒋锡昌云:“按:强本荣注引经文云:‘故不可得親,不可得疎,不可得利,不可得害,不可得贵,不可得賤。’是荣无六‘而’字。”水海按:荣亦无第二句、第四句、第六句句首的“亦”字。
04712

《老子》39_11_校笺_10_成玄英

<p>《老子》39_11_校笺_10_成玄英</p>-齐物书舍
成玄英疏云:“貴,尊高也;賤,卑下也。得一之君,故能谦下;失道之主,必致骄矜。故知骄矜是賤下之基,谦卑是尊高之本。校量得失,故有斯戒。”
0475

《老子》22_02_校笺_10_马叙伦

<p>《老子》22_02_校笺_10_马叙伦</p>-齐物书舍
马叙伦云:“按:‘窪’,宋河上作‘窳’。‘敝’,宋河上、易州、磻溪、馆本、臧疏、彭、寇、二赵及《治要》引作‘弊’,张嗣成作‘蔽’。”
04714

《老子》22_11_校笺_13_吴怡

<p>《老子》22_11_校笺_13_吴怡</p>-齐物书舍
吴怡云:“‘全而歸之’的‘全’,虽然是由前一句的‘曲則全’而来,可是它的意义却不限于‘曲則全’的‘全’字。老子在此处只是以‘曲則全’為例,其实,这里的‘曲則全’是包括了‘枉則直’、...
04714

《老子》44_04_校笺_05_张舜徽

<p>《老子》44_04_校笺_05_张舜徽</p>-齐物书舍
张舜徽云:“帛书甲本亦有‘故’字,盖原文如此,今据补。此文自‘名與身孰親’至‘多藏必厚亡’,皆就庸常事物举例说明多欲之为害,而归结为知足知止之有益。其意乃谓人君者,宜恬静寡欲,无竞...
04712

《老子》27_06_校笺_09_东条一堂

<p>《老子》27_06_校笺_09_东条一堂</p>-齐物书舍
东条一堂云:“按傅奕曰:‘是以’至‘棄物’二十字,独得诸河上公本,而古本无有。晁说之跋举此说以驳王氏。予始以为信,然后检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引《老子》曰:‘人无棄人,物无棄物,是謂襲...
04712

《老子》49_06_校笺_02_彭耜

<p>《老子》49_06_校笺_02_彭耜</p>-齐物书舍
彭耜云:“‘德信矣’,篡微、苏、曹并无‘矣’字。司马、五注、达真‘德’并作‘得’。”
0479

《老子》02_今译

<p>《老子》02_今译</p>-齐物书舍
天下之人都知道了美的东西是美,也就知道了丑的东西是丑了;都知道了善的事物是善,也就知道恶的事物是恶了。有和无相互对立而产生;难和易相互对立而形成;长和短相互对立而体现;高和下相互对...
0475

《老子》29_06_校笺_06_严可均

<p>《老子》29_06_校笺_06_严可均</p>-齐物书舍
严可均云:“‘或嬴’,各本作‘或赢’。”
04712

《老子》55_07_校笺_06_张舜徽

<p>《老子》55_07_校笺_06_张舜徽</p>-齐物书舍
张舜徽云:“帛书甲本无‘知’字,盖原文如此。此承上句‘和之至也’而续申之曰‘和曰常’,谓和柔乃养生治国之常理也。下句即继之以‘知常曰明’,文意自顺。今本‘和曰常’上有‘知’字,乃沿...
04715

《老子》36_08_校笺_12_古棣

<p>《老子》36_08_校笺_12_古棣</p>-齐物书舍
古棣云:“‘邦’是故书,作‘國’乃避汉高祖刘邦讳而改。帛书脱‘之’字。无‘之’字,句子不完整,不合语法,非《老子》之旧。‘示人’,各本皆如此;唯帛书本、想尔本作‘視人’。按:‘示’...
0479

