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52_音韵_04_奚侗
奚侗云:“母,读若每。事、救為韵,《鹖冠子·世兵篇》以、之韵游、邮亦其例。”
《老子》30_05_校笺_01_校勘
此三句,帛书甲本作“果而毋,果而勿矜,果而□□”,“”当为“驕”字之或体。《字汇》謂馬高六尺为“騙”;《说文》謂“馬高六尺为驕”。则“騙”、“驕”为一字明矣。《龙龛手鉴·马部》:“...
《老子》07_01_校笺_05_王安石
王安石注云:“長者,言其远也。久者,言其恒也。”
《老子》53_03_校笺_12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刘说本《韩非子》,虽辨而曲。王先慎曰:‘《德经》:大道甚夷,而民好徑。河上公注云:徑,邪不平正也。此大字衍。’又‘徑’字,严(遵)本作‘逕’,景龙、御注皆作‘俓’。《意...
《老子》30_07_校笺_13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用兵应敌,是非求勝,能如此者,胜不恃强,故云果则勿强。”
《老子》07_04_校笺_09_张煦
张煦云:“‘不’,吕等作‘非’;葛‘耶’作‘也’。”
《老子》53_06_校笺_03_彭耜
彭耜云:“‘资財有餘’,纂微、司马、曹、陈、程作‘财貨有餘’,苏‘资財’作‘貨財’。”
《老子》30_述评
这一章节讲的是用兵之道。俭武戒强则是本章主旨。老子认为用兵打仗是会带来凶灾的。“师之所居,楚棘生之”,战争破坏了农事生产,惨景令人触目惊心。所以老子痛心疾首地呼吁世人:“不以兵强于...
《老子》08_02_校笺_08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上善之行,如水之能,具在下文,皆含法喻。水性甘凉,散洒一切,被其润泽,蒙利则长,故云善利,此一能也。天下柔弱,莫过于水,平可取法,清可鉴人,乘流遇坎,与之委顺,在人所...
《老子》53_08_校笺_08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此数句言人主多欲,修其宫庭,美其服饰,以致田野荒蕪,倉廪空虚,而国家倾覆随之,此由违乎无为之道而然也。末句加重语气,以痛伤之。或疑‘非道也哉’四字为衍文,非是。”
《老子》31_04_校笺_02_彭耜
彭耜云:“‘是以君子居則貴左’,纂微、司马、曹、陈、黄并无‘是以’字。”
《老子》08_04_校笺_13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與’为‘舉’初文,取‘與’字当作‘予’。《说文》曰:‘予,推予也。’今亦通用‘與’。后同。”水海按:帛书本正作“予”。
《老子》54_02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故本当有“以”字,无“以”字者误脱也。帛书甲、乙本皆有“以”字,正与《韩非子·喻老》合,帛书本不误也。“以”,犹“能”也(见《古书虚字集释》卷一)。“子孫以祭祀不絶...
《老子》31_07_校笺_11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以恬憺為上’,按:罗卷及《治要》引‘澹’并作‘惔’,各本作‘淡’,当从此。石田羊一郎以‘以恬憺為上’一句為衍文。按:‘恬’,《说文》作‘恼’,安也。‘故不美也’,按:...
《老子》09_01_校笺_02_陈碧虚
陈碧虚云:“严君平作‘殖而盈之’,谓积其财宝也。”水海按:朱谦之谓:“严君平作‘殖而盈之’,陈碧虚云:‘谓积其财宝也。’按此盖涉下文‘金玉满室,莫之能守’,而误改上文。”可备参考。
《老子》54_06_校笺_03_吴澄
吴澄云:“‘邦’,诸本作‘國’。按:诸《诗序》‘用之邦國焉’之下,孔颖达疏引《老子》云‘修之邦,德酒豐’,盖汉避高祖讳改作‘國’也。唐初聚书最盛,犹有未避讳以前旧本也。”
《老子》31_09_校笺_12_唐玄宗
唐玄宗注疏云:“樂多殺人,人必不附,欲求得志,不亦难乎!故好樂殺人,即不可得志於天下矣。”
《老子》09_03_校笺_05_焦竑
焦竑云:“‘满堂’,古本作‘满室’。”
《老子》54_音韵_02_毛奇龄
毛奇龄《古今通韵》云:“向疑《老子》‘修之於鄉,其德乃長;修之於國,其德乃豐;’当是‘豐’与‘鄉’协,即东阳之通。既得《易林》‘功’、‘國’之协,始知‘鄉’、‘長’、‘豐’、‘國’...
《老子》31_12_校笺_03_纪昀
纪昀云:“按‘哀悲’,河上公注本及各本俱作‘悲哀’。”
《老子》09_05_校笺_11_朱谦之
朱谦之云:“‘身退’,开元御注本作‘身逻’,《字鉴》曰:‘逻,《说文》卻也,从日,从夕,从辵。俗作退。”
《老子》55_03_校笺_03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猛獸’,兕虎之类;‘攫鳥’,鹰鸇之属。‘搏’,击也。”
《老子》32_01_校笺_08_张舜徽
张舜徽云:“‘道常无名,樸。’马其昶曰:‘樸,一字为句,下文所谓无名之樸也。’”
《老子》10_01_校笺_17_薛蕙
薛蕙云:“‘能无離乎’,一无‘乎’字,下五句并同。”
《老子》55_05_校笺_11_吴承仕
吴承仕云:“‘朘’与‘脽’近,《说文》‘脽,臀也,尻也。’‘朘’、‘脽’、‘’声近义同,皆以后竅之名移称前竅耳。夋声谆部,谆真旁转最近,故《老子》借‘全’为‘朘’。《宦者传论》:‘...
《老子》32_03_校笺_06_罗振玉
罗振玉云:“梁武、景龙、敦煌三本,并作‘王侯’。”
《老子》10_04_校笺_10_水海
水海按:《老子》原本当作“能毋以知乎”,帛书乙本作此句,即为《老子》古本。且王弼注为“能无以智乎”(“智”与“知”通),傅奕本作“能无以知乎”,则为佐证。检河上公注云:“治身者,呼...
《老子》55_08_校笺_04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人能如婴儿,知和柔之理,修而不失者,是谓知真常之行也。人能知真常之行,而保精爱氣者,是曰明达。了悟之人知和知常,叹同德之美,后益生使氣,举失道之过。祥者,吉凶之兆,言...
《老子》32_06_校笺_01_校勘
此三句,帛书甲本作“始制有□,□□□有,夫□□□□”,第一句损掩“名”字,第二句损掩“名亦既”三字,第三句损掩“亦將知止”四字,《甲本释文》皆已校补。乙本同此三句;今从乙本。张松如...
《老子》10_07_校笺_02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生之畜之’,‘畜’许六切。畜,养本也。谓万物皆根于道而生,本于德而养,然生之不以為己有,為之而不恃其功,至于長成而不為之主,故万物各得其所而不知所以然而然,是谓玄德也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