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序
《老子》25_02_校笺_10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宗兮寞兮’,按:范同此,磻溪‘宗’作‘寂’,各本并作‘寂兮寥兮’,馆本、易州作‘寂漠’,无二‘兮’字。又按二十章‘淡兮其若海,飄兮似无所止’两句,当是此章之文,一本错...
《老子》06_03_校笺_09_冯达甫
冯达甫云:“綿綿,謂引气匀、缓、细、长,連綿不止。导引真气到达一定程度时,鼻息微微,若存若无,有似胎儿没有外呼吸,但有旺盛的内呼吸而已。这是人类在高度入静状态下的一种自然本能。綿綿...
《老子》14_04_校笺_06_许抗生
许抗生云:“‘致詰’,甲、乙本皆作‘至計’,傅奕本、通行本皆作‘致詰’。今从傅本。‘至計’、‘致詰’,音近而误。致詰即推问之义。”
《老子》26_述评
本章节主旨,是老子告诫统治者要持重静,戒轻躁,否则就会失国亡身。 老子说:“重为轻根,静为趮君;”“轻则失本,趮则失君。”可以说这是修身处世哲学的两条规律。这种处世哲学告诉人们,应...
《老子》28_06_校笺_05_罗振玉
罗振玉云:“景龙、景福二本作‘朴’,下同。”
《老子》16_音韵_03_顾炎武
顾炎武云:“‘明’,武兵切。古音谟郎反,今以字母求之,似当作弥郎反。《诗经·东方未明》音章:‘东方未明,颠倒衣裳。’《老子》:‘復命曰常,知常曰明。’‘不自见故明,不自是故彰。’‘...
《老子》01_07_校笺_05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‘此两者同,出而异名,同谓之玄’十二字,范本无。”水海按:上海涵芬楼《续古逸丛书》影印范应元本则有此十二字。江安傅氏双鉴楼藏宋刊范应元本缺此十二字。
《老子》23_05_校笺_07_俞樾
俞樾云:“‘故從事於道者,道者同於道’,按下‘道者’二字衍文也。本作‘從事於道者同於道’,其下‘德者’、‘失者’,蒙上‘從事’之文而省,犹云‘從事於道者,同於道;從事於德者,同於德...
《老子》05_04_校笺_04_焦竑
焦竑云:“‘不屈’,河上、陆(希声)作‘不诎’。‘屈’,郁也,抑而不申之意。”
《老子》01_今译
“道”,可以用言词述说的,就不是“大道”了。“名”,可以叫得出来的,就不是永恒的名了。“无名”是产生万物的本始,“有名”是育化万物的母体。所以,从恒常“无欲”出发,以此可以观察“大...
《老子》39_04_校笺_06_王念孙
王念孙云:“河上公本‘貞’作‘正’。注云:‘為天下平正。’念孙按:《尔雅》曰:‘正,长也。’《吕氏春秋·君守篇》‘可以為天下正’。高注曰:‘正,主也。’‘為天下正’,犹《洪范》言‘...
《老子》31_12_校笺_01_校勘
此两句,帛书甲本前句同,后句作“以悲依立之”,“哀”假作“依”(上古二字皆为影纽微部,为双声叠韵假借),《甲本释文》已校改;乙本作“殺□□,□□□立□”,前句损掩“人衆”二字,后句...
《老子》33_01_校笺_10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人能虚静,则可以知人,可以自知。知人以智言,非私智也,猶止水之燭物也。”
《老子》13_01_校笺_13_吴澄
吴澄云:“寵,犹爱也。名位之尊,人以為荣;反观之,则辱也。故知道者不爱,而爱之者于此而驚焉。谓不能忘之,而以之动心也。貴,犹重也。貨财之富,人以為大利;反观之,则大患也。故知道者不...
《老子》12_04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以上八说,都不确当,盖未得老子之真义也。《老子》此处之“爽”,為楚方言。《楚辞·招魂》云:“厉而不爽些;”王逸注云:“厉,烈也;爽,败也。楚人名羹败曰‘爽’。··(言)其味...