《老子》15_03_校笺_04_范应元

<p>《老子》15_03_校笺_04_范应元</p>-齐物书舍
范应元云:“‘夫惟不可测,故强為之容’,古本。惟其善能体道,故其心微妙而與物冥通,渊深而不可測也。··夫惟不可測,故强為善為士之形容,谓下文也。”
0478

《老子》63_01_校笺_06_蒋锡昌

<p>《老子》63_01_校笺_06_蒋锡昌</p>-齐物书舍
蒋锡昌云:“按:三章:‘為无為,则无不治’,即此‘為无為’之义。四十八章:‘取天下常以无事’,即此‘事无事’之义。三十五章:‘道之出口,谈乎其无味’,即此‘味无味’之义。三句词异谊...
04711

《老子》64_09_校笺_03_高明

<p>《老子》64_09_校笺_03_高明</p>-齐物书舍
高明云:“今从汉帛书观察,甲、乙本此节经文虽有残损,但此四句经文俱在,纯属《老子》旧文无疑,奚氏之说非是。”水海按:高说是。
04714

《老子》17_02_校笺_06_严可均

<p>《老子》17_02_校笺_06_严可均</p>-齐物书舍
严可均云:“御注、河上作‘親之譽之’。”
0479

《老子》39_09_校笺_05_张松如

<p>《老子》39_09_校笺_05_张松如</p>-齐物书舍
张松如云:“帛书‘竭’,讹作‘渴’。”
04711

《老子》41_08_校笺_05_毕沅

<p>《老子》41_08_校笺_05_毕沅</p>-齐物书舍
毕沅云:“河上公、王弼作‘偷’,《说文解字》无‘偷’字。”
04612

《老子》76_04_校笺_13_张松如

<p>《老子》76_04_校笺_13_张松如</p>-齐物书舍
张松如云:“‘是以兵强則不勝,木强則拱’,龙兴碑及王真本如此。傅奕‘拱’字作‘共’,后世诸通行本,多同傅奕本作‘共’。诸王本‘拱’字作‘兵’,而道藏王本亦作‘共’,经训堂傅本亦作‘...
0468

《老子》01_06_校笺_10_王弼

<p>《老子》01_06_校笺_10_王弼</p>-齐物书舍
王弼注云:“‘徼’,归终也。凡有之为利,必以无为用;欲之所本,适道而后济。故常有欲,可以觀其终物之徼也。” 又,焦竑云:“‘徼’,读如边徼之‘徼’,言物之尽处也。《晏子》曰:‘徼也...
0467

《老子》56_09_校笺_03_张松如

<p>《老子》56_09_校笺_03_张松如</p>-齐物书舍
张松如云:“按:前云‘不可得而貴’,隔句又云:‘故為天下貴’。‘貴’字疑有误。”
0468

《老子》12_01_校笺_05_张松如

<p>《老子》12_01_校笺_05_张松如</p>-齐物书舍
张松如云:“‘五色令人目盲’,甲本‘盲’讹作‘明’。”
0465

《老子》63_02_校笺_07_劳健

<p>《老子》63_02_校笺_07_劳健</p>-齐物书舍
劳健云:“‘大小,多少,報怨,以德’。旧读‘大小多少’句,‘報怨以德’句,注家皆释‘報怨以德’四字如《论语》‘以德報怨’之义,实与上下文不能相属。陆希声、李嘉谋两家则释‘報怨’二字...
04613

《老子》39_16_校笺_06_张煦

<p>《老子》39_16_校笺_06_张煦</p>-齐物书舍
张煦云:“苏辙‘落落’作‘珞珞’。”按:苏辙注云:“然则天地將以大为天地耶,侯王將以贵为侯王耶,大与貴之中有一存焉。此其所以为天地、侯王者,而或莫之知耳。故一处貴而非貴,处賤而非賤...
0466

《老子》46_03_校笺_10_唐玄宗

<p>《老子》46_03_校笺_10_唐玄宗</p>-齐物书舍
唐玄宗疏云:“犯法为罪,贪求为欲,言戎馬生郊之罪,由人君贪求土地,见土地可欲,欲心兴动,将起贪求,此罪之大者,故云罪莫大於可欲也。”
0461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