《老子》25_01_校笺_11_陈黻宸
陈黻宸云:“先天地者何物耶?先天地生者何物耶?虽谓之物,则必后天地而生矣。虽然,天地亦一物也,亦物之成者也。故天地能生物,而天地不能自生,则必有物以生之,故曰:‘有物混成’。河上公...
《老子》47_03_校笺_10_张松如
张松如云:“‘尠’,一作‘尟’。诸王本‘尠’作‘少’。按:‘尠’耶?‘少’耶?抑‘近’耶?帛书不能定也。‘近’字不词,‘尠’、‘少’同谊;‘遠’、‘尠’二字为韵,‘少’与‘道’为韵...
《老子》17_01_校笺_14_水海
水海按:“大”(tài),后来写作“太”。江沅《说文释例》:“古只作‘大’,不作‘太’。《周易》之‘大极’,《春秋》之‘大子’、‘大上’,《尚书》之‘大誓’、‘大王王季’,《史记》、...
《老子》41_08_校笺_04_焦竑
焦竑云:“‘偷’,古本作‘媮’。‘偷’,苟且也。”
《老子》19_06_校笺_12_蒋锡昌
蒋锡昌云:“按:‘素’即‘樸’,‘私’即‘欲’,二者谊一,不过易词以言之。五十七章‘我无欲而民自樸’,可知‘樸’即‘无欲’。‘无’亦‘寡’也,故此文‘少私’,即七章之‘无私’;‘寡...
《老子》66_03_校笺_04_严可均
严可均云:“王弼无‘聖人’,河上、王弼作‘上民’。‘必以言下之’,御注作‘以其言’。”
《老子》23_02_校笺_04_范应元
范应元云:“‘飄’,《说文》云:‘回風也。’《音辩》云:‘疾也。’‘崇’,一作‘終’。假此以譬人之暴戾不能久也。”
《老子》67_03_校笺_12_唐玄宗
唐玄宗疏云:“老子云,天下人皆謂我道虚无广大,似无所象(像)似。夫唯我道广大,迥超物表,固非凡情探赜所知,故得称大。若其有所象(像)似,如世间法者,则失其所以为大久矣。是微細粗浅之...
《老子》63_06_校笺_06_水海
水海按:张舜徽说是。“諾(nuò)”,许諾。这两句是从反面告诫人们勿要视事太易,輕于许諾,要持慎重的态度,谨密周思,即下文从正面所讲的“難之”的态度。慎重之道,也是一种“无為”;“无...
《老子》56_音韵_03_本章韵读
本章韵读:知、知,支部。門,文部;塵,真部,文真合韵;紛,文部,文真合韵。光,阳部;鋭,月部,阳月合韵;同,东部(楚音东阳合韵),阳月合韵。親,真部;利,质部,真质通韵。疏,鱼部;...
《老子》18_02_校笺_10_刘师培
刘师培云:“按:‘大僞’与‘仁義’对文,则‘大’非大小之大···‘大’即‘汰’字。《新书·道术篇》:‘厚志隐行谓之洁,反洁为汰;’则‘大’者,夸诞之谓也。”
《老子》33_06_校笺_07_河上公
河上公注云:“人能强力行善,则为有意于道,道亦有意于人。”
《老子》77_09_校笺_11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磻溪无‘耶’字。……‘見’,馆本、臧疏作‘示’,譣弼注曰:‘是以聖人不欲示其賢以均天下’,則王亦作‘示’也。卷子成疏无‘不’、‘耶’二字,‘見’作‘退’。成疏曰:不欲示...
《老子》22_09_校笺_06_马叙伦
马叙伦云:“‘夫惟不争,故天下莫能與之争’,按:张嗣成‘惟’字同此,无‘能’字。馆本‘惟’作‘唯’,无‘天下’二字。宋河上同此,但‘惟’作‘唯’。譣河上注曰:‘此言天下贤與不肖,无...
《老子》62_06_校笺_07_王安石
王安石云:“立天子,置三公,雖有合拱之璧,先乘駟馬,足以迎贤者之来,而不如坐進此道而已。”
